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麻将】【自用】何切笔记 16

这是《300何切》上的一道题,作者认为应当打3s固定,理由是在摸5p的时候能多一番断幺。而现在Naga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大力支持打3p,提升立直听dora的概率。可能在作者的模型里立直好型听d和纯nomi好型的差距没那么大吧。
不过这次的笔记主要内容倒不是这个何切本身,而是其他的闲话。
大概20年1月我刚开始做300何切的时候,有很多题跟作者的意见不一样,我跟朋友说我极不愿立直moni,这里觉得打3p更好,现在那时候的消息记录也找不到了。
后来我反复看《300》和《301》这两本书,目的慢慢从原来的抗遗忘变成维持和提升雀感,有段时间我即使不打雀也会看看书,有点像退役的运动员即使不比赛也坚持每天做运动。在反复看书的过程中我在越来越多的题目上接受了作者的想法,不过仍有少部分题目我始终持自己的看法,其中就包括这一题。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以前的某道“nt1s”的名何切,那时候大半个日麻圈都在攻击1s这个答案(我没有出声,我也切了1s)。后来过了几个月,有人发b站动态说Naga也跑出了1s的答案,“nt1s”的表情包就没怎么出现在各大日麻q群里面了。有人说这人不停测试,终于等出了一个Naga会打1s的版本。其实也不是吧,我听说Naga早在更早的版本里就会打1s了。我想说的是,一个答案就算在当时不被认可,但是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得到一些支持。所以,就算自己的答案不受待见,甚至被群起攻之,也不用太受打击,要相信付出了努力的自己。谁能不犯错呢,而且,有可能只是自己的理念过于先进,不小心得出了划时代的答案呢?
不论是在看书还是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答案、见解,书上的答案终究也只是作者的看法。我觉得对于一个何切,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别人的答案和思路,会有他们的理由,但不要盲信,也不该因为别人的答案和自己不一样就否定掉整个人,整本书甚至整个学习路径,毕竟啥都得辩证地看待。何切所引导出的人的思考才是何切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为了一个何切答案和别人争得头破血流,或者靠问何切来寻求认同感,我觉得这样的行为对于提升雀力来说意义是不大的。
当然,前面说的这种更重视自己分析过程的策略,是建立在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基础,有比较可靠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前提上的。我有些朋友对待何切的策略是学习强者的何切答案和思路,理由是不确定自己的打法是否可靠,于是选择先接受实力更强的人的思路。我在与这样的朋友讨论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分歧,因为我很难接受在何切开始讨论之前就拟定一个所谓的正解,或者在讨论出现分歧无法解决的时候找一个所谓强者来进行“钦定”,我觉得这样妨碍思路的拓展延伸,对长远的进步不利,从情感上来说对于已经认真参与讨论提出意见的人来说不够尊重。
学“思路”还是学“答案”?我觉得在新手期的时候学习“答案”,待到有一定基础了,开始学“思路”。这样整体的策略会比较好。不过因为我自己一直是典型的深思慎取的思考模式,从踏入麻将开始就一直是学“思路”的策略。不过也可能只是因为我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过剩,不愿意简单接受别人的答案吧,谁知道呢。
还有就是,有时可以适当坚持一下自己的策略,别人的实力可能比自己更强,别人在某一何切上的见解可能比自己更优,更精细,但是别人的打法不一定适合当前状态下的自己去学习。为了学习某道何切里的理念去大改自己原有的模型、理念,是不一定赚的。适合自己的打法最好,提升进步的路上也不宜操之过急。我觉得应当慢慢打好基础,谨慎地搭建,修改自己的框架,不然的话容易出现“东学学西学学,把自己学歪了。”“最后不知道哪边才是对的。”这种情况。最好是能够认真分析自己当前所需,对于一些对自己而言过早的理念,可以先记下,等自己打好基础,有余力了再进行吸收。简而言之就是我选择了提升更慢,但前进方向更准确,更容易走得远的策略。
说起走得更远,时至今日,我在麻将世界到底走得有多远了呢,和别人相比,我算是走得远了吗?
哈哈,这就要看怎么定义“更远”了,少想两个抽象问题可以保护自己的头发,延年益寿。

Edo - Iwamizu - An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