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相关
历史的局限与阶级的局限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主席还曾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为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红楼梦属于这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曹雪芹属于这伟大的文学家名列前孝的一个,是毫无愧色的。
我们古老国家的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文化,其中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加以区别的。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这才是尊重历史的证法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论」)。同时,历史上的东西,精华和糟粕又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即使是反封建主义文化,也不排除它完全没有带着若干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因而,无产阶级对于它们,也
决不能无批判无区别地利用,无批判、无区别地继承。
如上所说,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的典型概括,真实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而预示了它的行将灭亡的必然趋势,并赞颂了大观园中的奴隶的反抗和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从客观的艺术效果来讲,不能不说「红楼梦的确显示了对于封建制度的许多方面的批判和否定。从曹雪芹的主观思想来看,他对于贵族阶级的腐朽生活,对于封建的科举制度、封建的礼教、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封建社会的奴婢制度、婚姻制度,也都持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把「红楼梦列入具有反封建思想倾向的优秀作品,是并不过分的。
但是,这又决不等于说,曹雪芹就没有封建思想,更不是说红楼梦就没有封建性的糟粕。因为曹雪芹毕竟是二百年前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没落贵族阶级出身的作家;「红楼梦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文学。因而,他的时代,他的阶级,都不能不在他的世界观和他的作品里投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和阴影。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曹雪芹必须具有今天的思想。但是,从二百年来新旧红学的谬说中把红楼梦解放出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给以批判的分析和评价,肯定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的作用,同时认真剔除作者世界观和作品中的思想糟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以便于能使今天的读者正确地阅读和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这都是完全必要的。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曾经借石头之ロ,写了这样一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柱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曹雪芹在开章第一回以石头的梦幻作为楔子,杜撰了顽石无材补天的神话。一方面是为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需要,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世界观的一个概括。我们虽然不相信新红学派的自传说,却也无须否认,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曹雪芹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的概括。无材补天的深情的自我嘲讽,反证了他是由于补天不成而产生的悲愤。在封建社会里,这块不同流俗的顽石,从贵族阶级的行列中被排挤出来,坎坷一生,孤傲不屈。
他能深刻地看到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种种不合理,拆穿它卑污、奸恶、虛伪的无耻面目,但是,对于那所谓往日的风月繁华之盛,却又充满了眷恋和悲悼的感情。败家后的曹雪芹的生活,虽然已经破落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酒常赊的程度,却并没有能彻底改变他的没落贵族的世界观。所谓燕市哭歌悲遇合」,废馆楼梦旧家」,恰恰是真实地说明了他的红楼梦」,唱的是一曲大无可如何之日」的挽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准解其中味。」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没有能彻底背叛他本来的阶级,却深深遗憾于自己的补天才能不被封建阶级所理解,而把它倾注在这部呕心沥血的作品里。但这种「无材补天」的遗恨,使曹雪芹在对丑恶的贵族统治的诅咒中,常流露出一个败落贵族子弟的痛苦惋惜的情绪,浸淫着作者的现实主义的批判艺术。这既表现在他对四大家族破败的唯心的、宿命的注解上,也颤动在他的不可抑止的恨铁不成钢的哀音里。