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春节的普拉卡

缘起
“Plato states that the Greeks lived like frogs around the pond. And the sea is the Aegean Sea.”
“Plato states that the Greeks lived like frogs around the pond. And the sea is the Aegean Sea.”
我们就像一群青蛙围绕着一个水塘,在这片海的沿岸定居了下来。——柏拉图
时隔三年,不再以游客之心,而是作为这里的居民。春节之际,母亲来探望,兴致勃勃带着她一起体会家门口的风景,闲庭信步于普拉卡城区(Πλάκα),悠然自得间,领略西方文明发源地的独特魅力。
提到文明发源地,不得不先简单概述下古希腊的历史:
【爱琴文明是米诺斯、希拉底、夕克拉底斯诸文明的通称(文明发展顺序见下图,参考资料:《希腊史(英)N.G.L.哈蒙德》)】

【古希腊历史大体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2世纪)
其中心先是在公元前二千纪上半叶的克里特岛,后来转移到了公元前二千纪后半叶的迈锡尼。爱琴文明在建筑的形式、装饰风格和建造技术上,相传受到了古埃及的影响。迈锡尼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奔放”;克里特建筑则是以“秀美”著称。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由氏族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这个时期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一些早期的神庙。古希腊人相信世界上有神,但是神和人并没有地位上的高下之分,神只是一群“力量更强大”的人。在西方文化的根源中,神和人的差别往往没有很大,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帮助也可以与神打成一团。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不能。
古风时期(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
这个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达起来,进而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城市。这些城市又各自与其周围的农业地区共同形成了许多城邦。由于古希腊的地理状况(多山地,少平原)非常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光靠自己种地可能连饭都吃不饱。但却盛产葡萄和橄榄等作物,尤其是橄榄。
所以古希腊人通过对外出口这些商品富裕了起来,慢慢地在意大利、西西里、地中海西部和黑海沿岸建立了很多以商业为基础的城邦国家。而且这些城邦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信仰共同的神灵,所以联系也十分密切。这个时期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柱式”:沉稳大气的多立克柱式和端庄秀丽的爱奥尼柱式此刻已经基本成型。这两种“柱式”是古希腊人对后世的建筑最伟大的贡献。
古典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
这是古希腊文化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希腊城邦中,雅典、斯巴达、米利都等主要城市均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各城市分别建造了自己的“卫城”。也是这个时期,雕塑发展迅速。米隆雕刻出了著名的“掷铁饼者”。
公元前492年发生了件大事儿,古希腊东边的“坏邻居”波斯帝国开始向西入侵希腊,面对蝗虫般的波斯大军,雅典和斯巴达奋起反抗。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马拉松战役、斯巴达300勇士、萨拉米海战就发生在这段时间。这场战争也被后世的欧洲人描绘成:“信奉自由民主制的希腊同盟对野蛮的奴隶制波斯帝国的反抗斗争。”“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同盟战胜了波斯帝国告终。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
公元前431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的两位主角变成了同为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和斯巴达,战争最终以斯巴达胜利告终,雅典以及其代表的自由民主制遭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斯巴达也大伤元气,逐渐消亡。
公元前338年,亚历山大大帝登场,这位来自北方的马其顿国王南下先征服了雅典,此后从北向南统一了全希腊,紧接着东征西讨,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也是由此开始,古希腊文化开始真正的“走向世界”,建筑中的“柱式”、比例和审美被带到了波斯,甚至北非的埃及等为后来古地。这些都罗马的顺利接班奠定了基础。

雅典卫城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天空放晴,一碧如洗。
在古希腊的城市中,城市的中心往往是一种叫作“卫城”的建筑。顾名思义,主要用来防卫外敌。一般会建在城市的最高处,比如城市中心的山上。
雅典卫城在雅典城中央一个孤立的小山包上,而且恰好是座“平顶山”,上面非常适合建造房屋。山顶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约130米。建筑的布局则沿着山势自下而上,为了保证人们平时从山下也能看到山上的建筑,卫城里主要的几栋建筑物都贴近西、北、南三个边缘来布置。

为了庆祝“希波战争”的胜利,雅典举全国之力在城市中心重建雅典卫城。它的布局形式及“柱式”运用,都达到了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水平。卫城中体量最大的“帕提农神庙”,也作为西方精神的代表,影响了后面将近两千年的欧洲建筑,古希腊文化在欧洲无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在此确立。
卫城建筑群的总规划人是雕刻家菲狄亚斯。今天,卫城里保留下来的经典建筑大概有四栋,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下这四栋房子。

