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杂谈:斗法降三怪
作者为虎扑 DionGlover
本篇杂谈作于2013年8月30日、31日

老乞大,老乞大,
高丽男人需要它,舌头太短光挨骂;
李朝女人需要它,中华爷们难勾搭;
自从学了老乞大,口吃能言人人夸;
自从读了老乞大,此生不再斯密达;
老乞大,不白瞎,吸收棒子脑髓里的智慧渣;
老乞大,真奇葩,刚念两页智商涨到一万八;
外事活动有神助,屋里房事笑开花…
买书就选《老乞大》…
大明朝义州“hu you ni mei shang liang simida”出版社荣誉出品…
乞大,乃是边境的高丽人对我中华人物的称谓,其实就是“契丹”的另一种读法;明初时,这帮人想通过互市发财,却因不会我中土语言而屡次被骗;遂诞生出学习汉语提高智商和交流能力的想法;所以他们十里八村的聚攒了好多泡菜路费,将一批人送上了去北京的驴车,由此便出现了两部奠定朝鲜半岛汉语文学基础的教科书《老乞大》和《朴通事》。《老乞大》分为上下两篇,阐明了撰写此书之必要性以及讨价还价的技巧。而《朴通事》则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对中土风土人情有个大略的介绍,分为上中下三段。本质上说,这两本书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功能比较相近,笔者曾经提起过《朴通事》;所以这一回索性也把第一本《老乞大》介绍一下,算是一个彩蛋吧。

编写《朴通事》的作者是个地地道道的西游迷,笔者猜想他到了北京就没干别的事,闲散时间全部拿来逛书摊了,所以这本书里,即引用了《西游记平话》中唐三藏取经的大体路线,又直接复述了其中“孙行者斗伯眼大仙”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唐僧孙行者师徒俩路过车迟国,与一心反佛的伯眼大仙四番争斗,最终正大佛法的故事。这位伯眼大仙和他的徒弟鹿皮便是小说中车迟三妖的原型,这四次斗法的内容则分别是:起头坐静,柜中猜物,滚油洗澡和割头再接。显然,《西游记》的作者不单扩充了人物,而且添加了祈雨和抛腹挖心这两项斗法内容。总之,“车迟国”这段故事是我国底层人民智慧的结晶,并非小说作者首创,请看官铭记。
时至今日,《西游记平话》已然失传,所以我们探究《西游记》小说本源的参考资料也就只剩下了这两本朝鲜汉文教科书了。小说中,四众初来车迟国,作者将这一回之题目命名为《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渡脊关》;这“脊关”两字,将做何解?
脊关于内丹学中称作夹脊关,其第一关闾关位于脊椎尾端…而脊关上下又有肾水和膀胱水,一通心脉,二扫污秽…结合书中车迟国之地理位置看,则玄机自解,此地位于两条恶水之间,向东不远有六百里黑水河,而帝国的西部则横着一条八百里通天河;且黑水河水质污黑,通天之水澄清,正对应人体中的膀胱水和肾水;因此,脊关便是“车迟国”。笔者之所以将此回杂谈定名为“渡脊关”,是想一次性的将这段西行故事按照原著的顺序串联起来,所以添加续集《情断黑水河》和《路阻通天河》就势在必行…
砍掉头颅还能长出??抛腹剜心因何不哭?滚油热炸永远不酥??是道士的仙体特异,还是和尚的皮囊灵清??且看本回《走近科学》/西游记杂谈——《渡脊关》

1.小说中,五众到达车迟国时,正逢初春,而本集的拍摄时间则是在85年夏末…
2.本集故事自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起;至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终,囊括三回内容,成片长度达到了65分钟,在整部剧集中位列第二...