从红楼梦艺术形象的容观效果来看,四大家族的破败,本来是贵族阶级政治上的相互倾轧、生活上的腐朽堕落的结果,是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而在曹雪芹的主观解释里,这一切却归之于「荣辱自古圈而复始的宿命的循环,如第五回警幻顶示结局的「红楼梦第十四支曲飞乌各投林,第一回甄士隐的【好了歌注气充满了对贵族阶级兴衰现象的唯心主义的图解,实际上都烙印着曹雪芹的没落贵族立场的刚影。愤怒地揭露贵族阶级的腐烂生活,又交织者对于繁华盛世的眷恋和哀悼。曹雪芹世界观的这种尖锐的矛盾,也表现在红楼梦中对有统治才能的女性的美化和颂扬上面。对荣宁二府的男性贵族统治者,曹雪芹几乎都采取了猛烈抨击的态度,独独对于两个有统治才能的妇女,却发出了深沉的惋惜和由衷的赞货。一个是王凤姐,一个是贾探春。这两个人物都是小说中创造得非常成功的典型性格。曹雪芹对于她们性格中的贵族阶级的残酷的本质,不能说完全没有批判的描写。象十二回写王风姐毒设相思局」的狠毒,十五回「弄权铁槛寺」的贪赃害命,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对尤二姐的暗害,以及多次写探春对亲母赵姨娘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封建主义的冷酷态度。特别是王凤姐,她的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里一把刀的狠毒贪欲的多面性格,
在曹雪芹的笔下被刻划得淋漓尽致。但是,事情只要一触及到处理家务的才千上,作者就不由得要进发出赞赏的感情,把有材补天」的希望融合到她们的形象和性格里。警幻十二金钗正册的题诗所谓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风姐)以及小说中的三个回目(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五十五回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完全以赞赏的态度那样细致地描绘她们似乎能够挽救这个贵族家庭厄运的理家的才能。实际上是表现了仍然站在没落贵族立场上的曹雪芹的惋惜的哀感。对叛逆者反抗无力的幻灭得不到解答的悲哀,是曹雪芹宿命论思想的更强烈的反映。热情地歌颂叛逆和绝望的宿命的注解是那样相互矛盾地渗透着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那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宝黛性格的命运里,使虚无的悲观主义的色彩相当浓重地渲染着红楼梦艺术形象的境界,这就是在过去的时代,也决不是健康的东西。
有人说,曹雪芹所以要那样煞费心思地制造大荒山泪还宿债的神话」,是为了便于使他笔下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有笼罩全局的提纲挈领式的叙述,这是对曹雪芹世界观中的落后部分作无力的辩解,有意的美化。其实为宝黛的叛性格和悲剧以及大观园被虐杀的青年妇女蒙上这层宿命的云纱,这就是曹雪芹虛无主义人生观的反映。费了如许笔墨借警幻仙子的幻境指迷,唱那些空虛缥缈的哀音,所谓「春梦隨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所谓「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决不只是为了结构需要的抽象的图解,因为作者已经把它当作一条宿命的绳索牵引到人物性格的艺术生命里去。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賈宝玉和林熱玉的现实的悲剧命运,被染成大荒山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一段宿缘。为贵族统治者虐杀的大观园中的青年妇女,早在太幻境的薄命司」里就有了注定每个人命运归结的底册,而且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诗词、迷语、酒令志趣、爱好,以至于部分人物的名字,都暗合着她们的自古红颜多薄命的不可避免的「运数」。
这种宿命的、虛无的悲观主义的思想感情的道染,又是和所谓色,空,观念纠维在一起的。我们反对新红学派」完全拋开「红楼梦」艺术形象的社会的、阶级的内容及其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把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说成是表现了佛教反动唯心主义的色」、空」,即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一切皆空而已。因为依限这种反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来剖析红楼梦一的内容,就会把大观园中充满了阶级斗争的各种人物的悲剧,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变成「色空」观念的演化。而这不仅不符合「红楼梦」具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符合曹雪芹世界观中的主导倾向。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曹雪芹是以同情的态度控诉了贵族统治者虐余金钏、睛雯、芳官等女奴的,也是以愤概情绪反映了元春、迎春等不自由婚姻的悲惨遭遇的,并倾全力赞领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叛逆。这一切,在红楼梦中,都是真实的现实人生的矛盾和斗争,活生生的现实人生的悲剧,是与作者主观图解的色「空观念相矛盾的。而且从红楼梦的整体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来看,作者也不是一个佛教思想的信仰者与宣传者,如果他真的完全相信「色」空观念,也就不会有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愤慨了!实际上无论是芳官的斩情,惜春的为尼,都是对现实绝望反抗的一种自卫形式,特别是贾宝玉的撒手悬崖,并不是由于什么「解悟,而恰恰是由于俺只念木石前盟。