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侗族文化传承的机遇与挑战——以从江生态文化社为案例

2021-10-18 10:59 作者:跨境电商供应链  | 我要投稿

邬乐怡

“全球侗族人口有两百多万,而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可能连10%都不到。”从江生态文化社杨光倩老师说道。

从江生态文化社成立于2015年,是黔东南地区第一家致力于侗族传统文化保育的公益组织。

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据统计,侗族2010年总人口约为287997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中,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约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0.8%。

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这些独特且宝贵的文化是他们身份认同中的一部分:他们有其独有崇拜的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在建筑方面,侗族也有其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如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在艺术上,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侗族聚居地也因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赫赫有名。

肇兴侗寨 图源:中南屋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冲击下,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而一些热爱侗族文化的青年在家乡的土地上,想要留住这些文化。

“第一家致力于侗族文化保育的公益组织”

“我们等待谁去拯救那些稍纵即逝的本土文化呢?行动者一定是我们自己 。”公益组织从江生态文化社的创始人杨光倩说道。

小时候的她渴望有朝一日能够翻越重重大山,去到中国最繁华的城市。群山环绕的侗寨,村民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女孩们都围坐在歌师旁边学侗歌,只有杨光倩捧着书本阅读。

侗寨 图源:中南屋

“读完初中,我爸妈就不让我读书了。他们说,女孩子读这么多书干嘛,不如早点嫁人。但我想我一定要读书,一定要走出大山,要走出去。”杨光倩说道。

在上海学习了四年社工专业又北漂两年做社工服务的的杨光倩,却又坚定地回乡,创立了从江生态文化社。

虽然走出了大山,但由于受到父亲影响,她一直心系侗族文化。

杨光倩的父亲是一名农民摄影师。有一次,一群老人家找他去拍摄,记录他们会唱的侗歌和侗戏。但因为怕被村里的年轻人嘲笑,所以也不敢在村里唱。“怕人家说什么七老八老的,还在唱这些土歌。这些歌现在又没人听,还在那里唱。”

就这样,一群老人在偏僻的树林里演唱。侗歌洪亮悠长,古老的文化在这里流荡,老人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摄影师记录了几天,将其刻成光盘。老人们小心翼翼地接过光盘,在没人的时候会聚在一起会看和欣赏。

这件事情给杨光倩造成了许多影响,她感叹道,我们的文化如此珍贵,为什么年轻人就看不到这背后的这价值呢?”。

她希望从江生态文化社可以让更多热爱侗族文化的年轻人扎根村庄,保护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面对文化传承挑战,他们做了什么?

“从远处看,我们寨子特别美。但当深入这里,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的无奈。”杨光倩说道。

在做文化保育的过程中,杨光倩发现侗族文化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学习侗族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年轻人学习侗族文化的兴趣不足。“小孩子们在家喜欢看手机,来学歌的时候人人捧着手机,没那个心思了。”歌师奶银凤奶奶说道。

小学民艺班的老师表示,在课后兴趣课上,愿意主动学习侗歌的学生较少,有时老师还要去操场上“抓”人进来学。

另一方面,年轻人觉得学习侗族文化无用。“天天唱歌又不能当饭吃。”一些侗族青年表示。走出大山去城市打工成了这里大多数年轻人眼里更好的选择。

侗族青年生文虽然热爱侗族文化,但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做文化保护的工作。

“像我们要养家,有心无力啊。在外面即使打工,我连养家糊口的开支也不够。没钱的话小孩子买几件衣服也拿不出钱来,奶粉钱也没有。”

此外,即使一些年轻人想要学习,但因为缺少系统、专业的教学,再加上学习难度大,许多年轻人学不懂。

侗族文化之一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随着侗族一路颠沛流离,始终未断传承。侗家人的一生,就是歌唱的一生。他们以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歌声将侗族的语言、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社交礼仪等生活哲学代代相传。

“我一个个字都学下来了,但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杨光倩说道。侗歌中有很多比喻,在一些歌中还涉及古文。当她请教老人时,虽然一些老人自己会唱,但是也很难解释和翻译歌词的意思。这导致杨光倩很难学得懂。

对此,从江生态文化社针对侗族青少年发起了火塘民艺教室公益项目,希望可以让他们从小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火塘民艺教室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在民族学校开设民艺课程,目前已覆盖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和黎平2个县,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壮族5个民族,32个村寨和49个乡村学校。

火塘民艺教室 图源:从江生态文化社

火塘民艺教室这一项目除了在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向学生提供基础设施、音乐器材等,也注重培养当地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

从江生态文化社会联合村寨中的几个学校共同招聘民艺教师,向侗族的孩子们教授侗族大歌、侗族琵琶等传统民艺,支持陪伴孩子的成长。

与此同时,该项目也会选取表现优秀的孩子到澳门、北京等地代表侗族青少年参加歌唱比赛,与不同的合唱团进行文化交流。当孩子们知道有这样的机会,他们都更愿意来学,学得也更加认真了。而得到机会出去的孩子在交流回来后对于侗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杨光倩笑着说:“看到自己能走上这么大的舞台,侗族大歌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被呈现出来,很多孩子也变得更加自信了。他们也在慢慢意识到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学习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似乎大多数传承人就只剩下这些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奶银凤奶奶今年76岁,教了50年的歌。她是高增村里唯一还唱得全“耶歌”(祭萨仪式中唱的歌)的人。现在来学歌的人越来越少,以前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找上门请歌师教,不同的歌班还会有谢师活动。