【山门】
(公元前437—公元前432年)
沿着道路上山,最先看到的是卫城的山门,也就是整个场地的大门。由工匠穆尼西克里主持设计建造。山门位于整个卫城的西端。整体采用了多立克柱式,强调了大气稳重的感觉,前后各有一条柱廊,每个柱廊6根柱子。祭祀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大的车辆从山门经过,所以山门的开间做得非常大,门上面用来承重的一块石梁甚至有11吨重。门的另一端,内部各有3根爱奥尼式柱子。这种首次在多立克式建筑物里运用爱奥尼式柱子的创意性做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所以将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混合使用在一栋建筑中,主要是为了解决地面高差的问题。

【胜利神庙】
(公元前449—公元前421年)
山门的右侧是由工匠卡里克拉特负责设计的胜利神庙。由于不对称的地形加上山门的大体量,导致入口处视觉中心偏向一边,而胜利神庙由山门向前略微突出,从而取得了视觉上的平衡感。
【帕提农神庙(The Parthenon)】
(公元前447年)
穿过山门来到山顶的大广场,映入眼帘的就是卫城的中心建筑——帕提农神庙。它是守护神雅典娜的主庙,卫城当中最高的建筑。由匠师伊克梯诺设计。其上的雕刻则是由菲狄亚斯创作。这座神庙牢牢地占据着整个卫城的“C位”,穿过山门来到广场上,第一眼就可以看到它,视觉效果极佳。整个建筑属于“直男风格”的多立克柱式,也是希腊本土已知的体量最大的多立克式神庙。同时它也代表了全希腊设计的最高水平,立面的高宽比几乎接近古希腊人崇尚的“黄金分割比”。
昨天雅典下了大雨,今天却是艳阳高照。但是在地面还是留下很多水塘,于是就对着水塘拍了从1992年始终在修复中的帕提农神庙的倒影。



【伊瑞克提翁神庙(The Erechtheion)】
(公元前421—公元前406年)
卫城中的最后一个经典建筑——伊瑞克提翁神庙。传说中雅典人的祖先,也是雅典第一位国王刻克洛普斯就葬在这里。这是一座布局灵活的庙宇,由匠人皮忒欧斯负责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整体风格上属于爱奥尼柱式,是古典时期爱奥尼柱式的杰出作品。
根据后来的文学资料,称为爱乐音阶的优雅。 Erechtheion 取自雅典神话中的国王厄瑞克透斯 (Erechtheus) 的名字。 《尼基阿斯和约》(公元前 421 年)的建造于公元前 406 年完成。由于战争中断了工程。
这座建筑的独特设计是由于地面的自然不规则和需要容纳古代圣地:盐泉。当在波塞冬与雅典娜举行的城市三叉戟竞赛中用他的三叉戟撞击岩石时,这里出现了三叉戟标志和雅典国王KekropisandErechtheus的墓穴。
圣殿由一个长方形的牢房和一个内墙组成。分为两部分。东段比西方高出至少3米,是献给雅典娜·波拉斯的,里面是古老的木雕神像Xoanon。西段被分为三个部分,供奉着对波塞冬的崇拜--Erechtheus,Hephaistus和英雄Boutes。
在地窖的北侧有一个雄伟的门廊,有6根长柱,基座和柱顶,连同通往地窖内部的门框,都有精致的浮雕装饰。著名的少女廊(Korai)或卡里亚蒂(Caryatids)占据着建筑的南侧:六尊年轻女子雕像,矗立在1.77米高的讲台上,支撑着凉亭的那部分,这是凯克罗普斯墓在地上的一部分。
在建筑物的上部是一片灰色的尤来西石板,上面有白色的帕里安大理石的浮雕图,今天在雅典卫城博物馆展出。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末,Erechtheion在一场火灾后被修复。在基督教时期,它被改造成一座教堂,而在奥斯曼时期,它被用作房子。在19世纪的头几年,埃尔金·卡莱多夫勋爵。今天,它们已经被复制品以及其他的女像柱所取代。

