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全说书-帝国的故事(一)


一 王权从天而降
公元前4700年,人类最早的连片文明区域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伊拉克南部的位置。浩瀚柔缓的幼发拉底河和湍急如箭的底格里斯河,在临近波斯湾的地带互相接近,然后用无数密集的支流交织在一起,共同滋润着一片富饶的平原,在这个区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古代苏美尔文明。
要成为一个古老的文明需要什么条件呢?
首先,要够软。
因为早期的人类的工具很简陋,铜很昂贵不能用于农业生产,石器难以塑形,制作不出太适用的工具,只有木材才是早期农业的主要工具。所以土地一定要够软,软到用木棍木犁就可以耕种,那么这就是一块“龙兴之地”。所以最早的古代文明区都是出现在够软的地方,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柔软的冲击平原,以及黄河流域松软的黄土上。
其次,要够肥。
早期的农业技术还很不完善,几乎不知道施肥,所以土地必须有充足的肥力,这样才能有足够多的产出。在最早期的农业里,播种量与收获的比例由于土地和气候的差异巨大,从1/2(比如古斯堪的纳维亚)到1/86(我们这里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只有土地高产,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养活足够多的人口,这样才会形成城市,形成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人员,比如工匠、学者、武士和宗教和政府官员,才有足够的人力和空闲来修建宏伟的城市和高耸的神庙,而这些行为又会带来各种技术和国家组织的发展,所以一个文明并不是匀速发展的,而是加速度在发展,刚开始可能只是领先一点点,到了后来就变得鹤立鸡群了,直到它的发展遇到组织困难和资源瓶颈。
而在两河流域南部,每年春天,高加索山脉的冰雪融水大量注入两条河流,造成猛烈的洪水泛滥,这些定期泛滥的洪水把肥沃的河泥带上两岸的耕地,使土地经年保持充沛的肥力,所以土地非常丰饶。——够软又够肥,决定了这里必定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区域(相比之下,黄河流域只够软而不够肥)。
但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也有非常不利的因素,洪水带来了土地的生机,也会带可怕的死亡,在两河流域的文化里河水是兼有生和死双重性质。而泛滥季过后,土地就变得非常干旱,这里炎热的气候让地表蒸发量非常之大。驯服这些不利的因素也并不困难,堤坝可以保护村庄,而蓄水池可以为旱季的土地提供灌溉——这是非常巧妙的利用自然力的设计,每年泛滥季时利用河水水位上涨的时候把水困在蓄水池里,然后再旱季利用蓄水池和渠道灌溉田地(有时候也需要用到人力机械汲水)。当然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把居民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设计蓝图来改造河流两岸,并且定期严格的进行维护——而这就需要一个政府——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政府的最早起源就是出于对灌溉农业中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的需求。
堤坝、蓄水池、渠道,显然设计和指导建设这些东西需要一批聪明人,那么从那里找到这些聪明人呢?在古代部族里最聪明的人往往会充当巫师,负责宗教活动的组织,并且他们也是医生,用草药和跳神来给大家治病。他们虽然受人尊敬,但是基本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狩猎采集来养活自己,不过现在他们可以脱产了,不用进行体力劳动,他们大概是最早的政府官员。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最紧要的问题是要预测每年洪水到来和退去的时间,这才是最关键的任务,只有这样才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何时修缮蓄水池、何时加固堤坝,防止洪水冲走你的庄稼或者夺去你的生命——所以苏美尔人需要一个非常精确的历法。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沿用古老的月亮盈亏周期方法来计算,每年12月。但是很快太阴历和太阳历之间差值就显露出了,对于一些民族来说可能这不太是个事,在罗慕德建立罗马城的几百年后,他的子孙还把历法搞得一踏糊涂,但是也活的很滋润,最后独裁官尤里乌斯.凯撒实在忍受不了如此任性的罗马历法,招募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制定了儒略历。不过对于苏美尔人来说历法不准这就不行了,算错了历法是会出大事故的。
苏美尔人为了校准太阴和太阳之间的误差,对于天文进行了认真的观测,计算出太阳公转周期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并且把太阳在天空运转的轨迹分为十二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二星座和黄道十二宫。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通过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转来推测世间事物的吉凶,苏美尔是西方占星术的起源地,同样我国是东方占星术(紫微斗数)的起源地,或许当时两个民族的祖先都面对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一条(或两条)变换不定的母亲河,两河和埃及尼罗河不一样,这里的河道尤其是复杂的支流系统,经常改道,并且每年的洪水水位也起伏不定;而黄河更是以狂暴莫测而著称——当你不得不面对一位喜怒无常的母亲时,你就自然而然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揣摩她的心思。
天文观测对苏美尔人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在发掘出来的苏美尔神庙遗迹中,存在大量的关于星空的符号,说明了苏美尔人对星空的崇拜。天文不仅影响苏美尔的神学和历法,也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有三个数字是苏美尔人生活最长用到的——
第一个数字是7,它代表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苏美尔人用它来组织日常生活周期,被称为七耀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周七天的由来,日耀——星期日,月耀——星期一,火耀——星期二,水耀——星期三,木耀——星期四,金耀——星期五,土耀——星期六。比如日本三井财团的高层经理会叫做月耀会,而三菱的叫金耀会,就是因为他们分别选定周一和周五开会的缘故。(为啥没有天王和海王星,因为当时还没有望远镜,苏美尔人用肉眼看不到——顺便说一句前几年冥王星已经被天文界降为“矮行星”了,所以以后不要再提九大行星,会让人笑话的)
第二个数字是12,它代表神圣的黄道十二宫,在宗教建筑中广泛采用数字设计,苏美尔祭祀在夜间观测星象时把时间分为12分,也就是现在12小时制的由来。(再加上白天的12小时,就是一天24小时)
第三个数字是60,它代表占星学上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三颗行星——金星木星火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最小公倍数(以地球为观测点),在苏美尔人制定的时间里,每小时再分为60分钟(为啥没有秒钟,这个就像问为什么苏美尔人制作木犁时不用游标卡尺,因为当时没有这个精度的需求,也没法找到控制这个精度办法)。此外各种计量单位也多是60进制,比如重量单位1塔兰同等于60明那,1明那等于60舍克勒。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从数手指头的形象手段,开发了自己的数学抽象思维,所以5和10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是有20——接着数脚趾头,后来大概觉得不卫生,于是开发出10进位制,不过似乎玛雅人相信“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的道理,非常有个性的的坚持20进制。所以苏美尔人的这套计时和计数方法是反常规的,也不符合普通人的习惯,它能推广出去,唯一的解释就是它是一种官方体系,神庙祭司可以把自己的意志推行到整个社会中——在苏美尔人中社会中,神庙具有支配性的地位,而这种支配性地位的核心就是祭司们掌控着历法,而历法来源于天空,所以苏美尔王表中这样记载王权的产生——王权从天而降。
最初的苏美尔统治者称号叫做“恩”,这个名字后来被用来指代祭司,可以想象最早的苏美尔统治者是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头领,通过知识的力量统治着整个社会。
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于使用太阴历,因为它不仅直观,而且也更实用,它和潮汐、动物的活动以及人类的生理周期都有直接关系,不过我们中国人是太阳历和太阴历混用的,比如我们所说的阴历就是太阴历,而农历和天干地支(60进位的历法)则是太阳历,大概是黄河文明处于四季更分明的位置,农业需要更精确的指导。农历二十四节气也是通过太阳黄道来确定的,不过正好和苏美尔人差半个月,也就是一个节气,比如二月份是惊蛰到清明,而春分到谷雨是白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