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022-11-25 16:07 作者:darkmirror天蝎 | 我要投稿
要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需要先理解孔子为什么反对铸刑鼎。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这个“度”才是问题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度,然后知长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子)进退可度,周旋可则。”
实际上孔子反对的是将司法权让渡给鼎这样一个死物,“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孔子的意思是刑鼎僵化了制度,切断了民与贵的联系,贵不度民,民有了“知之”的错觉,导致民不尊贵。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在这点上更加深刻,除了刑鼎这种有形之物,连“仁义”这种无形教条都是隐患。民众缺乏反思,是“窃国者为诸侯”的根本原因。
放眼海外,苏格拉底的“正义”是指“理性”。理性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原则,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苏格拉底的正义观阐述起来也许很复杂,但是其核心精神就是“守法即正义”。
那么苏格拉底之死是正义的吗?
由于是当庭投票,充当法官的公民基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一般只要发表的演讲感染力强,就更会得到法官的倾向。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是不理性的体现,苏格拉底遵守了不理性的判决,苏格拉底之死也就是不正义的。可是苏格拉底为何要做不正义之事?有人说苏格拉底是为了捍卫信仰,我认为也是因为雅典在伯罗本尼撒战争中的彻底失败而没有反思。苏格拉底想要用生命去触动雅典人进行反思,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苏格拉底之死中可以看出,“民”不可能完全用理性来思考。不是说感性就不好,感性与理性应该是互补的。
最后,“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10月出土)记载版本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知”在上,“强”在下,“道”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