但是,曹雪芹又毕竟是用色空观念来图解了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有时甚至把贵族统治者一些荒淫无耻的东西,同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混在一起,一律用色空观念加以图解,如贾瑞追逐凤姐展被愚弄而死于风月宝鉴,秦氏由于同贾珍有**(这在红楼梦定稿时已做了修改,只是还没有完全抹掉痕迹)被人发现而自杀,这本来同大观园的悲剧毫无共同之处,曹雪芹却把它们同样图解成宿孽总因情」。怎样解释曹雪芹世界观中的这种深刻矛盾呢?千百年来,佛家思想在封建士大夫中间是相当流行的。特别是在清代贵族阶级残酷的相互倾轧的斗争中,那些幸免于难的八旗知识分子,在政争中心有余,意志消沉,就从佛家思想里寻找解脱的出路,这曾经是当时风靡一时的思潮,也必然要影响到那些还找不到出路的叛逆者们。八旗子弟的曹雪芹,自然也逃不脱这种思潮的影响。因而,在败家、沦落的大苦痛笼罩之下,漫染了这些唯心主义的虚无梦幻的思想,并且用这样一些陈腐的观念来解释他所经历和目睹的现实人生的悲剧,这正反映了他的版逆的局限性。所以,尽管红楼梦情节发展的客观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粘附在艺术形象上的虛无梦幻的外壳,广泛地揭露了贵族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显示了艺术形象和人忏性格的社会生命,但是,它们毕竟不能完全排除曹雪芹在艺术上做的浓重的渲染,从而,影响到「红楼梦故事情节的结构,人物性格的塑造,使它的节奏调度,往往脱离生活的尖锐矛盾,而被作者那种人工图解的哀调所左右。
深情地眷恋往日的繁华而又以「无材补天引为憾事的人,当然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叛逆者,封建主义思想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也还是有不少表现的。曹雪芹辛辣地嘲讽过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道德,也不满地控诉了封建皇帝把元春幽团在深官的残暴。但是,这位八旗子弟却又不能忘情于天恩祖德」"有时还流露出对清代文治武功的颂扬的情绪。他对大观园被践踏的女奴的反抗,是抱有同情态度的。而当问题涉及到人民的反抗,涉及到农民起义军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他的立场就明显地站在封建统治者的一边,七十八回贾宝玉的那篇歌领林四娘抵抗流寇的词,也就是作者的态度。尤氏姊妹之死。分明是贵族阶级的血腥罪行,特别是尤二姐之死,作者也愤慨地写出了这是王凤姐弄小巧用借剑杀人,但是,却又让尤二姐在临终前做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梦梦见尤三姐托梦给尤二姐说什「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你虽悔过自新,然已将人父子兄弟致于麀聚之乱,天怎容你安生。(脂岘斋重评石头记第六十九回)这无形中是给刚烈的尤三姐和懦弱的尤二姐的无辜惨死抹了黑,而又开脱了那借剑杀人者的罪行,并且也不符合尤三姐的性格逻辑。
所有这一切,固然反映了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脆弱的萌芽,终究还不能完全冲破干百年来封建主义思想的慑硬的外売,同时,也反映了在那个历史时代,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生产关系,也无力冲破封建制度的枷锁,因而,软弱的叛逆者的悲剧同时也就成了思想上的败局。红楼梦中贵族之家的溃败,青年一代的悲剧结局,本来是性质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存在,而在飞鸟各投林里,却被曹雪芹描写成同一的宿命归结:
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切矛盾,一切冲突。在这里都化解成前生注定「在劫难逃,谁压迫谁,谁杀害谁在这里没有了是非,不过一切皆空而已!这种虚无命定的观点同红楼梦里尖说谴责过的封建制度和贵族阶级的腐朽和残酷,热烈歌颂过的叛逆理想,是怎样的不相融治啊但它们却统一在红楼梦的思想艺术里,并通过作者的富有特色的笔触,成为红楼梦整个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而「红楼梦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动人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细节描写,独创的艺术风格。以及众多的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都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高峰。也正因为这样,曹雪芹的那些融合在艺术形象里的无命定的思想和情调。往往使读者受到不自觉的感染,特别是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思想不甚了解的青年读者,更不容易在色彩缤纷的艺术形象里辨认和剔除这些糟粕的毒害。所以,在把红楼梦这部古代的优秀作品变为人民的艺术财富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严肃地、细致地分析这些封建糟粕的危害性,以帮助青年读者认识红楼梦的真正价值和弱点。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主张要认真地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认为拒绝研究和排斥一切的虚无主义态度是错误的,但是,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批判方法去研究,才能使我们从历史遗产中得到有用的东西,成为帮助我们认识和总结阶级斗争史的有益的借鉴,才能做到古为今用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或研究「红楼梦」时,应当做到和努力做到的科学态度。
李希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