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带读6

2022-02-12 12:59 作者:yousa家的藤条  | 我要投稿

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带读第6回、第39—42回、第113回、第119回、第120回)

《红楼梦》有主副线之分,主线是宝黛钗的爱情故事,副线是贾府的兴衰,而贾府的兴衰则是由刘姥姥的眼睛串起并见证的,故姚燮称刘姥姥乃全书“眼目”,曹雪芹说刘姥姥是全书的“纲领”,有鉴于其人在书中的重要地位——一宜探也。

 

正因为刘姥姥是全书的“眼目““纲领”已成定论,又因其人不在所谓的正册、副册、又副册之列……故红学研究多只把其定义为“贾府兴衰的见证人”而已,对其形象意义探索不够,留有很多空白,更遑论对这个形象与作品主题关系的深入开掘。因此只要找好切入点,当能翻出新意——二宜探也。

 

 刘姥姥,是曹雪芹所着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曹雪芹笔下,极为出彩的人物之一,其善良淳朴,聪明能干,重情重义,坚韧不拔的毅力,她的智慧、幽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对于刘姥姥这么一个人物,读者印象最深,作者对其刻画最浓墨重彩的地方,绝对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实际上刘姥姥三次进入大观园,都不仅仅是透过一个底层人民的眼光,来展现贾府的奢侈豪华。刘姥姥一进二进三进,都具有重要意义。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大观园,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进大观园,亲眼目睹贾府的衰败。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红楼梦》第六回,描写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认为此次是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开端,主要是从她的眼睛来丰富王熙凤这个人物,及至到最后与她眼里落魄的王熙凤作对比,成一个小小线索。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从摆钟到声音,再到具象,一步一步深入刻画凤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此次进入荣国府,刘姥姥入了贾母的眼,因此才算是真正的见识了贾府的辉煌。作者借刘姥姥这么一个底层人民,将贾府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全部展现出来。《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便拉了板儿登梯上去。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大认得,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对刘姥姥眼里贾府用物的描写。「刘姥姥念佛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作什么?后来我想起来,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写刘姥姥的直观感受。「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都是刘姥姥的直观感受,侧写贾府的奢侈排场。

二进荣国府,有四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那时候大观园的所有院子都已经住了人了,因此它就不是一般的观景,这当中还有很多跟大观园内少爷小姐们,那些少奶奶们的活动和交流。这次还到了好几个贾政当初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就把大观园更加全面地介绍出来了。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所以这个活动内容就非常丰富,从而把大观园的豪华美丽表现得非常充分。而且,她看景物的角度和从贾政、宝玉眼里看不一样了。

第二个作用是写活了许多人物。写活的人物当中最重要的是妙玉。我们看妙玉献茶当中表现出来她的个性,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给贾母用的杯子,给其他人用的杯子,都是珍品。给黛玉和宝钗的,上边还有晋朝人的题字,还有苏东坡用过的笔迹,都是稀世珍宝。贾母喝过的那一杯茶,她喝了一口,然后就给刘姥姥喝,妙玉就不要了,让道婆放到外头,准备扔掉了。宝玉就说赏给刘姥姥吧,可以卖个钱,过日子,妙玉说幸亏我自己没用过这杯子,如果我自己用过,我就是砸碎了也不给她,这个地方就写出妙玉喜洁。通过妙玉献茶反映出妙玉非常微妙的这种潜意识,就是妙玉把她平常自己喝茶的那个绿玉斗给宝玉喝了,给他用了。这些地方反映了曹雪芹对于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那种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三个作用自然也写出了刘姥姥自己。刘姥姥可以说是个编故事的天才,张嘴就来,而且特别适合听众的需要,用时髦的话说,她就是能够适应听众的审美需求。她编的第一个故事,她说下雪天,听见外边柴堆响,一看是个漂亮的十七八岁小姑娘。她为什么说是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小姑娘?当时贾母身边好些个小姐少奶奶还有那些漂亮的丫头,不都是十七八岁上下吗?说个十七八岁正好,肯定是讨人喜欢。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刘姥姥只讲了外边听见那个柴堆响,有人好像抽柴。所以贾母就说是不是因为雪天,外边有人路过,抽柴生火取暖。正好这时候外边着火了。刘姥姥可没说个“火”字,刘姥姥要说火字,完了,那底下就没她的活了,就不会讲第二个了。那个火字是贾母说的。所以等火救灭了以后,贾母让她接着讲。刘姥姥接受教训了,不能沾这个火字,要特别小心。这回她编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故事,说有个九十多岁老太太,本来要绝后了。观音菩萨念她心诚,赐给她一孙子,那孙子十三四岁。你说她编得多好,贾宝玉她看得出来就这一个男孩是贾母最钟爱的,90多岁老太太比七十岁要年长二十多岁呢,老人都愿意听长寿的故事,而且肯定讨人喜欢。所以说,民间艺术家刘姥姥善于根据听众的审美需要,进行即兴创作。

第四个作用,就是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这里边就写到当时王熙凤的女儿,大姐抱着一个大柚子玩(那时候还没取名字呢),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玩很久了,他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好,这里头什么讲究呢?这个好像是冥冥之中缘分是佛手指引的结果,曹雪芹在这儿他是进行了这么一番暗示。所以,让刘姥姥起名,刘姥姥不就说了嘛,取个“巧”字,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而刘姥姥在第四十回中说的两句连句也是值得注意的:“大火烧了毛毛虫(指一场大火(谐音:”祸“)将会把贾府烧得一干二净),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指巧姐本是如花朵享受大户人家的富贵,但是贾府之败使她流落了烟花巷,后来经刘姥姥救助在农村有了个很好的结果),刘姥姥用庄稼人乐观、幽默的本色,来暗示了贾府未来的处境,也体现了雪芹对乡下人一种由衷的赞美。

 

刘姥姥带来了什么:

刘姥姥收获了什么:

大观园的人对刘姥姥态度怎样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我们已经看不到曹雪芹原文了,但根据脂批和前八十回里相关情节透露,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目的是为搭救巧姐。

刘姥姥应该是听闻了贾府被抄家的消息或传闻,且又隔了几年没去,就准备带着外孙板儿,三进贾府,去看看太太奶奶并哥儿姐儿们,却没想到此时的贾府已经家亡人散。王熙凤已死,忘恩负义之徒如王仁等挑唆刑夫人要将巧姐许给外藩使唤。刘姥姥的出现则是巧姐的救命稻草,刘姥姥从鼓词说书中想出出逃计划,暂避在自己屯里。经过这次避难出逃,刘姥姥又给巧姐说了一门亲事。贾家势败,落井下石如贾雨村等小人不在少数。论理刘姥姥这样微小的人物,如何能帮得了什么忙?但是论情也该去前去探望。无巧不成书,巧姐得遇恩人获救,正应了当年取名“巧”字遇难成祥,逢凶化吉的寓意。

1、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结果。

 

2、简述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过程,简析其情节价值。

 

3、简述《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特征,并说说刘姥姥这一角色的意义。

 


《红楼梦》带读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