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头,房子,和读书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就像是一堆砖头,跟一栋由砖头建造起来的房子是有区别的。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精彩!
把书的内容和架构,比作砖头和房子,真是绝妙。
过去上语文课的时候,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总结课文的大纲,为什么写作文要写大纲。看到这个比喻,一下就明白了。
把砖头堆在一起是盖不成房子的,一定要搭好框架,用框架把砖头支撑起来,才是房子。
书也是这样的。
文字、段落随意堆在一起,叫杂乱无章。章法、条理是怎么来的?就是大纲、架构。按架构把段落组织成整体,才称得上是书。
史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网状、树状、线性,难在哪?难在中间的处理过程,也就是树状结构的大纲。
没有架构,只能得到一堆砖头,得不到房子。
没有大纲,只得到一网散乱的观点,得不到文章。
不过,房子只有架构还不行,还要考虑动线。
进门就是卧室,客厅在地下,洗手间在二楼,这样的房子住得肯定不舒服。想要舒服,就得改布局、改动线。
书也有动线,这个动线就是逻辑。
《季羡林谈写作》一书中写道:在以下的整篇文章的结构上,还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如果书的动线混乱,没有逻辑,那么我们读起来一定是很不爽的。
同时,动线是受限于架构的。住得再不舒服,我们也不能砸掉承重墙,只能在架构内改。
章节的逻辑可以优化,但整本书没有架构,或者架构不合理,那注定不是一本好书,难以阅读和理解。
话虽如此,但找出一本书的架构,真的重要吗?
重要。举个例子。
有人说《如何阅读一本书》逻辑混乱,比如,分析阅读完了之后不是主题阅读,而是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篇幅还很长。
这就是没有搞清楚架构的表现。
主题阅读需要阅读很多书籍、很多种类的书籍。那么在此之前,是不是应该学会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呢?
阅读某类书籍的方法,属于分析阅读的范畴。我们在分析阅读中学会读一本书、读一类书。
各类书籍阅读方法的结束,才是分析阅读的结束,后面才能接上主动阅读。
所以,这本书的架构没有问题,章节不是胡乱安排的,是有逻辑的。
说这本书逻辑混乱的人,才是逻辑混乱,没有读懂书。
读书就好像是逛博物馆。
我们可以随着人流,按照设计好的动线走,这样几乎能看到所有的藏品。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直奔最有价值,或者最想看的藏品呢?就要搞清楚博物馆的结构,规划自己的动线。
读书呢?
我们可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就像走一条设计好的参观动线,把全部内容读一遍。
但这条动线设计的未必合理,有时我们也会有自己的阅读需求。这时我们就要搞清楚书的架构,找出书里面最有价值、最重要的篇章段落,然后规划自己的阅读动线。
另外,如果写作是作者按照自己的架构,输出自己的思考,成为一本书。那么阅读就是一项逆向解构的过程。
搞清楚作者的架构,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得去理解作者的思考。
对了,架构不仅存在于书中、影视作品中,知识体系的搭建也需要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