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识破宋江,假装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

2023-08-21 21:10 作者:设计自己的人声  | 我要投稿


他识破宋江,假装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成为水浒下场最好的人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以洋洋洒洒的文字,描绘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总计一百零八位豪杰的落草梁山故事。然而,在这众多好汉中,有一位英雄名为公孙胜,他长期名列好汉榜前四,却在梁山大聚义之际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心思,为自己谋划了一条安全的退路。



众好汉在梁山相聚之前,公孙胜早已以其雄才大略、勇猛无比赢得了诸多江湖豪杰的赞誉。在分别拜把子的过程中,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胆识,更是与许多豪杰结下了深厚的交情。然而,当众好汉在梁山大会席上排座次、交换誓言之际,细心的观察者或许能感受到,公孙胜似乎有些不同的心思。



尽管公孙胜也参与了誓言,但他的眼神中似乎带着一丝淡漠。或许是因为他心中早已为自己筹谋了一条退路,他清楚地知道江湖险恶,英雄终有英雄难过之处。毕竟,他是聪明睿智的人,理智告诉他,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也是至关重要的。



而正是这份理智,让他在众多好汉中独具特色。他知道自己不能过于执着于豪情壮志,因为生死未卜,英雄的境遇也很难预料。因此,公孙胜早早地为自己谋划了退路,他准备在梁山立下一番功劳后,找到一个安稳的地方过上平凡生活,不再卷入江湖纷争。



这样的心思或许让一些义薄云天的好汉感到失望,但公孙胜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他并非心狠手辣,而是理智而深思熟虑。在那个充满荣耀与艰难的世界里,公孙胜以他独特的智慧和情感,书写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英雄篇章。



在那个充满风云的时代,公孙胜,又被尊称为入云龙、一清道人,于《水浒传》第十五回初次登场。故事承接自晁盖接到刘唐的密报,梁山英雄们正在密议如何截取生辰纲的计划。然而,此时,一个神秘的身影已悄然来到,这便是公孙胜。



公孙胜身着朴素的褐袍,脚踏麻鞋,背负铜剑,手持鳖扇。他步履匆匆,来势汹汹,就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晁府的家丁虽然设法拦截,却被他娴熟的武技所震慑。在这一幕,他不费一言,却是以行动展现出霸气十足的气场。



“不识好人!”这是公孙胜的口头禅,一种自信与不容侵犯的态度贯穿其中。无需多言,他已然开始动手,这股街头霸王的风范,令人不禁回想起那些在市井间威风凛凛的武林传奇。



然而,这只是公孙胜在故事中的开篇之举。随着情节的深入,第十九回中的另一幕也是引人注目的。梁山边上的石碣村,突然风云变色,狂风呼啸而至,伴随着公孙胜的咒语,官兵居然如遇巨力推搡,纷纷退避三舍。这一刻,公孙胜不再是仅仅凭借武力,他展示出了法术的神秘力量,也为自己一清道人的身份提供了坚实的佐证。



从他首次带着风暴而来,到后来展现法术的神秘一面,公孙胜成为了故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他的打扮与气场,都为他的个性增色不少。正如小说笔下所描绘,公孙胜以自信与神秘,以霸气与法术,让人们在梁山英雄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江州劫法场,劫出宋江的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成为《水浒传》中的一个经典篇章。从那一刻起,梁山英雄们在江州闹市中翻云覆雨,杀出重围,领袖晁盖带领众人英勇无畏地奋战,李逵大杀四方,杀出断头台,又冲出城门,一时间风云变色,血雨腥风,他们的勇气与决心令人赞叹。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人们预料的那般简单。救出宋江之后,众人并未急着脱离险地,反而纵情杀敌。晁盖提议回梁山,但宋江却坚持要追击黄文炳,报私仇。这或许成为公孙胜心生疑虑的一次契机。



随着众人活剐黄文炳后返回梁山,座次安排成了一个微妙的暗示。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这四大头领的座次被安排在前列,似乎是传统的安排,但实际上已经透露出了梁山易主的前兆。宋江坐在首席位置,提出“休分功劳高下”,要求不分新旧头领,不料却将座次分成旧新两派,似乎暗藏更深的考虑。