3.车迟国乃是西方路上的大国,根据原著中当年七月行至会元府的描述,推断此国东西大约有半年多的行程…
4.西游记评话中的伯眼大仙乃是灭佛的祖师,而行者将其斗死正是佛法高深的一种表现,所以评话弘扬的思想大约是尊佛贬道,但《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则延伸了评话的思想境界,将尊佛贬道改为了三教合流。
5.这城中祥云瑞霭,三位大仙也并非没做过好事,二十年前,车迟国大旱无雨,求雨乃是道门之力…原著中三十三回银角大王曾言:“好人头上祥云照顶,恶人头上黑气冲天。”依此看来,车迟三仙已是善类…

6.前二十五集中,只有女儿国出现了江苏盘门;宝象国出现了大理城门;其余各集之城池皆为淡定虚无…所以本集杨导也是一如既往的安排师徒四人直奔智渊寺…
7.智渊寺位于北京的七王坟景区,端的是断壁残垣,一副破败景象…此处本是佛教胜地,后经八国联军烧毁,八十年代以来,有很多鬼片导演慕名来此取景…

8.因七王坟的地势相对平坦,所以悬崖峭壁山坡等等小说描述的景观是无从展现的,而且道具组提供之泡沫石头板的质感相当糟糕;和尚们费力的表演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与此相比,张版和浙版都着重表现了车迟国地形的险恶,因此僧人们的努力才能看得出效果…

9.更正一下前面杂谈的疏漏;自宋朝开始,为了区别僧道,所以有些人以道人称谓低级别的和尚,以道士来称谓道观里的信众,因此,小说中寺庙里多次出现的道人应指和尚…
10.行者变化的云水全真乃是寻叔而来,其年龄自然不大,所以此处六小之装扮显得过老了些,明显不妥,而前面《夺宝莲花洞》一集的老神仙又十分年轻,显然是画错了妆,穿错了衣服之故…

11.这两个道士乃是大仙们贴心贴背的徒弟,长得都十分俊俏;为了凸显其飞扬跋扈的气势,杨导直接让赤脚大仙靳根戌和悟空替身徐霆雷客串了…这两位长得算不得俊俏,倒有点形容猥琐…
12.道士与和尚对二十年前事件的回忆略有不同;道士说那和尚无用,朝廷恼怒,才贬其为大仙做苦力;而和尚却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道士身上:“只因呼风唤雨,三个仙长来此处,灭了我等;哄信君王,把我们寺拆了,度牒追了,不放归乡,亦不许补役当差,赐与那仙长家使用,苦楚难当。”依笔者看,黑猫白猫,捉到耗子便是好猫,僧家道家,求得雨水方是上品,求不得雨而空费粮食,和尚的遭遇也不是那么值得同情…

13.国王宴请三力,祈求长生不老;作者将这个细节交给和尚们来复述,而杨导则将其拍了出来,以呈现出僧道待遇的反差;使得戏剧效果叠加,相当巧妙…

14.羊力大仙蔡渝歌是央视文艺部的导演,经常参与大型晚会的筹备工作,是杨导的老同事;87年的齐天乐晚会,蔡导就曾经亲自编排过好几个节目…


15.车迟国王赵玉秀刚刚宴请完国师,就来这智渊寺当苦工体验生活…曾几何时,全国人民都把来自全总文工团的赵老错认为是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但他没有争辩半句,如今老人已是耄耋之年,这桩冤假错案才算翻过页来…


16.赵玉秀扮演的智渊寺长老本不应该在此出现,这方丈已过了能干体力活的年岁,只能留在寺里烧火做饭,闲暇时刻还经常在梦中与太白金星相会呢“我认得你是齐天大圣孙爷爷。我们夜夜梦中见你。太白金星常常来托梦,说道,只等你来,我们才得性命。今日果见尊颜与梦中无异。爷爷呀,喜得早来!再迟一两日,我等已俱做鬼矣!”后来,四众被智渊寺僧人款待斋饭时,这提前出场的方丈竟然又不认识行者,真乃前后矛盾…

17.车迟国本有两千多僧众,最后却只剩下这五百人死不了,当真是身陷地狱,受无间之苦…但此无间地狱也通无间之道,守得月明,方是苦尽甘来;六丁神将把齐天大圣之名托梦于他们,便是指明了解脱之日…
18.这猴儿在本剧中端的是白变化了,刚刚道士还口呼先生,如今僧人又叫他长老;岂不知长老乃是凡人对德高望重之和尚的称谓,行者此时乃是云水全真,怎能当得此二字???
19.乌鸡国贼宦官李建成本是舞蹈演员出身,来自扬州歌舞团;他是杨导在江苏取景时意外招入的演员,但在组里一呆就是六年,他和項汉一样,几乎在每一集的故事中都客串过角色…

