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便便”时,蹲便与坐便哪种方式最好?

说到大便,相信身边有很多人都会觉得太重口味。但是排便是正常生活中除了吃、喝以外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在排便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拉粑粑到底蹲着好,还是坐着好?这可能是“屎界”重大未解之谜。

关于排便方式,网上流传的说法是这样的:
将两种排便方式进行对比,蹲便的人排便的时候少,而且过程很轻松,因为蹲便很符合身体排泄,所以蹲便比坐便更好。
究其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蹲便的肛直肠角比坐起的角度大
(轻松的便排,不易发生便秘。)
用专业的话来说,“耻骨直肠肌”的直肠里的肌肉有关,肌肉是一圈一圈的形状,把我们身体的直肠圈到里面勾起的,所以直肠就会形成向前的角度,这就是“肛直肠角”。

“肛直肠角”的大小角度,会根据人体变化的体位进行改变,如站、坐、蹲等。正常的坐姿,“肛直肠角”差不多有80—90°左右;蹲下的姿势,“肛直肠角”差不多100—110°左右。
“耻骨直肠肌”的功能就是用来约束直肠,能更好的储存大便,当你在拉粑粑的时候,“耻骨直肠肌”进行放松,随之“肛直肠角”会慢慢的增大,就会轻松的拉粑粑。而“肛直肠角”小,这时你就需要多挣一哈,就会出现排便不畅的现象。
换一种说法,坐马桶的话“肛直肠角”就会小,拉粑粑就会很恼火,这样就会出现便秘。
那蹲要好些吗?
从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没错,大部分排便不畅的人群,改为蹲姿排便后,排便情况的确有明显的改善。
第二点:减少腹部压力,不易患痔疮
坐马桶排便的时候由于腹部的压力小,拉粑粑的时就会用黑大的力,这时腹内的压力就会增加,容易引起痔疮的发生。

的确是这样,当腹内的压增高了就会引起痔疮。
当上厕所的时间太长,都容易引起痔疮,不管是用哪一种排便姿势。因为长期保持一种动作,如:久坐久蹲,都会影响直肠海绵体的静脉回流,只要它过度的膨胀,就会导致这个支撑结构失去了弹性,从而引发痔疮。
便秘的你该怎么选?
排便是由上到下的一个复杂过程,涉及到很多个神经反射和很多条肌肉,这里还包括了心理活动。
导致便秘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年龄。因为当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出现便秘,此外还有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

对大部分人而言,一旦你有便秘,不管你是选择蹲便还是坐便,都会便秘;没得便秘的人随便你蹲还是坐,都不得便秘!
小贴士:如果偶尔一、两天甚至几天拉不出粑粑,都不算是什么大问题。如:放假作息时间打乱、长途旅行都会影响排便的规律。要是我们排便的次数每周少于三次,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症状,持续半年以上才称之为慢性便秘,才需要治疗。
如果是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膝关节受损等疾病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孕妇多使用马桶。当然,坐马桶排便不畅或者有便秘的人,可以试试脚底下加个小板凳,可能会让你拉粑粑顺畅点!

想要顺畅拉粑粑应该怎么做?
◇摄取足够的水份,摄取大量纤维质;
◇养成运动的习惯(每日步行二十分钟以上),以促进食物通过肠子;
◇每餐饭后固定如厕十分钟,有助於养成排便习惯,排便勿用力过度;
◇放松心情,尽情的开怀大笑;
◇避免使用通便剂,以免造成依赖;
◇注意某些食品,如为结肠痉挛,则避免易导致排气的食物,如豆类、白花椰菜、甘蓝菜等食物;
小贴士:长期便秘或排便习惯突然的改变,建议要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排除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