宋江凭借自己的权威,不经过讨论就决定头领的座次,这种行为令人不禁联想到梁山的未来,是否真的会按照众人的意愿发展。在众多头领中,晁盖的班底却只有九人,而新头领宋江的班底则多达二十七人,这种差距逐渐显现出梁山易主的趋势。



公孙胜,作为晁盖的老战友,他当时的内心是如何体验这一切的?施耐庵未曾写明,然而,在那风云变幻的时刻,他或许已经开始思考,或许已经有了离开的想法。不久之后,他离开了梁山,也没有再次回山,或许这其中蕴藏着他对局势的一种洞察和思考。



正如小说所描写的,梁山英雄的命运如潮涨潮落,而公孙胜的离去,或许是整个故事中一个微妙的伏笔,也是他对变局的一种理性而深刻的回应。



公孙胜离开梁山之后,宋江的带兵之旅变得曲折而艰难,每一步都充满着挫折与奋斗。祝家庄的惨烈战斗之后,消息传来,小旋风柴进失陷高唐州,这使得宋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公私兼顾之下,柴进的救援势在必行。宋江再次出征,然而,他却在高唐州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法师高廉出现,众将失利,情势急转直下,令人束手无策。这时,宋江想起了同样身为法师的公孙胜。



然而,公孙胜似乎对于回归并不急切。他安排老母亲守在门口,还引用了师父罗真人的教诲,都表明他对于重返旧日生活的不情愿。罗真人曾言:“汝本上应天闲星数,以此暂容汝去遭。”这似乎意味着公孙胜肩负重要使命,即“拯救宋江、保卫国家和百姓,代表天行道”。



果然,公孙胜击败了高廉,然而并未回到山林,而是留在梁山泊。他静静地见证了宋江的崛起,目睹了他一步步破解连环马阵、攻占青州、震动华山的壮举,似乎在逐渐超越他的前辈晁盖。



晁盖在曾头市英勇殉义,报仇之机却因身死未能把握,宋江破童贯、三败高俅,又稳步地引领梁山走向招安征辽之路,以保国安民为己任。然而,公孙胜对这一切的看法却逐渐更加清晰。



他逐渐认识到宋江的野心,他将卢俊义引入,打压异见兄弟,不断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这种行径与公孙胜的世外高人人生观和价值观背道而驰。逐渐地,分手似乎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在征辽之前,公孙胜再次通过师父罗真人传达了他的意愿。这一次,他的决定与之前不同,师父罗真人出面,充满着铺垫和预谋,以堵住宋江可能用兄弟情义挽留他的心思。



因此,在征方腊之时,尽管宋江多次长叹,却再也没有派人前去请公孙胜。缘分似乎已经尽,强求再次相聚已是徒劳。似乎在这段漫长的故事里,公孙胜与宋江的缘分已走到了终点。



《水浒传》中,公孙胜的最后画面出现在第九十回,他穿着朴素的麻鞋,肩背包袱,轻轻地行了个稽首,踏上了北上的旅程。这个包袱里装着兄弟们强塞给他的金帛,而除此之外,公孙胜几乎是净身出户。



回想起公孙胜初次出场的时候,他身上穿着褐袍,脚踏麻鞋,背负铜剑,手持鳖扇。与众英雄们不同,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份纯净的气质。而这份纯净,也延续到了他的离开。



在整个《水浒传》中,公孙胜的离开并未被具体描述,然而,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一个大致的结局。他第一次出山时,表现出了祭风的法术;破高唐州时,已经施展出了五雷法,法力大涨。在梁山多年,他除了参与斗法,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在刻苦修炼。



然而,到了公孙胜这个层次,法术成为了小节,修仙才是他的大事。他心态超然,与世无争,不急于施展法术,见好就收。正如书中所描写,朱武和樊瑞“做了全真先生,云游江湖,去投公孙胜出家,以终天年”。这两位朋友都得了美好的结局,而公孙胜也会如此。



他的心态超越尘世的喧嚣,与自然相融,这些性格特点塑造了他独特的个性。与他类似的英雄还有燕青、李俊等。他们或者隐居山林,或者远行海外,都摆脱了朝局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相对而言,那些心态不定的人,如晁盖、宋江、吴用等,尽管在一时之间取得风光,却最终走向了不幸。


他识破宋江,假装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