20.因本剧中六丁六甲没有出场,太白金星不曾托梦;因此行者与和尚们完全是偶遇;这样改戏虽然与小说设定不符,但也暗合“苦有终结日,笑有出头天”的道理…因此当我等感觉使出浑身解数皆不得脱之时;须再挣脱一把,命中自会有齐天大圣前来解救,切不可轻易弃世…

21.行者手重,道士体弱,一棒刮去,两人皆成地下冤鬼…目前所有的影视剧版本都未敢如实拍摄,这俩道士其实无罪,又何必无故伤生呢;更值得一提的是张版的改编:行者斗败三妖后,国君脸色一变,马上将道士贬为和尚的苦力,此时悟空恰逢这两个徒弟,便转身来告诫君王要礼佛敬道,遂引出了三教归一之真意…这样一来,看似无用的小说人物也派上用场,且点明了作者创作此回书的主旨,真乃妙笔…

22.杨导安排四众在智渊寺只喝稀粥,这个设定暗合小说中僧侣们对伙食的自述:“我等一日三餐,乃是糙米熬的稀粥。”对比起来,二十一世纪的其他两版都算是仁慈的了,寺里竟然供应干饭,张版尤其夸张,那饭竟然还是什锦的…


23.本集中,四众的造型被进一步的美化了,悟空的红脸变淡了,八戒的杂毛也已无踪影;杨导和王希钟都认为这版造型最好,其实他们已经离小说渐行渐远了…

24.车迟国王后是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扮演的第一个电视剧角色;她是评剧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赵老的彩旦与新凤霞的花旦并称于世;1987年的《西游齐天乐》中,她第一次以小品演员的身份和項汉杨俊共演了《柜中情》,也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有些不细看原著的粗心人竟然认为王后乃是杜撰人物,这种看法当真令人笑掉大牙,小说中隔板猜枚一处,已明显的交代出了车迟国的正宫娘娘:龙座后面,闪上三宫皇后道:“我主,是梓童亲手放的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却不知怎么变成此物。”况且总体来看,她在本集中起到的作用恰恰跟高老庄高妈妈相同,都是串联剧情,插浑打磕的关键人物,且赵老师虽是第一次演电视剧,但游刃有余,嬉笑俏皮的表演也令人大开眼界;她虽然只在西游记中出场一集,但却凭借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王后的加入称之为本集的点睛之笔亦不为过…


25.车迟国降妖这个过程,小说对人物的刻画着落在“趣”字上,而杨导对这个字的把握也不遑多让,行者前来刺探三清观情势,便顺手捉弄了一下鹿力大仙…

26.这鹿力大仙的原型乃是平话中伯眼大仙的小徒弟鹿皮;本剧中扮演鹿力大仙的曾革是赵老师在中国评剧院的后辈,天生一副奸相,年轻时还唱过小生;被行者叼走五脏六腑的他后来托生为蜀国宦官黄皓,霍乱朝纲…


27.作者大约生活在嘉靖隆庆时期;而嘉靖皇帝便是终明一代第一等崇道之君;其在位四十五年,曾以邵元节,陶仲文,兰道行等人为尊,祈求圣水,炼制丹药,向往长生…这虎鹿羊三位大仙是否是作者为这三位神仙预留的呢???看官须着眼了…

28.三清观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的马鞍山之上,真名戒台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到辽朝统治时,已成为北方香火繁盛之处;选佛家的寺院拍道家的事;杨导这个歪打正着的取景决断倒是暗合小说的主旨,道即是僧,三清观便是智渊寺,其实无二…

