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老师们为什么要读原著经典
哲学原著悖论:很多教哲学的老师都强调要读原著,这样才能把握好原意,但你们把握好的原意在什么地方?二手书被认为只是原著的导读,人们依然还要亲自来解读原著,循环内耗直到生命的尽头。
对比一下数学的情况,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够经典了吧,照样被我们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所替代。大概只有做科普的才会强调要重读原典,所得到的主要不是数学的知识能力,只是一种细枝末节的文化积累,可以方便他们更好的玩梗。
既然老师们都读不出所谓的原意,为什么还要强调原著的重要性呢?其实,不是原著重要,而且没有原著,好像就少了一根救命稻草。也许他们年轻时,也想过自己来当哲学家,至少也要对哲学家的思想做先验还原,结果不幸好像都失败了,只能继续退而求其次,转向具体文本的还原。至少在原著文本的还原中,可以靠专业外语来刷一点存在感,不至于让自己出国后所受的专业教育变得一无所事。
读原著经典还有个好处,就是永远都站在胜利者一边。一般来说,能够千古流传成为经典的,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哪怕是找不到具体的亮点,只要附庸风雅全盘接受就好,有时难免拿根鸡毛当令箭,也是因为学问做得实在是太细致。遗憾的是,正如哲学家罗蒂所言,哲学史是由社会决定的,还真可能有二般的情况出现。小丑(比如海德格尔)不幸成了哲学史上的红人,同样收了一批粉丝信徒,在大学里牙牙学语的教导着天真的学生们。
如果所有的老师都只读经典,恰恰出不了真正的经典。哪怕是真有经典出现,只读经典的老师第一个就看不上,它还没经过历史的检验,还不是既成事实的经典,但要成为既成事实的经典,就必须先有一批能解读经典的人推出来。老师们只读历史上的经典,无疑就是在作茧自缚,还把当代的经典也一起绑上了。
在Strongart教授看来,只有适合自己的参考书,没有什么所谓的必读经典,只是某些参考书解读的人多了,才不知不觉的被当成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