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细数你的罪恶罢(续)——第7宗罪,73式脱壳穿甲弹的尾翼划伤炮膛问题的原因

2023-09-22 23:50 作者:千灯组军火铺  | 我要投稿

        73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或称71式,不同资料名称不同),作为我国列装的第一款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存在许多缺陷,上期专栏咱们主要列举了73式在弹体热处理方面的重大缺陷,这一次咱们来讨论一下尾翼划伤炮膛这个伴随了73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整个服役生涯,最终也没能解决的底层设计bug。

73式钢弹(左)与3BM6(右)

        上期专栏我们说到73式钢弹是对苏联115mm滑膛炮穿甲弹的仿研产物,而73式反坦克炮和69式坦克炮则是BS-3反坦克炮和D-10T坦克炮的滑膛魔改,也就是说是仿制弹药+自研火炮的组合,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出了大乱子。

115mm穿甲弹发射简易示意图

        首先大家都知道,115mm滑膛炮的炮弹有个不同寻常的“长脖子”结构,因为115mm穿甲弹有个巨大的全尺寸尾翼(有后定心环的作用),这个长脖子结构同时约束了弹托和尾翼的位置,防止了较大的弹炮夹角(弹丸轴线与炮管轴线的夹角)的产生,并使全尺寸尾翼越过了药室的坡膛位置,杜绝了尾翼和坡膛发生碰撞的可能。

100滑穿甲弹尾翼划伤炮膛及掉尾翼问题示意图

        而100mm滑膛炮由于没有这个长脖子结构,全尺寸尾翼在药筒里缺乏约束,在装配和储存中受到碰撞时就有可能造成弹体倾斜,而火炮发射时的强大力量又会使缺乏约束的弹丸产生较大的扰动,最终在发射时产生较大的弹炮夹角,偏离位置的尾翼就有可能划伤坡膛处并划破药筒。受到碰撞的尾翼不仅会受损变形影响精度,而且由于尾翼是通过左旋螺纹拧上的,磕碰会使得螺纹松动,最终在弹丸的微旋过程中被拧下来,造成掉尾翼弹体彻底失稳的灾难性结果。

        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设计人员缺乏经验,对115mm炮弹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研究不足,盲目的土洋结合,所以军工上常说的“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是有道理的。

国产的老120mm滑膛炮因为完全复制了115滑的长脖子结构所以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就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掉尾翼的问题,设计人员拿出了最简单的方案:把左旋螺纹改成右旋螺纹,这样在弹丸的微旋下只会越来越紧,连螺纹胶都省了。

        而尾翼划伤坡膛的问题,则可以参考苏联D-10系列线膛坦克炮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托方案。

苏联的3BM19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苏联的这种上下两个定心环的弹托结构在国内被称为“I”型弹托(可能是因为大写的字母I上下各有两个短横线),两个定心环一起作用就有更好的定心精度,有效缩小了发射时的弹炮夹角,保证了尾翼顺利通过坡膛处进入炮管。

100滑实验型穿甲弹发射简易示意图

        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上发展就是性能更好的马鞍形弹托,马鞍托上下两个定心环的距离更远,定心效果也更好,不过不同于大众认为的一直到78年引进M111穿甲弹我国才仿制出马鞍托,我国在77年就为100mm滑膛炮制造了使用马鞍托的实验型穿甲弹(如上图所示)。

        这次的话题进行到这里应该算是结束了,不过这期有点太短了,所以最后再啰嗦几句。我想一定有人抱有和我曾经一样的疑惑,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啥没有实际进行改进呢?原因简单的令人哭笑不得,因为发现的太晚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73式钢弹甚至是73式钨弹的量产都早已开始,而且更先新的武器也已经开始研发(比如高膛压100mm滑膛反坦克炮),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和这些占着编制的老炮死磕,最终他们还是带着跟随他们一生的“顽疾”退出了现役。

细数你的罪恶罢(续)——第7宗罪,73式脱壳穿甲弹的尾翼划伤炮膛问题的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