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动画中寻求键政素材是否搞错了什么

(阅前提示:本文中的“键政”一词只是在“在互联网上利用键盘这一工具讨论政治”的缩写的意义上使用的,是一个中性词,不具有任何价值判断意味,也不特指任何具体的个人或群体。)
两年前,我在知乎上刷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和这样一个回答[1]:

从此我便记下了这句话(所以刚才想引用的时候一搜就搜出来了),但一直没有机会用,因为至少日本动画爱好者圈子整体上的情况并没有问题中的那个“用户”这样极端——绝大部分看动画的人,尽管关注点各有不同,但显然不会把动画的“键政价值”(如果真的有的话)放在首位。
然而,在此后的两年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怀剣 在《动画批评有价值吗?》[2]一文中写道:
……我很高兴地发现,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批评作者把作品与政治联系起来。
我没理由说所有的批评都是/应当往政治靠拢,我自己也不是这样做的。但我可以说,在当下中国,动画批评越来越与政治相关。
从我的观察来看,我大致认同这段话所描述的现象,但我不认同“我自己(也)不是这样做的”这一辩解。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会深夜在这里写这些东西,恰恰是受到@怀剣 本人在b站发布的一个“就是这样做的”的视频[3]的启发。这个视频的标题是“漫谈公路动画(下):琳琅满目?疮痍满目?《奇诺之旅》、《少女终末旅行》、《旋转少女》与《魔女之旅》”,视频如其名,分四个部分依次讨论了标题中的四部“公路动画”。让我通过对后两个部分的提要,来展示这个视频究竟以何种方式“把作品与政治联系起来”(文本取自原视频字幕,粗体是我加的):
……(一段作品简介)……《旋转少女》只在表面上还原了公路片的浪漫,它的精神内核是“后政治”的……(一段单集剧情简介)……《旋转少女》表达的是认可共同体之间差异的努力,它完全符合哲学家齐泽克描述的后政治……(一段齐泽克理论概述)……齐泽克指出,后政治里,本应作为政治基础的经济缺席了,主要的议题变成了多元文化主义,《旋转少女》的世界就是以多元文化主义搭建的……
不过,事情可能更糟糕,人们甚至可以不关心共同体,而只关心自己——

……(一段作品简介)……奇诺是为了见识美好的事物而旅行,伊蕾娜却只是想经历不同的体验,伊蕾娜需要的是新鲜、刺激和不同。动画第12集突出展现了伊蕾娜的想法……(一段单集剧情简介)……对于主角伊蕾娜来说,每一篇日记都是不同的,但却没有哪一篇更为重要,不同经历的异质性没有被伊蕾娜认真对待。伊蕾娜的心态,是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描述的消费者心态……(一段鲍德里亚理论概述)……
作为对这些批评的总结,视频在结尾处写道:
三两人的旅行简化了社会关系,使得观众忽略结构性的剥削和歧视;远离人类社会能使得我们松一口气,但躲入自然只是一种逃避;枪支和载具让我们拥有超人的力量,可在庞大复杂的资本机器面前,一把鸟枪、一辆摩托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期待公路片去做这样的事——拯救麻木,而不是只去做最庸常的事情——拯救无聊。
这是一个典型的键政式的结论。不过我不会在此评价这个具体的结论是否是(在认识论意义上)“对”的或者是否是(在伦理学意义上)“好”的——否则本文也会变成一篇键政文了!——因为本文只关心该视频是如何“把作品与政治联系起来”的。而我们看到,这实际上一点也不复杂:简介一下剧情,然后断言(claim)它符合某个哲学家/社会学家的某个理论(如后政治、消费主义),最后将这些理论归拢到一个(键政意义上的)立场之下。这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然而,我们只要看得仔细一点,就会发现这些关联实际上是非常松散无力的,不如说“如何证成(justify)这些关联”这件事根本就没有被考虑到过。这点戏剧性地体现在视频的另一位作者@索洛希菁 在评论区的如下自我辩护之中:
……你说旋转少女没有小政府和区域自治的意思我是不相信的……
我们看到,这个辩护实际上(对作者、对作品)什么也没说!著名轻小说评论家@歧路先知 的以下论断[4]更为精准地表达出了这类“动画键政”的这一共性(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
知乎上一些言必称齐泽克的“拉康人”则是另一种极端。他们写的文章都太有道理了,有道理到我产生了他们哪怕不读轻小说都能把批评写出来的错觉。
当然,作为被如此批评的一方,动画键政人(请注意:他们未必都是典型的“键政人”)们大可以学习他们的前辈@年糕汤里的鱼板 当年面对@浅色回忆 的质疑时的如下回应[5](颇为有趣的是,当时被讨论的作品恰恰也是《少女终末旅行》!):