29.悟空在天宫厮混之时,也是见过三清的人;到了车迟,反而认不出来,竟然问八戒“这上面坐的是什么菩萨。”说来也奇,老猪却是认得…据笔者推测,行者不识三清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试探八戒,毕竟金公喜欢捉弄木母;不过悟空若是真不识得车迟国三清,其实也说的通,此国乃是西方大国,三清之穿戴可能与东土不同,即便是装扮成菩萨模样也不为过,且这种设定暗合小说作者释道一体的创作主旨…
30.《西游记》中对吃食的描写也十分有趣,烧果与馒头皆是干粮,不同点在于烹饪方式,烧果顾名思义乃是烤制的烧饼;而馒头和馍馍应指蒸制的包子…第五十五回蓬头女子奉女妖之命向长老进膳时,便曾说:“一盘是邓沙馅的素馍馍,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
31.小说中,三兄弟变化的人物正暗合三清的排位,悟空变得是原始天尊,八戒变得是太上老君,而悟净则变成了灵宝道君;杨导将沙僧和八戒的变化目标颠倒了过来,八戒倒成了灵宝道君…其实变做是谁都不打紧,关键要让三力知道喝的是哪位的尿…

32.八戒的每一次祷祝其实都禅意颇深,背着三清入茅厕时,这一番祝词笔者听得拍案叫绝:“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呢,行者滚油洗澡之时,曾化作一个枣核丁,不肯出来,此时信以为真的国王却嗔怪三众,要把老和尚八戒沙僧下狱,木母此时的祷祝另有一番气势:“闯祸的泼猴子,无知的弼马温!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猴儿了帐,马温断根!”
33.行者乃是太乙散仙,只知修身,不吃烟火食物;杨导将馍馍烧果衬饭都替换成水果,则悟空也可尽情享用矣…

34.“晚辈小仙,且休拜祝。我等自蟠桃会上来的,不曾带得金丹圣水,待改日再来垂赐。”出家人不打诳语,猪猴沙三人被贬皆与那蟠桃会有关,行者言之凿凿…
35.这水缸,沙盆,花瓶可能接得圣水???三力当真是道迷心窍…有道是求水便得水,寻尿便得尿…此三件器皿归根结底只能起到马桶的作用…

36.虎力大仙便是西游记平话中的伯眼大仙;他道法无边,却败于悟空,在三清观还挨了猴头两棒;但是文人的花花肠子远比老百姓的多,挨打算什么,喝尿才有趣呢…扮演虎力大仙的刘勤是闫怀礼的同事,供事于北京人艺,以出演小配角闻名,在《虎符》《吉庆有余》中都有精彩的表演…

37.三位大仙倒也不辱斯文,接到圣水还拿茶盅品尝,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多数的影视作品都把他们改为粗鄙之辈,拿起就喝,倒也畅快…
38.车迟国王宫也位于戒台寺内,坐落在院内最高的千佛阁上…
39.车迟国距离中土已有五万里之遥,则装束与我大唐便有较大不同;在西牛贺州各国服装的呈现方式上,86版的渐进处理是做的最好的;宝象国时,我们还曾看见过右衽的文官;而如今的车迟国内,官员则清一色的改成了翻领胡服…

40.闫老爷子给沙僧设计的一个小加戏很有意思,开骂之前先打手印,可见“沙僧”之名也不白给,古人谓之曰“先礼后兵”。

41.“唐朝僧众,朕敬道灭僧为何?只为当年求雨,我朝僧人,更未尝求得一点;幸天降国师,拯援涂炭。”这国王也确是个爱民之人,但他犹疑的秉性却与中原君主无异;通过这段自白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朝君王尚存一丝希望,认为皇帝本是体谅百姓的好人,却因外道干涉,奸佞横行而被歪曲了本性…
42.古人登高台而观天相,筑高台而得云雨;人们认为自己离天越近,神仙就越能听得到自己的祷祝;不似那令人无语的张版,搞了个不伦不类的大草原祈雨…


43.这五雷法祈雨的讲究委实很多,坛下要有五口水缸,坛上还得有二十八宿牌位,左右五个大桩,还需有小道士敲桩…这些繁复的条件我们在影视剧中是看不到的,只能凭空想象了…

