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简介

TA(Transaction Analysis),可以理解为交流分析,指一个人在三中自我状态中分析自我。
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自我状态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是我们在特定时间对自身某部分人格的表达。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在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是模仿父母或者一些重要的他人,比如常听到的一句话:“我变成了小时后最不想要成为的人”(据说最近那部《都挺好》里有描述相关的情节?);儿童自我状态则是回到童年时的行为、思考和感受方式中,再现小时候的感受、行为或思想;成人自我状态是指行为、想法和感受根据当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产生的,较为成熟,切能够适应当下的情境。
比如,试着分析了一下今天的事件。在协会相关事务中,我原先是顶着各种压力也要完全承接协会的各项任务的,此时的我其实是父母自我状态,我认为应该要对自己狠一点,要敢于承担、迎难而上,在压力中磨砺自我(内核其实是超我)。随后,我觉得很可怕,由于能力有限,在很多项任务中都出现了一些挫折,此时,我似乎唤起了初中乃至小学时犯了小错被老师、父母处罚的恐惧感,似有犯错了就会被世界完全抛弃之感,于是,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拼命认错道歉(事实上,回顾大学生活,还是有很多相似的情境的),这时,我其实便处在儿童自我状态,连行为也与小时后别无二致;在冷静下来后,我仔细思量当前的情境,我应当是压力承受限度到了,所以会渐渐趋于崩溃的状态,这时比较好的方式是,有所取舍,于是根据当前情境做判断的成人自我状态出现了。
不过,交流分析中的三种自我状态与弗洛伊德的三个我是有不同的。三种自我状态都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呈现,而三个我则更倾向于是个人内心的体验;三种自我状态都和具体的人相关联。
一个健康且平衡的人格,需要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让我们重获小时后的自发性、创造性及自觉性;成人自我状态让我们形成恰当处理当前事务的方式;父母自我状态让我们习得一些规则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人与人的互动之中,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任何一种自我状态进行交流,而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
安抚——交流的时候,对彼此的关注,即是一种“安抚”;
人生脚本——成年后,我们依照小时后写好的、在成长中不断修改的人生脚本(我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假定)生活,很少再根据当前情境修改该脚本。人生脚本对于理解、分析人如何在无意识中给自己设下障碍并试图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决定——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相似的线索信息会挑战我们幼年自我状态中需求的满足状态甚至会给我一种生存会受到威胁的感觉,而在这一状态中的我们很可能扭曲现实来让它迎合我们写好的人生脚本,有时还会让我们漠视情境中与脚本不符的部分。例如,我的例子,儿童自我状态下的我会主动忽略掉那些并非是我的错误。
共生——在成年关系中,一方可能会扮演父母/成人自我状态,另一方则扮演儿童自我的角色,构成相互依赖的共生状态。
扭曲——有很多情绪、行为反应是原生家庭的延续。在小的时候,我们的家庭可能会告诉或者暗示我们,什么样的情绪能够被表达、什么样的情绪需要抑制,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样的举止又是应当被禁止的(通常通过语言或物质上的奖惩来实现的),于是,即便我们进入了成年期,依然会使用原生家庭里被允许的感受来掩盖我们的真实感受。比如,有家暴存在的家庭里,可能会存在对愤怒管理不当的应对方式,父亲或许认为愤怒甚至是任何不好的情绪都不应当外露,于是累积于心,久而爆发成行为上的攻击,而孩子对这些负性情绪的应对方式烂熟于心,且丝毫不怀疑地依照它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于是,他就很可能延续父亲的模式,“传承”家暴的行为。
点券——当感受被扭曲后,没有得到表达的感受被存储起来。
转换和自主——一系列心理游戏中存在的让体验者感到意外、不适的时刻。自主则是我们更新童年时形成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