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笔记四: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2023-08-08 09:24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第四章.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一.简易介绍

截止至2023.7.22,马舍雷尚且健在。马舍雷毕业论文《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及政治学的研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多次参加阿尔都塞组织的文学研讨会(顺便一提,马舍雷与阿尔都塞关系极为密切)。在研讨会上,写出了重要论文《列宁——托尔斯泰的批判家》。1966年发表代表作《文学生产理论》(尚未完全翻译成中文),基本奠定了其文学地位。后于1976写出重要著作《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随后又转而回去研究斯宾诺莎。1990年发布《文学在思考什么》(《object of literature》)(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被全文汉化了)。

二.理论资源与思想基础

①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将生产简单概括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科学道德宗教艺术都属于精神生产。在精神生产当中,艺术生产是较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体现在其对于经济基础的远离。马克思指出了物质生产与精神失常的不平衡性,文学艺术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不一定同步。除了马克思以外,本雅明也提出过艺术生产理论(《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强调作家就是一个生产者,文学作品就是一个产品,文学创造就是一个生产过程。而如同决定工业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生产者技术一样,决定文学作品质量的根本因素是作家的技巧,而这种技巧常常是被政治倾向决定的。

②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特别强调,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是一种想象(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而观念的一大特点是,无法用科学方法论述,但是却又经常被讨论。选择了哪种意识形态,即是选择了哪种对于自己与世界的想象关系。同时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实践。拥有怎样的意识形态,就会做出对应的行动。这种想象与实践有一个特点,其是作用于人的无意识的(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你意识到意识形态的存在时,意识形态就已经不起效了。由此也可见阿尔都塞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精神分析的影响)。也是基于此,阿尔都塞提出了症候阅读。症候阅读在阿尔都塞那里尤其指的是对于《资本论》的阅读,阿尔都塞首先提出了一个概念——无辜的阅读(相对应的是有罪的阅读),指的是对于作品内容全部理解与全盘接受 。说其无辜,是因为这种阅读方式是相当天真并在现实上不可实现的,因为读者必然带着其意识形态滤镜(文化语境,社会经历)去阅读自己想看见的东西,而实现一种错觉意义上的全部理解。无辜的阅读不存在,而有罪的阅读,即带着偏见的片面接受,才是普遍的。阿尔都塞认为,无辜也好,有罪也好,本质上都是一种栅栏阅读。文本永远无法与读者直接接触,无损传播,中间搁着栅栏,而这个栅栏就是意识形态。基于此,阿尔都塞提出了所谓的症候阅读。症候阅读指的是,比起只研究文本已经透露的内容,更多的将重心放在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即意识形态上。

三.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判

①沉默

沉默是文学意义的支撑点,沉默即是文本的空白,是文本真正意义的发生点。借此我们可以看出,马舍雷将文本区分为了可见层面和不可见层面,而其加起来才是文本(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认为马舍雷是结构主义者,只不过这个结构已经是纯意义而无形式的结构了)(发掘文本内容的不可见层面是相当困难的,而许多童话和古语都是极好的练习材料)。空白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受到整个社会的约束。这就导致了某种意义上来讲,任何人无法跳脱出意识形态。一个人只要在发声,就会带出其意识形态。

②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

首先马舍雷区分了两个概念,“创造”“生产”。创造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生产是一个原料加工的过程。马舍雷认为,文学本质是也是生产活动,文学生产的原料包括意识形态和语言。其中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借此,马舍雷提出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体现在其意识形态的浓淡程度上。文学语言是非指涉性和陌生化的,这两个特点给予了文学语言极大的解释空间,也就进而有了较大的作者意识形态介入的空间。

③意识形态与离心结构

传统的结构主义指的是,所有的作品都有着共通的结构,这正是文学的研究重点。结构主义的内在观念则是,将作品视作一个有机整体,结构本身是完满的自洽的封闭的。而马舍雷所谓的结构则恰恰相反,指的是文章中没有说出的内容的线索,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而非结构(戈德曼认为结构既有内容又有形式,马舍雷认为只有内容)。因此,文学作品根本不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是充斥着裂隙和矛盾的。

在此基础上,马舍雷提出了离心结构。离心结构指的是,作品内容与作品所呈现的思想的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与空白,来源于作家的意识形态与主观目的的冲突。而只有通过关注文本的矛盾,实现对空白和挖掘的解读,才能寻找到作品真正的思想内涵。

说实话,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④两种错误批判方式

经验主义&结构主义。经验主义混淆了范围和对象,经验主义分析只有范围,虽说做到了面面俱到,但说到底也就只有面面俱到了,除了呈现范围什么也没做(“成为了作者的同谋”)。而结构主义总是致力于寻找作品中潜在的范式,过去强调文学作品的共性而失去了单一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⑤科学的文学批评方式

在此之上,马舍雷提出了“科学的文学批评方式”。传统的文学批评总是关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即“文学作品是什么”,而马舍雷所说的科学的文学批评,则是关注文学作品的产生。重点不是讲了什么故事,而是如何讲出这个故事,换而言之,就是关注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马舍雷认为,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判就是典型的科学的文学批评方式。列宁不说托尔斯泰作品反应了俄国现实,而是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某种破碎性。反应出了某种矛盾。一方面托尔斯泰同情底层人民,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诉诸与暴力手段。这种矛盾使得他的呈现有了一种破碎性。但也恰恰是充满了矛盾,才使得作品能如同镜子反映社会现实。

四.对文学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对象》)

马舍雷通过对文学与哲学的历史关系的考察,发现文学与哲学有着逐渐分道扬镳的特点,但在二十世纪开始又出现了合一的倾向。马舍雷最终得出结论,文学的最终归宿是文学哲学。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正是因为文学中蕴含着哲学思想。没有哲学思想的文学不能成为哲学。同时哲学也难以独立于文学的表述,所以文学与哲学最终是要合一的。

黑格尔曾提出过非常经典的“艺术终结论”,即艺术不再成为社会发展的支配性环节,而是导向哲学。席利斯·米勒也提出过文学终结论,从结构主义角度入手,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已经终结了。

所有这些理论都展现了同一个问题——未来时代,文学究竟应该以哪种方式被理解,又该导向何处。这显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上面所说的不过是一种观点罢了。


西方文论笔记四: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杨宁老师相关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