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许倬云|为什么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2023-07-01 10:08 作者:许倬云说历史  | 我要投稿


因为心的观察更为敏锐、细微,捕捉灵感的触角更多,人家感受不到的细节被我们感受到了,人家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被我们抓到了。

我们的感受力强,吸收力就强,消化外在信息的能力也会变强。

经由如此种种训练,我们生命的内容就更丰富,放射出去的内心状态,就是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慈悲、更多的原谅、更多的超越。

这样走,我们就能一步步提升能力、提升人格。 



为什么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 |  许倬云

“往里走”这一说法是我自己常常用的,但却从未给它一个定义。这次得到机会,我想给大家讲一讲。

“往里”这个“里”字,用通俗的话来说,也许叫“心”,也许叫“脑”,但不能用今天生理学上的“心”和“脑”来理解,它们应该是哲学上的名称。

它们是主导人性格最内在的一个总机关,这个机关把外来的信息组织在一起;组织好了以后,将信息存储在一个总的数据库里。

这个数据库是你的心态,包括感觉、知识、理解,甚至包括智慧的总和。



01

往里走,就是往内心的探索


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平常说的有“心”无“心”,大概就相当于这里面所指的“心”。

像明朝王阳明讲的心学,也相当于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平常说的有“心”无“心”,大概就 相当于这里面所指的“心”。像明朝王阳明讲的心学也相当于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心”,跟今天生理学上所说的“脑”,可能在功能上有重叠的部分,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

心和脑之间是有差别的:心,是感情跟感官转换的地方;脑,是以理性的思考为主。我是中国人,我照着中国传统的解释,把这种心态,这种往内心的探求,称作“往里走”。 

在我所写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前半段讲的都是宇宙之间存在多少元素—— 这些元素和我们的生活、人生息息相关,能够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中国传统的学问,就是把这些元素组织成为一套包括天、地、宇宙和人在内的知识系统。


在书中,我也从饮食和中医两个角度做了更为具体的说明。

这个知识系统中对世 界的认知,最大的分类是“阴阳”的二分法,比如荤素、大小、燥湿、寒热等界限的划分。这种分类还可以不断细分、组合在一起,传统中国人借此分析和理解生活中观察、接收到的信息,甚至万事万物。 

我举一个例子。

董仲舒所认为的宇宙是一个从天到人的巨型系统,从外太空的各种星系到地球,到人的世界,到中国、中原乃至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在其中。

这是从空间上的同心圆去划分的。也有从功能上的同心圆去划分的,如:功能级别最高的管什么,次高的管什么 …… 最低的管什么。

除了空间上的远近,还有时间轴上的远近。比如祖宗与子孙之间的关系,就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董仲舒设计了一个多向量、多维度的大网络系统,系统内部互相套叠、互相牵扯、互相影响。

这就是董仲舒阴阳五行的“天人感应”理论,涉及宇宙万物跟人体、人的行为、人的群体之间的种种呼应和回报。

董仲舒的系统非常巨大,也非常周密。

当然在今天看来,他对太空的理解有很多缺陷,可是从 哲学界的形而上学来说,这一套体系有相当值得佩服的地方,有 很多地方和今天关于外太空的研究也相当接近。

我们要知道他进 行的是形而上学的假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和测验。但是,这样的假 想居然能够与当今的实际观测和计算结果类似,这就很了不起了。 

上述系统之内,各个层次的能量放射出去相互影响的结果, 就是董仲舒所说的“天人感应”。

古代中国所谓的“祥瑞”或 “灾象”,就是根据这套理论推导出来的。这套朴素的宇宙感应 论,和今天量子力学的力与质、空间与时间的互相感应,从理论上看有一些类似之处。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里,我用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图做比喻,来模拟这个系统。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图


在书中我特别强调了,每一个卦和其他的卦前后之间都有呼应 —— 个别的卦太盛了,其他的卦就衰;个别的卦太弱了,其他的卦就旺;个别的 卦太阴了,其他的卦就偏阳;个别的卦太阳了,其他的卦就偏阴。

每个卦里的“卦象”,都是叠起来的各种形态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周易》所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大网络系统,系统之内的各种元素彼此干扰,彼此套叠,彼此推动,彼此替换。 

这个动态系统可以用八卦的符号,即二进制的数字来表达。而且,八卦所呈现的也只是一个现象,具体会发展出什么结果,还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回应这种现象。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否极泰来”,就是用六十四卦里面的“否”卦和“泰”卦来讲人生的道理。人生到了最倒霉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气馁,反而要振作、积极应对,扛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就完整地走完“否极泰来”这个过程了。

反过来,我们还有句俗语叫“盛极必衰”:一个事物走到极盛的时候,一定会走下坡路。

这对应着《周易》里面“乾”卦最上面一爻的“亢龙有悔”,阳数到了极点即是“亢龙”——“龙”是阳的象征,阳圆满到一个地步以后需要主动往回收敛,否则它无法承受不断膨胀的系统,就像一个气球充气到一定程度后会完全崩溃,令人追悔莫及。 

