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衣冠丑陋,人心不服。
清朝之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衣冠丑陋,人心不服。看看图一图二对比,美丑自见。
中国古代之衣冠制度,最华丽绚烂者非晚明莫属。如果把清朝人和明朝人放在一起比较,那么毫无疑问,着明装者能胜出着清朝装束者十条街去。即使当时人士,虽不敢公开剃发更衣,但私下里也多心怀故国衣冠。
康熙五十一年,朝鲜使臣闵镇远出使大清,经过辽东新城的时候,着明制衣冠的闵镇远就发现,“观光胡人(指清朝民众)有垂涕者曰:吾之祖先亦曾着如此衣冠矣”。进人山海关以后,他又发现,“居民多汉人,风俗与关外有异,见吾辈行,多有艳慕起敬者”。
雍正十年,另一个朝鲜使者李宜显出使北京,也有一汉族生员王天寿给他送名帖,并顺便表示对朝鲜衣冠的羡敬,“吾辈忝生中华,虽与太平之草木同沾雨露之深恩,何意得睹先朝之遗风为快也”。在两人笔谈中,李宜显故意对他说:“吾衣冠如何?”他回答说:“衣冠如前代,吾等不幸而生斯世,又幸而见大人也。”李表示“吾衣冠乃是箕子之旧,即古中华礼服也”,而王氏也马上“叩首拱手,以致敬恭之意”。
类似的记载在朝鲜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对于一直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人来说是很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毕竟,当时的中华大地,在朝鲜人看来早已是满目腥膻、遍地蛮夷。朝鲜虽迫于形势对清朝称臣,私下里却也是极为不齿女真蛮夷的,以华夏正统传人自居。这个思想在朝鲜读书人中是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以至于乾隆年间的朝鲜使者徐浩修,因为看到安南国王阮光平君臣在朝觐的时候,换穿了清朝服装,而极为不满,认为其丧失尊严,便当众明知故问:“贵国冠服本与满洲同乎?”安南人“语颇分疏,面有愧色”,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归国返本服,此服不过一时权着而已。”
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明灭亡已经200年了,读书人中间仍有不少人对这身“胡服耿耿于怀”,还是一名朝鲜使者李遇骏,他在广宁遇见汉人萧某,两人之间有一次笔谈,’(李)问:‘吾辈所着衣冠,于汝心以为何如?’(萧)曰:‘此本中国衣冠,吾虽不得已胡服,岂无歆羡之心耶?‘’可见,大清的移风易俗那是相当的失败。其根本原因要我说,就是因为太丑,好比穿惯了丝绸的人,突然退回到要强迫你像原始人一样穿上兽皮衣服,人心如何能服?
今天,我们很欣慰的看到汉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古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图三)。但是大多还是爱美的女孩子穿着,街头穿着汉服的男士感觉尚不多见。其实汉服男装也是很帅的啊,真心希望看到有一天,改良的实用汉服能够充斥街衢,让我华夏锦绣衣冠辉映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