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尚词苑 | “银行”和“××银行”面面观

2023-05-05 12:52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南园

古汉语的“银行”,指“制造银器的行业、出售银器的商铺”。比如:“银行辄造次银出卖,许人告捉。”(北宋《教民十六事碑》)又如:“今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笪桥、清化市皆市也。”(南宋《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现代汉语的“银行”,指“经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可见,古汉语的“银行”和现代汉语的“银行”是古今同形异义词。

那么,现代汉语的“银行”是哪里来的呢?《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认为,是借自日语中用汉字书写的“銀行”。但是日本学者研究的结论是:日语“銀行”的最早用例出自1871年(明治四年)出版的《会社弁》;而汉语意译英语“bank”的“银行”则更早,1856年就出现在香港出版的英汉双语教材《智环启蒙塾课初步》里,该教材于1860年传入日本,在各地被翻译或翻刻,出现了十多种版本,成为许多学校的教科书,影响深远。据此,汉语的“银行”应是日语“銀行”的源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语的“bank”开始用于比喻义,构成“××bank”词语,指“储备××的机构”。借入汉语较早的有“粮食银行”。比如:“在纽约州,洛克菲勒州长鼓吹成立粮食银行以准备战争。”(《人民日报》1960年8月26日)现在常见的还有“血液银行、器官银行、细胞银行、种子银行、食品银行、数据银行”等。2021年末,《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公布,“时间银行”一词走红。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仿造出了“爱心银行、道德银行、养老银行、图书银行、学分银行”等“××银行”词语,还造出了所指功能超出了“储备”的“××银行”词语。比如:“华容县开拓社会服务渠道 ‘粮食银行’利国利农 为农民代管、代储、免费加工、兑换粮食,一举多得”(标题,《人民日报》1989年10月12日)。这个“粮食银行”,指“农民可以存入粮食,也可以提取、折现、易物等的机构”。

另外几个新造的“××银行”词语,其所指机构的功能更多。比如:“创办‘土地银行’,让耕地‘转’起来”(小标题,《人民日报》2011年7月15日)。“土地银行”,实际上是“生态资源经营平台”,即“将碎片化生态资源收储整合,形成优质高效资源资产包,推动生态资源变现的机构”。类似的还有“湿地银行”“森林银行”“水生态银行”等。有时,这些生态资源经营平台可统称为“两山银行”(“两山”是“金山银山”的缩略)。比如:“通过提供评估、收储、运营、交易以及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两山银行’培育生态经济市场经营主体,提升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成效。”(《人民日报》2021年5月19日)

“××银行”词语,书面语里大多打上引号使用,试图将比喻义的“银行”与真正的银行区别开来。但口语里难以做到,因而在某些场合可能造成误解、误导,以致“在一些偏僻农村,有人扛着粮食到农业银行或信用社‘存粮’,也有人拿着人民币到‘粮食银行’储蓄,误会连连”(参见《人民日报》2002年8月7日),应加以干预,加以规范。2022年1月27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不规范使用“银行”字样的风险提示》称:未经批准使用“银行”字样,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一些地方使用“银行”字样命名某些公用项目,包括将相关生态资源经营平台等冠以“银行”名称,容易误导社会公众,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各地应及时整改纠正不规范使用“银行”字样的行为。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5期《时尚词苑》栏目。)


时尚词苑 | “银行”和“××银行”面面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