八卦将自然、宇宙、人生各种现象和局面做了分类以后,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

作为一个人,面对种种现象我们要有一个回应。

事情现在发展到了哪个地步,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反思,从反思中能获得什么样的理解、觉悟,这一步的工作——对外在现象的观察、分类、讨论、应对等—— 最终一定会碰到心底那一部分东西,这也是我所说的“往里走”。


02

要将我们的感受、观察投射到内心深处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事也罢,观察也罢,讨论也罢,陈述也罢,都是一个个的行为动作,这些动作都是理性在背后运行的产物。

这个动作有过程,也有结果;有它的起因,也有它的转折和盛衰。

所谓“往里走”,我们要看见周围的事物变化,也要感受到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还要找出对我们影响最深的部分。如此一来,外在的刺激就内化了。

如果我们将对外观察的结果内化到心里,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感受就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着深切的体会。

这种体会能够促使我们反思,反思之后一定要存储在内心最深处的资料库中,并能时时刻刻照见我们的行为举止。每当这个资料库发出警告信号,我们就能警惕自己的不足、过分之处,或者是危险来临。 

所以,“往里走”就是将我们的观察、感受投射到内心最深处,进行认真的思考——由此我们得到什么样的新的理解、新的教训,立刻就能从行为上反映出来。

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的许多事物,包括声音、颜色、别人跟我们谈话的内容、报纸上的消息,都是一股一股地打到我们心里。

如果马虎过去了,就等于是走马观花,我们的心对这些事物没有感知。人生如果只到这个地步的话,我们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就不够,反省的能力自然也就不够,甚至连提升自己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如此情景之下,再有用的信息对我们也产生不了刺激和影响。

所以我经常讲,人过日子,听、看、想的时候,要往里头去思考,将观察的结果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行为,这是“往里走”的本义。 


许倬云先生于匹兹堡的家中


03

外在对我们的影响越小心越安定 


再回到《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历史上有几个宗教的派系进入中国,但是被中国民间的信仰内化成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的东西。

那些术语、名词及名词间的关系等,在民俗信仰里边都被简化成若干符号。

这些信息在民俗中以符号的方式直接呈现,跳过了思考的过程。

但作为观察者,如果我们只跟着符号走,就不能理解所有来来去去的信息的内在意义,也不能理解这些信息对我们会产生多大的冲击,造成多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善可恶,但是我们都不知道。

这就等于跳到泥潭里洗澡,有的人出来后满身都是泥、草和各种渣子,但不知道怎么处理;有的人出来后马上冲洗干净,既得到了泥潭里的凉爽,又冲洗了身上的杂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清理的过程。 

能够训练自己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需要一层一层地自我提升,越往上越抽象 —— 但是思维越抽象,涵盖面也越大。

我们看书也好,听、讲或写文章也好,都可以让得到的信息在心里内化,从而增加心的敏锐度。若是能够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我们看事看物不再只看表象,思考问题也不再局限于欢喜哀愁或得与失。面对问题时,若能超越得失、悲喜等种种感受,外在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我们的心就更稳定了。 


工作中的许倬云先生


我们照镜子时,自己的喜怒和镜子里那个人是同步的,这是最直接的反应。

我们要做到的,是看着镜子去想:我今天的面部表情跟昨天不一样,一定是我的内心变化了,脸上的表情也随之改变了。

如果养成这样的习惯,就算身边发生了极小的事情,也能引导我们去调整、追寻自己的内心。 

持续从事这样的自我训练,到后来有些人就“高”了。

这个“高”不是指地位,也不是指钱财,而是指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敏感度提升到相当高的地步,这时他就能够从容处理自己和外界、他人的关系。而且这种人更不容易犯错,人生的懊悔更少。 

不仅如此,因为心的观察更为敏锐、细微,捕捉灵感的触角更多,人家感受不到的细节被我们感受到了,人家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被我们抓到了。

我们的感受力强,吸收力就强,消化外在信息的能力也会变强。

经由如此种种训练,我们生命的内容就更丰富,放射出去的内心状态,就是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慈悲、更多的原谅、更多的超越。

这样走,我们就能一步步提升能力、提升人格。 

前面所说的,不是让大家去做超人,更不是叫大家去练内功和法术,而是我根据人生经验,对大家性情的调养、性格的规范提出一些方法。

希望经由这种训练,大家能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同时在小事情上能放松自己,宽恕、体谅和怜悯他人。

我希望能帮助大家开阔视野、扩大心胸 —— 这不是靠打坐可以得到的,也不是靠读经可以得到的,更不是靠数呼吸可以得到的。

这需要靠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观察、学习,并在回收、内化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不断领悟。 


责任编辑|何乔茜

许倬云|为什么说“往里走,安顿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