银凤奶奶 图源:从江生态文化社

银凤奶奶希望她会唱的歌能被记录下来,那些关于鲁班造房、关于人为何穿衣服、关于人的性格、关于水田如何分……

“我只怕年纪大记性也不好了,很多歌我自己都很少唱了,没人跟我学,我就忘了,那些属于侗族的文化和历史就这样淡忘了。”她说道。

七十九岁的侗族木艺传承人与歌师杨光锦爷爷表示,现在跟着他学习木艺的只剩下六十岁的吴光明一人了。

杨光锦与吴光明 图源:从江生态文化社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从江生态文化社开展了公益旅行的项目,通过非遗文化研学等形式吸引外来游客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亲身体验侗族的传统文化。该项目目前已有25000人次参与。

在这过程中,传承人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同时,这些侗族老人也更加自信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不仅如此,侗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难以融入现代化的挑战。

年老的绣娘们坐在古老的织锦工具前,拉动着五彩斑斓的丝线。“现在只有这些老人会了,其他村已经失传了。”杨光倩说道。这些织锦做出来的是传统的背带,而这一代人已经不用了。

绣娘在使用织锦工具 图源:中南屋

而且,因为设计在审美上无法被大众接受,绣娘们一针一线精心织出来的手工饰品也在柜台里积了灰。

原侗郎组合的陆老师也对此深有同感。他曾与伙伴一起创立侗郎酒吧,因为不适于大众而倒闭。“只有在酒吧里唱流行歌,大家才会不断买酒喝。像我们之前唱侗族大歌,大家很好奇都围过来看,看了就鼓掌说好啊好啊,但一点酒都不喝。”

黎平县南部的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夜晚肇兴侗寨的酒吧里只剩下华语流行歌萦绕耳畔,却听不到侗族传统的大歌、小歌。

为了将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有机地结合,从江生态文化社于2019年发起了“Idea+设计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该项目以织绣染为主的传统技艺作为切入点,让侗族民艺青年和妇女与设计师进行交流,研发出具有侗族特色的产品进行销售。

目前,从江生态文化社已经上线28种产品,包括结合了侗绣设计的手提包、衣服等。“希望民艺青年能够成长为现代和传统之间的桥梁。让手艺人在家里可以获得工作和收益,同时又能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给传承下去。”谈起该项目的初衷时,杨光倩分享道。

从江生态文化社设计的文创 图源:中南屋

文化传承并非易事

虽然从江生态文化社通过开展各种项目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它也面临着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挑战。

“我感觉我每天不是在找钱,就是在要钱。”杨光倩无奈地说道。”在疫情的影响下,前来参与公益旅行的客户大幅减少。她目前所经营的民宿侗房不仅无法做到自负盈亏,且长期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状态下,大约“每个月还要再亏个一两万。”

空置的民宿侗房 图源:中南屋

另一方面,从江生态文化社面临人员短缺的问题。“现在这里的全职人员,加上一个司机和侗房的酒店前台,一共只有三个人。而能够写项目书、写方案的就只有我一个人。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扛着。”在交通闭塞的村寨里,从城市来的人们无法习惯村寨中的生活和接受相对较低的薪资,而村寨中的村民却又多数不能理解这样的工作。

除了机构本身的运营时的人员短缺,从江生态文化社开设的“Idea+设计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有的设计师虽然有情怀,但要么都太忙,要么对当地的文化又不是很了解。”杨光倩说道。大多数设计师都会选择支持单次项目的形式参与,而一个项目通常也只有一两天,无法为Idea+提供持续的帮助。

除了设计上遇到的困难,杨光倩表示非遗的市场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产品很难量产,也很难标准化。”而大多数消费者对这类产品不抱有太大的兴趣。她说道:“这类产品不是刚需,不是非要不可。如果没办法了解文化的价值消费者就不会买。”

侗族文化的未来

尽管困难重重,为了守护故乡的民艺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从江生态文化社不断在寻找解决方式。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自己的团队,杨光倩计划在贵阳市申请一个名为贵州筑塘文化发展中心的平台。她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找到认同从江生态文化社理念的合伙人,一起长期发展当地。同时,她打算申请省级的社会组织,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申请更多的项目和孵化本土进行文化传承的组织。

“有合伙人一起的话,我们就能谈下更多的项目了。”杨光倩说道。

此外,从江生态文化社也得到了一些NGO的支持,比如公益组织中南屋负责人黄泓翔也表示愿意为其招募一些志愿者。

在资金方面,从江生态文化社计划把一些项目作为常规化的筹款项目。同时,一些合作的公益组织准备向从江生态文化社提供非限定性的资金。

几年间,杨光倩也接触过许多对侗族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她想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同时,做海外的文化输出。“很多外国人其实对我们的非遗文化很感兴趣。而且我们的合唱团如果有机会去国外,展示中国的文化,这对文化自信的意义重大。 ”她说道。

“希望在未来,我们有机会能把侗族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杨光倩期盼道。

杨光锦老人记录的侗歌 图源:中南屋

转载于公益时报: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gongyizixun/2021/10/18923.html


侗族文化传承的机遇与挑战——以从江生态文化社为案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