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与兴盛!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学校不再教汉方医学。到20世
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与兴盛!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学校不再教汉方医学。到20世纪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日本经济快速现代化,患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的国民人数迅速增长,特别是老龄化带来了大量的老年病。西医对此常常无法解决,而中医药却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日本政府也给予了大量支持。根据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方,目前日本有210个处方受到普遍应用。1976年,厚生省正式将汉方药列入健康保险,把主要的210个有效方剂及140种生药列为医疗用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这样患者个人就只需要承担10%—30%的费用,大大鼓励了汉方药的应用。 随即,中医在日本实现复兴,特别是汉方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日本汉方药厂有200家左右,汉方制剂多达2000多种。89%的日本医生会开汉方药处方,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0%以上,在药局、药妆店的显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汉方药。 日本民众也非常认可汉方药,近8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医药治疗慢性病十分有效,6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药能促进健康。 日本“帝国制药”生产的贴敷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膏体1.8万吨,相当于12亿贴,连接起来可以绕地4.2圈,产量居世界第一。 日本医学权威大肪敬节在弥留之际曾激励弟子们: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十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核心期刊《中草药》于2016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 日本汉方药如何实现了逆袭? 政府支持 除了将汉方药纳入医保体系,减轻患者采用汉方药的药费负担外,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汉方医学教育。明治政府曾颁布法律废止汉方医学,1972年日本文部省批准综合大学医学部、医科大学、药科大学、齿科大学可开设传统医学教育课程。 2001年3月,文部科学省发布《教育核心课程设置》,汉方医学教育被纳入其中。到2004年,80所医科大学全部开展了汉方医学的教育。 重视创新 日本的创新主体是企业。日本制药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0%,其研发费用占整个国家投入的80%。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的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20%。 在制剂外观和口感上日本企业也进行积极创新:颗粒美观、包装精致、口感好。一些汉方药颗粒剂能直接口服,都不需要水送服,一改中药粗糙、苦涩的观感。 企业最能贴近市场,也最有活力。比如,日本“小林制药”瞅准“雾霾商机”研制出“清肺汤DUSMOCK”,大力向中国游客推销。因为中国游客爆买,“小林制药”计划2017年把“清肺汤”的产量增加30%,达到约110万包。 日本在中药“六神丸”的基础上,加入人参、沉香研制的“救心丸”,年出口就超过1亿美元。 重视传承 中药原料、中医典籍,是中医药的两大法宝。中药强调“道地药材”。“津村药业”先后在中国建立了70多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材种植基地。国内拥有最多GAP基地的中药企业是同仁堂,而同仁堂GAP基地也才只有8个。中国生产的大量药材原料出口到日本,日本进行加工再把成药卖到全世界。 重视中医古籍的传承。不同于西医,中医的智慧植根于中国传统古籍之中。现在日本汉方医籍的藏书量仅次于中国,还有20多家汉方医籍出版和翻译机构,每年出版汉方医药书籍100多种。不仅注重古代书籍,日本还特别关注大陆和港台地区最新的中医药研究动态,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设立专门机构,收集所有中医药出版物,为其所用。 中医在日本发展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日本对中医存在“废医存药”的情况等等。 但这却给了我们很大的赶超机会,毕竟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别人可以急功近利、占其一端、为己所用,而我们必须发扬光大。 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简单一句话就是,让中国的药农为他们种植中草药,种好后, 低价收购,他们加工一下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等;再翻很多倍卖出去,重点是卖给中国。这就是日本的中药侵略战,在不知不觉中蚕食我们国家的中药。还是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谁让国人自个不争气! 有数据统计,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如今日本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 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是我国中成药国际化最大的竞争对手。这家企业在2001年成立上海津 村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大规模进行美国FDA申请,无论是在日本国内市场,还是在美国市场,津村都奠定了极其稳固的市场地位。对于津村药业,国内中药 企业并不陌生,其汉方药中的草药,大约80%需从我国进口,津村药业已先后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