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和淋巴)
血液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由血浆(45%)和血细胞(55%)组成。
功能:运载血细胞,代谢产物,营养物质等;
参与免疫反应等以保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2.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含量
分类:红细胞 男性 4.0~5.5 10的12次方
女性 3.5~5.0 10的12次方
白细胞 4.0~10.0 10的9次方
血小板 100~300 10的9次方
2.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形态:直径是7~8.5微米,表面光滑呈双面凹圆盘状——————有助于气体交换
无细胞器和细胞核,细胞质内有大量血红蛋白——————结合氧气和二氧化碳。
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形态可变性——————基础是细胞膜内面有由血影蛋白和其他膜骨架蛋白构成的网状膜骨架。
膜上有嵌入糖蛋白——————决定ABO血型
有生理性改变。
寿命约120天。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3. 网织红细胞:大量新生红细胞刚从骨髓进入血液,尚保留着部分核糖体,染色呈蓝色细网状。成人占0.5%~1.5%,新生儿较多占3%~6%。
4. 各类白细胞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光镜:占50%~70%,细胞呈圆形,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叶间有细丝,胞质嗜酸性,含细小,均匀的淡紫色或淡红色颗粒。
电镜:嗜天青颗粒占20%,淡紫色,体积大,本质是溶酶体 含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溶菌酶。特殊颗粒占80%,淡红色,体积小,含碱性磷酸酶,胶原酶,溶解酶。
功能:变形运动,趋化性和吞噬功能(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 光镜:细胞核分两叶,胞质内充满着大量粗大,分布均匀,橘红色,折光性强的嗜酸性颗粒。
电镜:颗粒是圆形或椭圆形膜包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等,是特化的溶酶体。
功能:变形运动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减弱过敏反应 直接杀灭蠕虫。
3) 嗜碱性粒细胞 光镜:数量最少,细胞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的异染性嗜碱性颗粒。
电镜: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细胞质中含有白三烯。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4)单核细胞 光镜:体积最大,细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着色浅。胞质丰富,嗜碱性,含有许多淡紫色颗粒。
电镜:颗粒内含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是特化的溶酶体。表面有微绒毛,细胞器丰富,溶酶体和吞噬泡发达。
功能:变形运动,趋化性,与巨噬细胞功能类似。
5)淋巴细胞 光镜:占25%~30%,圆形或椭圆形,分为大中小,细胞核圆形一侧有凹陷,染色质深。细胞质很少,嗜碱性,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电镜:核糖体丰富,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核仁常见。
淋巴细胞是唯一能从组织返回血液的血细胞,寿命从数天到数年。
中性粒细胞寿命为1~4天
8~12天
12~15天
血小板寿命约10天
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1~5天,进入结缔组织。
5. 血小板的光镜结构(电镜了解) 血栓细胞
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小块。双凸扁盘状,直径是2~4微米,受刺激就伸出小突起,成群分布,无细胞核,表面细胞膜完整,血小板分中央部和周边部,血小板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称颗粒区,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③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参与凝血和止血。
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保护血管内皮,参与血管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状硬化。
6. 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起源于血岛。
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定向增殖分化。
7. 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
造血器官 血岛 肝 脾 骨髓(终身)
位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组织和血窦。前者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造血诱导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分化的内环境,主要有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构成。有特异性。
8. 了解血细胞发生过程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发生过程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各种血细胞(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
规律:1)细胞体积从大变小,但巨核细胞从小变大。
2)细胞核从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从圆形变成杆状和分叶状,但巨核细胞相反。
3)细胞质从少变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减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
4)胞质内的特殊成分逐渐增多。
5)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保持着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9.其他需要掌握的点
1)白细胞的分类根据有无特殊颗粒。
2)核左移核右移 1~2叶百分率增加称作核左移,4~5叶百分率增多称作核右移。核分叶越多,细胞越衰老。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T B NK
5)中性粒细胞 嗜酸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部分淋巴细胞具有趋化性。
6)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目,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