我们看到,@年糕汤里的鱼板 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在“如何评价2017年10月新番《少女终末旅行》?”这一问题下的回答并不是在讨论《少女终末旅行》这部作品,而是在借着作品讨论别的东西(虽然这未免显得有些滑稽)。这给他带来的好处是:他再也不需要为自己所做出的那些从作品到键政的关联做任何辩护了,因为他所承诺的“关联”并不是“前者表达(express)了后者”,而最多是“前者激发(stimulate)了后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动画键政人的脑袋里有一个“键政开关”,被他们讨论的动画只是摁下了这个开关、放出了某些东西而已,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要求放出来的东西和摁开关的人有多大的“关联”。
而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则是:我们可以认为“动画键政”本质上是关于键政而不是关于动画的;我们可以不必把“动画键政”看作“采取键政视角的动画评论”,而是将其看作“以动画为素材的键政”,换句话说就是“动画的归动画,键政的归键政”——而这样一来,“动画键政”就失去了它对于“动画”、对于不爱好键政的动画爱好者们的重要性和亲缘性,因为它完全可以不是“动画”键政,而是比如说哈利·波特系列键政、韩国综艺键政、德云社相声键政、NBA键政……这就是本文标题想要说的意思。
然而,并不是每个动画键政人都是像@年糕汤里的鱼板 这样想的。毕竟,从上述视频的用词是“精神内核是”“表达的是”而非“使人联想到”或“可以联系到”这一点来看,他们大概打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在给出“对动画文本和结构的欣赏理解和展现分析”(引自@索洛希菁 在评论区对质疑的回应),而非只是@年糕汤里的鱼板 式的借题发挥。不仅如此,他们似乎还进一步认为,他们所给出的不仅是一个“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是一个比普通观众的理解更“好”、更“正确”的“超(super-)理解”。这点@索洛希菁 和@怀剣 表达得比较隐晦[6]:

我之所以说@怀剣 的上述表达是隐晦的,是因为他虽然大声疾呼“精英主义”、批判“庸见”,但毕竟没有挑明了说“我就是精英,我比你们这些庸人更好更正确,你们快来听我的教诲”(虽然他不可能不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视频中直接称《魔女之旅》为“垃圾”,正是对“精英站出来告诉庸人有些东西是奥利给”这一理念的一次完美的“实践”)。而另一位动画键政人@kokeihou 的表述就更加露骨了[7]:
同样,如果不理解身体现象学很难体会出《斩服少女》这部作品的思想基石;不了解女性主义思潮就无法体会《美少女战士》乃至《小魔女学院》中的感动。不了解后现代主义和哲学思潮更是无法接触像金敏、大友克洋的sf,或者《魔法少女小圆》,包括这部eva等等动画背后的思想底子的。当然你不懂也无关紧要,也可以看得很爽、很热血,这也不错。但怕就怕在某些人用自己的快感和解释来界定整部作品的内涵,并且在媒介传播下限定大家的想象力和自我。
换句话说,@kokeihou 认为“界定整部作品的内涵”的工作有且只有他这样的“懂”的人才能做到——“作者死了”之后,普通观众也跟着“死”了。对此,我忍不住想引用克里斯托弗·巴特勒在《解读后现代主义》(顺便一提,这应该是中文世界最最新手友好的后现代介绍读物了,强烈推荐)一书中的如下精彩评论[8]:
……如果艺术话语确实和医学、法学、刑罚学等话语一样超越个体,那么就连作者、创造性、原创性等都成了可疑的观念,不可能“拥有特权”。
这种明显的民主化冲动认为读者、学生和伟大的小说家一样,畅游在同一片语言海洋之中,因而可以通过阐释对文本拥有同等的支配权,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传播这一思想的却是一些极有权威、性格古怪、报酬优厚的文化批评家。根据个人气质、创作经历或者作品所试图记录的现实来阐释艺术品的方法被罢黜了。
伴随着作者和普通观众之“死”的,是“文化批评家”们——例如动画键政人们之“生”。他们从一开始就是抱着“改变文化作品受众的心态”[6](语出@怀剣)而诞生的,而这种“改变”不仅是要使人们认识到“动画可以用来键政”,更是要使人们认为“动画内在地是键政的”,或者简单地说,“动画就是键政”。至此,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上述视频直球怒斥《魔女之旅》为“垃圾”了——这里的“垃圾”说白了其实就是“反动”的意思(由此还可得知,弹幕里的那些叫好很有可能只是在形式而非内容上与视频作者取得了一致),而是否“反动”的判定标准,自然是动画键政人们自己的键政立场,(再说一遍)无论这一立场具体为何。
这是一种相当傲慢相当独断的看动画的眼光(虽然与之相伴的键政立场不一定是傲慢、独断的立场),而动画键政人们恰恰是在推广、并且意图推广这一看动画的眼光。(我在评论区里留言道:“你们大费周章做这个视频到底是想干嘛,你们自己心里清楚。”我指的就是这一点。)尽管很多人都明智地选择对他们敬而远之,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他们的影响——比如有的在评论区里学着他们的口吻谈论“伊蕾娜是消费者精神的体现”、“魔女之旅所表现的消费者精神”,也有的若有所悟地宣布“以后看魔女之旅的小说,可能要换种新的角度来看了”。
这无疑是@怀剣 们寻求的“胜利”[2]——

