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泛 | 彝衫素歌:一个民族的时代乡愁


《彝衫素歌》选自李泛丝路影像系列《苍衫彝鹰》,《苍衫彝鹰》以中国四川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彝族同胞为拍摄对象,时间跨度十七年(2003—2019年)。用十七年的时间聚焦一个地区、表达一个主题,打磨一部专题,艺术家李泛耐住了寂寞,稳住了心神,做到了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精益求精搞创作。







李泛影像里的十七年,浓缩了凉山地区彝族人民走向新时代的历史进程。站在新时代的峰巅,回望《苍衫彝鹰》,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李泛先生以自己的博爱情怀,坚忍不拔的毅力,为凉山深处的彝族人民,为这个时代,奉献出的精诚之作,是艺术家李泛生命中呼愁的奔涌与表达,承载着艺术家乃至这个时代的呼愁。







让乡愁记得住,留得住,回得去,这是人类的情愫与心理共识。关注一座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艺术家从自我内心的乡愁出发,关注、探寻人类的命运。凡举伟大的时代作家和艺术家们都有着普世人文情怀,都有对生命的哲学追问。






表达人性课题,了解和关怀是摄影所要表现的重点。《苍衫彝鹰》,艺术家李泛展现凉山彝族人民文明,透过对凉山生存环境的了解和彝族文化的深入把握,以摄影媒介形象表述彝族人的文化特质。






《苍衫彝鹰》贯穿始终的是彝族千年未改的文化。作者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凉山彝族聚居区,踏足他们的生活,以当地人的身姿参与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中,拍摄了大量反映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一手资料,记录了当地人生存环境与文化习俗。一幅幅影像,形象化的深沉文化,勾起我们远古的追忆,寻找来时路的文化根脉,那是我们人类族群相互区别的DNA编码与唯一印记。所以我们要始终知道自己的文化之根,保住这性命之根,才能走得更远,不湮灭在浩渺长河中。艺术家基于此进行创作,使艺术保有文明烙痕,不至于毫无跳点的滥竽充数在他者艺术浪潮中。








艺术家有了历史意识,其创作才不会虚无,才能够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稳住脚跟,厚重有味耐品。在这个时代,我们庆幸,有李泛这样的艺术家基于历史意识致力于人类文明的挖掘与叙述,我们有幸看到《苍衫彝鹰》这样扎根历史意识与文化积淀的视觉影像,在影像中体验艺术家生命中奔流的人类乡愁。我们能够看到《苍衫彝鹰》这样有人类情怀和魅力的作品,源于我们的艺术家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且是超越了对个人生命的思考,饱含着作者对人类境遇的忧患意识。






《苍衫彝鹰》立足人类情感与时代符号,抓住文脉内核,艺术家将生命意识融注到作品中,使作品有了经久不衰的内因,使作品有了质感和回望的生命力,纵然时空穿梭流逝。





李泛行走丝路,用影像表现人类文明的时代符号,四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经典创作意识,用镜头书写历史,为丝路备存影文,其泛氏影像饱含人类情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人文摄影师,李泛说,人文摄影拍摄随机性非常大。因此,对相机的要求也就特别高,能够有一台得心应手的相机,是摄影师梦寐以求的事。索尼微单™相机的出现,为李泛人文摄影创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其更加自如的完成专题拍摄,索尼微单™相机也成为李泛此生最钟爱的影像伴侣!索尼微单™相机见证着《苍衫彝鹰》《恒古苍穹》《穆花苍烟》等李泛丝路影像诞生,同时这些影像更印证了索尼微单™相机品质,诠释了摄影师李泛的泛氏影像思想。索尼微单Alpha 7R IV大师说,专访李泛,听实践与理论兼备的他一一道来,为您讲述影像诞生背后的故事。
视频中李泛说,“高一点、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都能改变影像的视角,Alpha 7R IV的翻转屏能够实现1米9到0米高低不同的拍摄视角,扩展了影像的表达能力。”如果说,“1米9”是一种视野高度,并非物理高度;那么“0”角度则是一种姿态——放:俯下身沉下心。这两点揭示了李泛人文摄影成功的要素,不仅作品还有摄影师,都要有视野高度——站得高看得远,都要有俯下身沉下心贴近生活专注创作的姿态与行动。
——————
李泛 摄于2019年12月
选自《苍衫彝鹰: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文字|FANSEE
— 悦读经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