44.要定制下雨的全套服务,须得五司十神帮忙;乃是风婆婆,巽二郎,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雷公电母外加四海龙王…戴编将十位缩减为四位,且出场顺序毫无规律可言,还掺进了美女雨神这个原创角色,殊不知小说中的雨神便是龙王啊…有此一节,则后面敖氏昆仲显圣服君王的戏份也被置换了…以此观之,二十一世纪拍摄的张版和浙版在神仙的呈现方式上要比央版详细很多…


45.西游记平话中,赌斗“起头坐静”的乃是伯眼大仙,小说则依旧按照评话里的描述令虎力大仙登台…戴英禄出于平衡角色戏份的考虑,换上了羊力大仙,结果拍摄的时候,蔡渝歌有点恐高,所以杨导又把他临时撤换成了鹿力大仙…其实无论是谁比试,有什么打紧,考的就是禅门功夫,观众只需要知道行者不擅长此道就可以了…
46.云梯显圣较之祈雨的凶险程度又自不同:共需一百张桌子,其中五十张做一禅台,另五十张则层层叠加上去…这么有难度的杂技也亏得酸文人能想出来…当然,古往今来的衍生作品是不可能展现这种奇观的,何况老和尚也不是杂技演员…但是央版和浙版整体来说还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原著,尤其是央版,观众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方桌的棱角…

47.徐少华拍这么凶险的戏也不是很甘心情愿,所以杨导才让甄志才做了一个纸糊的唐僧来糊弄观众…今日看来,委实粗糙的很…

48.师徒来到车迟国乃是初春时节,自不会有如此毒辣的太阳,杨导出于增强戏剧效果的考虑,将当时的气氛烘托而出;这样的表现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符合小说的设定…

49.行者将虎力斗下禅台之物乃是一只蜈蚣,杨导将其换成了臭大姐;而平话中的制胜之物则是青母蝎…

50.唐僧坐禅之时,已将五佛冠摘下,因此头上落了臭虫才被行者看得分明;本集中的长老还是犯了“永不摘帽”的坏习惯…所以和尚头上不生虱子的典故也未铺排出来…
51.长老坐祥云落地的镜头是在后期抠像完成的,明眼人一睹便可认出,此乃迟重瑞…

52.钟,乃是佛家沙弥常常穿着的直筒子僧衣,并非是初播版呈现的一口破钟;此处修改相信很多老版的粉丝也有印象;笔者认为,杨导在拍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并非因她缺乏佛教常识,其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剧组里没有人通读过原著;钟这种服饰,小说里不止一遍的强调它就是衣服,有心的读者可以看看第三十六回作者对宝林寺和尚衣着的描写:那众和尚,真个齐齐整整,摆班出门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无的穿着个一口钟直裰;十分穷的,没有长衣服,就把腰裙接起两条披在身上。行者看见道:“和尚,你穿的是甚么衣服?”和尚见他丑恶,道:“爷爷,不要打,等我说。——这是我们城中化的布。此间没有裁缝,是自家做的个'一裹穷’。”设若我并不知晓如此多的佛家常识,但读过小说后也可辨明,此乃是一件衣服,并非金属的破钟…遑论《李卓吾点校西游记》中,还曾调侃此条破烂流丢一口钟多半是行者从宝林寺里偷出来的…因此,如果杨导和戴编等人真如她们所说的那样通读原著的话,那么这种纰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53.“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奇哉幻哉,作者生就一副玲珑锦绣心肠,如何想来???由此看见车迟国幅员虽然辽阔,国王心胸却不宽广,哪有将一国江山都绣在袍服上的道理,万里疆土一间破衣服能盛得下么???

54.“桃核之争”被作者从《西游记平话》中原汁原味的搬到了小说里,未作一丝更改…
55.柜子中的小道士徐霆雷本是行者的替身,为齐天大圣的塑造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是云南省京剧团的一名普通演员;拍完《西游记》后,也未大红大紫,多年之后当六小龄童老师面对媒体大放“悟空没有替身”之厥词的时候,他还在安安静静的跑着自己的龙套…(版者注:六爷对替身的认识有问题:他似乎认为只有替他正面露脸的才是替身!不过那个徐霆雷明显也有问题,60~70%的比例不知道从何而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六小最最危险的那些镜头都是他自己亲自上阵的呢?)

