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北易帜:从此天下知汉卿(一)

2021-09-10 12:38 作者:迪斯科科长  | 我要投稿

    自1895年袁世凯奉命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兵,到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北洋军阀这个古怪而又尴尬的群体,统治了中国33载。自清末烽烟四起,尔后北洋当国,到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才再次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东北易帜对于中国来说,是旧时代的结尾,也是新时代的序曲。北洋时代军阀割据的历史,这时便走到了尽头,但要说混战的局面,还远远没有结束。

 

    张学良要彻底完成易帜,当时还有最大的一股阻力,就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系。在姜登选死后,其实士官系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杨宇霆一直都没有掌握过实际的军权,当了两天江苏督军也被孙传芳驱逐回来。但士官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尤其是经历过郭松龄倒戈以后逐渐得到张作霖的信任,何柱国等士官学校毕业的将领也开始担任要职,加上杨宇霆在东北军中素有威望,杨宇霆既然反对,张学良还是要掂量一番的。

     所以在此期间,张学良主要是在做士官系的工作。奉军虽然经历了关内的战败,仍然有40余万部队驻守在关外,加上后方的枪械弹药充足,杨宇霆认为据此就足够和国民军周旋。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的铁律,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和与北伐军的连番作战已经得到应验,数量上的优势根本不能算是优势,武器上的优势有时也不一定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奉军驻守京畿时、所恃的部队、枪械比退守关外时不知要多出多少倍,还不是兵败如山倒。

       更何况,杨宇霆虽然口气强硬,但是在与北伐军作战中,他没有讨得任何便宜,被孙传芳自江苏赶回奉天,更是让奉军诸将对他颇有微词。说白了,杨宇霆就是徒口舌之利,带兵打仗没有胜绩,却嚷嚷着要和北伐军一战,怎么可能服众?和直举芽二次战争前形势不同的是,国民军已经尽占关内,东北军在关外偏居一隅,要抵挡目关内开出的百万雄师谈何容易?更何况,反对易帜的还是一位连败军之将都谈不上的所谓理论家?

东北易帜:从此天下知汉卿(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