但同时却也是作者、作品和普通观众的失败。键政可能是有益的,一种好的键政立场可能是非常有益的,但那些据说是为了达成此一目的,而加在动画和对动画的观看之上的“必要之恶”,则显然是恶且绝非必要的——难道为了一种特定键政意义上的“胜利”,我们必须在他们的指引下牺牲掉动画的一切“非键政价值”(例如上述视频中着力批判的《奇诺之旅》的“猎奇”)、进而牺牲掉我们对动画的“观看”本身?绝非如此。“键政价值”并不天然地比“非键政价值”来得高贵,普通观众的“观看”并不天然地比饱读齐泽克的大佬们的“观看”来得低劣,尽管大佬们为了使自己成为大佬,会动用各种手段(比如故意采用玄奥晦涩的说话方式)诱使你相信这一点[9]:

一言以蔽之:去看动画,而不是用动画去键政!
附记:选择发布本文耗费了我极大的勇气——因为@怀剣 是一位会写一整篇文章指名道姓嘲讽与他意见相左的个人[10]的“战士”,因此我很有可能也会被他或者他的一众“战友”们、“信徒”们类似对待。所以,为了最低限度地保护自己,本专栏将开启精选评论,这并不是不欢迎各位评论的表现,请见谅!
参考文献: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828820/answer/755759831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3919441
[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q4y1g7sQ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062507/answer/629863512
[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84498/answer/240831300
[6]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1943864
[7]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2753062
[8] [英]克里斯托弗·巴特勒. 《解读后现代主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454735/answer/294142666
[1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5929209
2021.11.30补记:在此文发布后,@索洛希菁 和@怀剑 分别予以了回应。其中,@索洛希菁 在视频的评论区发布了一条新评论,用鲁迅的名言为自己的动画键政辩护,这条评论得到了@怀剑 的置顶。

而@怀剑 则发布了《我名还没出人就先被挂了是否有点离谱》一文为自己辩护(虽然本文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挂”他而写的)。现将我对该文发布的评论抄录于下,顺便作为对我自己立场的澄清和总结:
不得不说你完美回避了我反对你们的关键点:
(1)你们在作品和键政之间建立起来的关联是极其脆弱、牵强的;
(2)你们所持有的“让我们这些精英来教你们这帮庸人怎么看动画”的姿态是极其恶心的。你将你们在视频中称《魔女之旅》为“垃圾”等行为与观众在评分网站打低分的行为混为一谈,并以此为自己辩护,恰恰表明你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到底是为什么对你们如此愤慨,或者是有意避而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