56.猜和尚这出戏,嬉笑怒骂,坑蒙拐骗,乃是书中极为上品的段落,蔡渝歌导演虽然很少演戏,但也见过猪跑,这位假羊力真悟空的表演并不比原版悟空差多少,整个段落一气呵成,令人忍俊不禁…

与此相比,其他版本的叙事节奏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张版,趣味全无,剧组好像急于要把故事拍完一样…其实,拍西游记,不能以自我理解的某种角度来笨拙的演绎,而应顾及到整部作品的全局,你把佛理和奇幻色彩填进去了,而小说的俏皮幽默又丧失了,可谓得不偿失…
57.“若叫和尚,你就与我顶开柜盖,敲着木鱼,念一卷佛经钻出来,方得成功也。”童儿道:“我只会念《三官经》、《北斗经》、《消灾经》,不会念佛家经。”行者道:“你可会念佛?”童儿道:“阿弥陀佛,那个不会念?”行者道:“也罢,也罢,就念佛,省得我又教你。”悟空之言自是不虚,口念阿弥陀佛,积德行善便已是释门之人,何须你自登高原,一步一头???
58.若说老和尚的三番比试是文斗,那孙行者接下来的亲自上阵便是武斗了;杀场砍头,抛腹挖心,油锅洗澡;一样比一样血腥凶险…本剧只呈现了杀场砍头,而剩下的两个段落确实没拍,而且戴英禄的剧本里也没有这些情节;多年之后,很多伪粉丝非要宣称拍过,还特意向剧组人员求证,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没有便是没有…

59.小说的砍头情节完整继承自西游记平话,且画面感都相当一致,致使大仙丧命的蠢物都是犬类…

60.抛腹挖心和油锅洗澡迄今为止只有程立栋导演完整的拍摄了出来,而且颇为符合原著,油锅洗澡时长老怀疑悟空身死而念的祷祝都一模一样…笔者也推荐原著党能够摒弃成见,适当的关注一下浙版,一定会有不少令人欣慰的发现…


61.本剧中,其余两妖被悟空发射的激光打中,化为齑粉,未现原型,至于三教归一,尊佛敬道的说辞也被杨导丢到了九霄云外…如果说舍弃“妖怪夺江山”的考虑还算明智,那丢掉“三教归一”的主旨则明显不妥;从某个方面讲,三教归一便是小说作者撰写《西游记》的主旨,跟取经的目的一样,是全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丢弃掉这些关键部分之后,《西游记》也就不再是《西游释厄传》,而是《天竺自驾游》了…

62.“自从受戒拜禅林,护我西来恩爱深。指望同时成大道,何期今日你归阴!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万里英魂须等候,幽冥做鬼上雷音!”此诗押韵上口,词粗意深,也能看出长老对悟空的真情;此诗倒是可以歪打正着的安在“僵尸西游记”的插画边,意境颇深…

63.总体来说,这一集乃是86版《西游记》失败剧集的典型案例,细节粗糙,关键内容缺失,虎头蛇尾这些毛病都占齐了…就连结尾的方式也那么典型,师徒四人又忘了盖通关文牒,看来在杨导心中,结尾合影永远是最重要的…

64.如果以故事呈现的完整度作为唯一标准的话,张版和浙版做的比央版要优秀很多,都给行者发表三教合流的理论留下了大量的时间;整个故事看下来起码能知道个前因后果,也能明白一些小说作者想要表现的道理…
“这些和尚实是老孙放了,车辆是老孙运转双关穿夹脊,捽碎了,那两个妖道也是老孙打死了。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离了车迟国,约有半年光景,师徒来到了八百里通天河…(这是书中出现的第三个八百里);此河又是车迟国与西梁女国的界河;长老行至此处,恰有五万四千里路,正好是总路程的一半;而经历的磨难则只有三十六难,难怪悟元子和澹漪子读到此处,都暗自为老和尚擦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