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帝之台的方位观
“共工国山”出自大荒西经的首句,因为历史的原因,共工及其整个部族能够获取的史料都十分稀少。依照《山海经》原文而言,共工国位于“西北海之外”,处于大荒的一隅。单凭借此段话,很难判断出众帝之台与共工国的位置关系,但是有趣的是,郭璞在此段话后面明确注解了“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柳于此山。”郭璞在注解完此段话后,还引用了《归藏》与《神异经》的思想,将共工诋毁一番。虽然郭璞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认为共工为一方之害,但是作为唯一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化突破口,又不得不去信服。袁珂老师也仅仅只是对郭璞对待共工的态度做了批评,也并未言及其他。所以目前就郭璞的言论而言,可以确定的是,相柳被斩于“禹攻共工国山”。
由上一段的分析,可以看出镇压相柳的众帝之台,位于禹攻共工国山之上。此番地理位置并不冲突,因为“大荒经”与“海外经”记载的东西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现在的学界,也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大荒经”与“海外经”出自不同的作者,产生世间也略有早晚,只不过最后都被收录到《山海经》中。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互利互补,即,在大荒经中的“西北海”有可能出现在“海外北经”之中。此番观点的印证恰好可以体现在“相柳”的记叙中,首先在《大荒北经》中言“共工之臣相柳,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北入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同样在《海外北经》也有记叙相柳之事“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两段文本对比,可以确定的是,共工被杀后必被“众地之台”环绕。再结合第一段分析,可以得出“众帝之台”位于“禹攻共工国山”附近。

在分析《山海经》原文时,共工台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也就是令射者“不敢北鄉。”所以共工台必定位于大荒世界的北部。但是若是依照常言而论,人死后“落叶归根”,共工台必定在“禹攻共工国山”附近,但是那附近有了“众帝之台”的话,一个“历史的罪人”怎么可能与古圣先贤放在一起,此番看起来,共工台放在任何的位置都是十分“尴尬”。共工之台在《大荒北经》中有明确记载,它位于“系昆山”之中。至于这共工台为什么建在这“系昆山”之中,以目前的史料是无法考究了,或许是共工的故乡,也或许是共工挂念的地方。而且这“系昆山”与“禹攻共工国山”又有什么关系,也不得而知。或许没有关系,也或许是当时的共工势力中“水处什七,陆处什三”的一处也未得而知。
附1:杀了相柳是否可作为众帝之台建成的原因:
就古本典籍的注释而言,众帝台为“帝尧台,帝喾台,帝朱丹台,帝舜台,在昆仑东北。”无论是郝懿行还是郭璞,皆以为此众帝之台什为了杀相柳。另外在《海内北经》中也出现过众帝台,但注释就变成了“夷狄慕圣人恩德”所建,而且郭璞等人认为《海内经》的昆仑为大昆仑,与“海外”的昆仑略有不同。就连“参考系”昆仑山都已经被替换,所以在古文的注释中二者必不唯一。

但是在笔者近日翻看袁珂老师的言论时,他就很直接的将古文的批注抛开,他认为众帝之台,无论怎么说都只有一处,无论是“海内”、“海外”昆仑山也只有一个。所以由此可看,袁珂老师的体系中,他认为众帝之台的出现就是因为相柳被杀。
附2:三仞三沮的造型
笔者对于三仞三沮还想多言一句,那就是三仞三沮的地貌造型更像是“月球表面”。“仞,满也”,“沮”在古汉语中描述的是“低洼潮湿”的地带。也就是说“禹以土塞之,地陷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