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面!是对新疆面食最基础的尊重
在新疆人眼里,“加面”已不单单是加一份面那么简单。“加面”更像是一门艺术,是由无数辛酸和怀念编织起来的艺术。“加面”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尝试在浏览器里搜索“新疆加面的由来”,但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影响我给出“新疆加面的由来”这个答案。
“加面”一词来源于新疆平常百姓家,后来在各种新疆饭馆流行起来。“加面”一般指拌面的加面,还有大盘鸡的加面,大盘鸡的加面叫皮带面。
皮带面以宽面为主,因为大盘鸡里汤水比较多,宽面能吸油,有嚼劲更入味儿。如果把加面换成细面,就缺少那份吃面的体验,面的味道也没那么足。
“拌面”又叫拉条子、拉面。拌面的拉面,一般是手擀的细面,如果有人给你加机子面,那家店不是偷懒,就是不是地道的新疆拌面饭馆。
对于新疆人来说,山珍海味再多,也给家里的拌面留了一个位置。
关于“加面”最初的印象,应该是母亲往你碟子里加的面吧。吃着家常拌面,加着一碟子接一碟子的拌面,唠着家常,如果能再来一碗面汤,内心无比的踏实,幸福感爆棚!
当其中一部分很会做拌面的人开起了拌面饭馆,并将新疆拌面馆开到了全国各地,加面也尾随了一路。有的加面迷路消失了,有的加面味道变了,有的加面身价变高了。
作为一个留在新疆读书的孩子,我是幸福的。因为我能做到逢面必加,能吃到大份加面,甚至能要到不要钱的加面。
“什么?加面不要钱?”
“对,在新疆,绝大多数拌面馆第一份加面不要钱,有的甚至管饱不限制加面次数。”
可出了疆就不一样,啥都要钱,加面也要钱。加的面不仅少,还特别贵。有人说,内地拌面的份量还没新疆加面足。甚至有人给盖浇面打上新疆拌面的幌子,加的面是牛肉面的面。
太气人了哎,当我们从小吃拌面的儿子娃娃不知道拌面和加面长啥样子嘛?!米饭加米,拌面加面,可能只有在新疆才可以实现。叠加面的快感,别提有多攒劲了!
如果我问,你最多要过几个加面?此刻,我隔着屏幕仿佛都能听到好多巴郎子不厚道地笑。
以我自己为例,最多的一次要过四个加面。那天我要的碎肉拌面,那味道真像家里做的一样,亚麻攒劲啊!一口气要了四份加面,而且那家馆子加几个面都不要钱,管饱!
我要两个加面的时候,我看那老板还挺和蔼可亲的,等我要到第四个加面的时候,那老板的脸都绿了。可能那老板在想,应该是遇到对手了。多来几个像我这样的“狼人”,非得把这馆子吃倒闭了不成。
要加面的方式,因人而异,要法不同。像那种普普通通要加面的方式我就不提了,这里讲一讲狠人是怎么要加面的。
我舍友和我说,有一次他和朋友去吃拌面。第一份加面不要钱,但后面每一份加面三块钱。他朋友饭量大,但他那天没什么胃口。他朋友给他们两个人都要了一份加面,把他那份也一块儿吃了。既省了加面钱,又吃到了两份加面。
夸饭馆老板手艺好,寒暄套近乎,也容易要到加面。
拌面馆如果是女人开的,就叫姐。如果老板是男人,就叫哥。不要看年龄,不要把“阿姨”“叔叔”这种称呼搬上来。
“姐,手艺不错呀,一吃就能感觉到是咱老牌子新疆拌面。”
“哈哈,好吃就多吃点。”
“姐,你这饭馆开了好多年了吧,口碑很好呀,看来你这儿吃拌面的人很多呀!”
“小伙子好眼力呀,是啊,开了五年了……”
故事朝这个情节发展下去,最后你不要加面,老板也会把加面送上来。
如果你第一次到一家拌面馆吃饭,为了享受更周到的服务,务必要扮演一个常客或很了解这家饭馆的样子。
“哥,我同学经常来你这儿吃饭,他说在你这儿吃饭实惠,周围的同学都准备来你这儿吃饭。”
什么样的客人最讨老板喜欢,就是回头客。
“那你以后也要多带同学来我这儿吃饭呀,方圆几里只有在我这儿学生吃得好,吃得饱。”
“没问题!”
只要要加面的功夫深,花卷鸡可以免费加花卷,汤饺可以免费加饺子,抓饭可以免费加米。
加面和什么最配?蒜!
因为新疆拌面的加面份量比较足,所以一般吃饭的时候不要把老板给你的菜全倒在拌面上了,也给加面留一点菜。
要一份加面,把菜倒在上面,就着大蒜。吃有劲道的加面,把所有不开心的事统统抛在脑后。
什么时候想要加面?饿!
可能是上了一天班,不想回家做饭,就和室友一起去吃拌面。中午吃的自助,所以下午还想要一份加面,才不至于半夜被饿醒。
可能是吃腻了学校的拌面,一碟子拌面都吃不完。决定今天和女朋友一起下馆子,要了两个过油肉拌面,又叠了三份加面。
可能是单纯想家了,想到妈妈问我:“你要棍棍儿加面还是片片儿加面?”
“棍棍儿和片片儿都可以。”
漂泊在外的人儿,哪里有那么多温馨的选择可以做?心酸的是,离开了新疆,小小的一份加面也变成一种奢侈。怀念的是,妈妈亲手给你下的加面。
“加面”之所以称得上是艺术,是因为它被无数人倾注了情感,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加面”超出了“加面”本身的意义,情怀变成了它的衍生物。
你,有多久没吃加面了?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