雅典娜带着橄榄枝希冀人间和平,她庇佑着希腊文明走过了黄金时期,引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西方的先驱走进人类文明的殿堂,自己却无力保护神庙不受战火和异教的侵扰。公元5世纪,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军队用炮火猛烈轰击驻守在雅典卫城上的土耳其军队,一发炮弹击中神庙内的火药库,庙顶和庙墙当即炸塌,14根圆柱断坍,大火蔓延整个城堡,所有建筑物全部毁坏,空留下成列的破损大理石柱供后人叹息凭吊。1801年~1803年,它又遭最后一劫:一英国贵族将大部分存留的雕刻运走了。
现在,人们只能通过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等处的散落文物,以及现场的残垣断壁,凭想象拼凑残缺的历史。饱经风霜洗礼,人类才在痛定思痛中忏悔,如何面对雅典娜的美意和古希腊人的匠人之心呢?

阿迪库斯剧场(Herod Atticus Odeon)
著名的 Herod Atticus Odeon 位于雅典卫城南坡的西端。它是继南坡(5 世纪)的伯里克利剧场和古集市(公元前 15 年)的阿格里帕剧场之后,古雅典建造的第三座剧场。这座纪念碑在公元二世纪由提比略·克劳迪乌斯·希罗德·阿提库斯赞助建造,他是雅典重要家族的著名后代,也是一位恩人。因此,他为纪念死于公元 160 年的妻子雷吉拉而采取行动。建造的确切日期不详,但肯定是在雷吉拉死后和公元 174 年的某个时间建造的,当时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保萨尼亚斯访问雅典,并在伟大的著作中提到了这座纪念碑钦佩。
剧场音乐厅(Odeon)主要用于音乐节,最多可容纳 5,000 名观众。这是一座坚固的建筑,但砖石结构并不厚重。两面墙面都覆盖着多孔石块,而内部则填满了采石场面的石头。直径 76 米的半圆形洞穴是从岩石中凿出的。它被一条 1.20 米宽的走廊分成两部分diazomata和landings;每个隔间有 32 排由白色大理石制成的座椅。 古罗马之兽笼/古罗马剧场的梯形座位(cavea) 的上层走廊可能与画廊接壤。同样是半圆形的管弦乐队,直径 19 米,铺有汉白玉。场景抬高,保留高达28m的观景墙延伸三层。墙的上半部分有拱形开口,下半部分有几个三柱柱(三柱突出的门廊)和放置雕像的壁龛,这是传统的罗马剧院的特色。
剧场音乐厅Odeon 于公元前 267 年在入侵时被摧毁,他们烧毁并夷平了古雅典的许多建筑物,与其他遭受损坏的建筑物相反,它从未被重建过。在后来的几年里,Odeon 被纳入雅典城的防御工事。它的南墙成为公元三世纪建造的后罗马城墙的一部分。十四世纪时,纪念碑南墙下部的堤防很厚,入口已经看不到了。 1826 年,在土耳其人围攻雅典卫城期间,法国亲希腊将军 K. Favieros 和他的士兵就是从剧场音乐厅进入雅典卫城,为陷入困境的希腊人提供粮食和火药。考古学会和考古学家 K. 于 19 世纪中叶开始对纪念碑进行发掘。 这座纪念碑在 1952 年至 1953 年间使用狄俄尼索斯地区的大理石修复;自 1957 年以来,它主要在雅典艺术节的框架内举办艺术节(音乐会、古剧表演等)。


风之塔(The octagonal tower)
风之塔(每边长 3.20 米)矗立在三级台阶的基座上,由白色大理石建造。它有一个圆锥形屋顶,南侧有一个圆柱形附楼,有两个科林斯门廊,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在八个侧面的每一面的顶部都有一个风神的浮雕。外墙上有日晷(sundials),内部有精致的水钟。该塔建于公元前 1 世纪上半叶,由来自马其顿 Kyrrhos 的天文学家 Andronicos 所造。
在早期的基督教时期,风之塔被改建成教堂或相邻教堂的洗礼堂,而东北入口外的区域则被基督教墓地占据。公元15世纪,安科纳的Cyriacus称这座纪念碑为埃俄洛斯神庙(the temple of Aeolos),而一位匿名旅行者称其为教堂。在 18 世纪,它被用作托钵僧的堡垒。




蒙纳斯提拉奇广场(Monastiraki)

蒙纳斯提拉奇广场(Monastiraki)
离开雅典卫城不远,位于希腊雅典的老城,是该市主要购物区和主要旅游景点之一,蒙纳斯提拉奇广场,拥有服装精品店,纪念品商店和各类广场集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