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对⾃⼰的灵魂。——卡尔·荣格
唯有沉浸在虚构的世界⾥,我才能屏蔽那些令我不愉快、却又⽆⼒改变的。
⼈们常常把⿇⽊误认为是放空,但⿇⽊不是感受的缺失,⽽是⼈在被太多感受吞噬的情况下作出的反应。
“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温德尔说,“你会感觉到痛,每个⼈都会有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痛苦。”他继续解释说,我所有这些⽆法释怀的执拗,所有这些关于男友现在⽣活⽆休⽌的反刍和揣测,都在增加⾃⼰的痛楚,使⾃⼰更加痛苦。所以他认为,既然我如此紧抓着痛苦不放,那我⼀定是从中得到了些什么。痛苦对我来说⼀定是有其意义所在的。
虽然我感觉我的痛苦就存在于当下,但其实它也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理治疗师经常都会谈论过去是如何影响现在的,我们的过往如何影响我们的想法、感受和⾏为,⽽我们也会在⽣命的某个节点意识到,必须放弃虚构关于美好过往的幻想。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历史⽆法重来这个概念,⽐如想要⽗母、兄弟或伴侣去重新理顺许多年前的事,那我们就会被困在过去。改变和过去的关系是⼼理治疗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我们却很少谈及与未来的关系同样也会影响当下的情况。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和对过去的理解⼀样,都会成为阻碍我们作出改变的绊脚⽯。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未来是还没到来的事,但却每天都在⾃⼰的脑⼦⾥构建未来。当此时此刻的⼀切⽀离破碎时,与之相连的未来也会随之⽡解。如果没有了未来,那⼀切情节都将被改写。可是,如果我们把当下的时间花在修改过去和控制未来上,还是会怀着⽆尽的遗憾被困在
我们往往想得多做得少,死亡也只是存在于假想中的课题。
⼼智成熟的第⼆种特质就是善良。这种善良是建⽴在⾃我接受这个基本概念之上的。
诚实是⽐同情更有效的良药,它有抚慰⼈⼼的⼒量,却往往深藏不露。
我们害怕受伤。我们害怕被羞辱。我们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我们害怕孤单,也害怕牵绊。我们害怕倾听内⼼的诉说。我们害怕不快乐,又害怕太快乐(在这些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快乐⽽受到惩罚)。我们害怕得不到⽗母的认可,我们害怕接受⾃⼰真实的样⼦。我们害怕⾝体抱恙,也害怕天降横财。我们害怕⾃⼰⼼怀嫉妒,也害怕⾃⼰拥有太多。我们害怕希望变成失望。我们害怕改变,也害怕⼀成不变。我们害怕意外会发⽣在我们的孩⼦⾝上,或发⽣在我们的⼯作中。我们害怕失去控制权,又害怕拥有的权利。我们害怕⽣命的稍纵即逝,又害怕死后的⽆尽虚空。我们害怕在死后⽆法留下⾃⼰活过的痕迹。我们害怕对⾃⼰的⽣活负责。
那就是我现在本该埋头写书,但写作进⾏得并不顺利。“进⾏得并不顺利”具体来说就是:我根本还没动笔。因为我是⼀个作家——这不仅是我的⼯作,也是我的⼀个⾝份——所以如果我不能从事写作,就会丧失很重要的⼀部分⾃我。
治疗师⽆法为来访者移植⼀个不⼀样的性格,他们只能帮助来访者磨去棱⾓,让来访者变得不那么容易反应过激、不那么苛责,变得更开放,能让别⼈⾛进他们的⼼灵。
我又在脑海中整理了⼀遍我的问题:我必须要写书才能养家糊⼜;拒绝了写那本可能够养活我和我⼉⼦好多年的书;写不出那本倒霉的、有关愚蠢的幸福的、让我痛不欲⽣的书;但还是得逼着⾃⼰写完那本愚蠢的“幸福之书”;虽然试着逼⾃⼰写那本愚蠢又令⼈痛苦的“幸福之书”,却又分⼼去浏览社交媒体,看到别⼈都过得不错,只能羡慕嫉妒。(说的而不就是我自己)
我想知道对乔⽒超市的幻想是如何与罹患癌症之前的朱莉产⽣联结的。
⼤多数⼈所谓的“型”是⼀种被吸引的感觉:可能是吸引他们的⼀种外貌的类型,也可能是⼀种性格的类型。但在这种类型背后隐藏的是⼀种熟悉感。如果⽗母是易怒的⼈,那⾃⼰往往最终也会选择易怒的伴侣;⽗母有酗酒的问题的⼈常常会被爱喝酒的另⼀半吸引;如果⼀个⼈的⽗母孤僻或挑剔,那他很可能也会跟孤僻或挑剔的对象结婚。这些都并⾮巧合。为什么⼈们会这样对待⾃⼰呢?因为这给他们带来熟悉的感觉,就像回到家⾥⼀样,但这会让他们难以分清,什么是他们作为⼀个成年⼈想要的,什么又是他们⼉时的记忆。他们不可抗拒地被那些⼈的⼀些特质吸引着,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母的⾝上,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在⼀段感情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特质⼏乎⽆法被察觉到,但我们的潜意识具备⼀个意识认知⽆法企及的精密雷达系统。这并不是说⼈们想要再次受到伤害,⽽是他们想要掌控⼀个童年时⽆法掌控的情境。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次我可以通过和⼀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接触,从⽽回到过去,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但唯⼀的问题是,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会被重新打开,⼈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感觉⾃⼰不值得被爱。(很经典的弗式分析)
速度与时间有关,但也与忍耐⼒和努⼒密切相关。思维的速度越快,所需的忍耐⼒和努⼒就越少。但要想有耐⼼,就恰恰需要付出忍耐⼒和努⼒。耐⼼的定义是“可以承受刺激、烦恼、不幸或痛苦,⽽不表现出抱怨、愤怒、急躁或诸如此类的反应”。很明显,⽣活的⼤部分就是由刺激、烦恼、不幸和痛苦组成的。在⼼理学上,耐⼼可以被认为是能够长期承受这些困境直到克服困难的能⼒。感受到悲伤或焦虑,也可以让你对⾃⼰和所处的世界有本质上的了解。
如果我们创造出⼀个空间,并投⼊时间,不断积累,我们才有机会偶然发现⼀些值得等待的故事,⽽正是那些故事定义了我们的⼈⽣。
将⾃毁前程作为取得控制权的⽅式——“如果我⾃⼰把⽣活搞砸了,我就可以给⾃⼰找⼀条死路,⽽不是等着厄运来找我。”如果我死守着⼀段注定失败的关系,如果我亲⼿葬送⾃⼰的事业,如果我因为害怕就不去正视⾃⼰⾝体上的问题,那我就能让⾃⼰虽⽣犹死——但⾄少,这都是我⾃⼰选的。
⼀个⼈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最后的⾃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抱持什么态度的⾃由。”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家长会做出这样的⾏为呢?其实他们常常都会羡慕⾃⼰的孩⼦——羡慕他们拥有的机会,⽗母为他们提供的稳定的经济和情感环境,羡慕孩⼦们还有⽆限的未来,⽽这对家长们来说都是⽆法重来的过去。他们⼩时候得不到的东西,现在竭尽全⼒让⾃⼰的孩⼦们能拥有,但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因为孩⼦们拥有的幸福⽽为⾃⼰感到愤愤不平。
痛苦可以起到保护作⽤,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种逃避。她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可以很安全,不需要⾯对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和外⾯的世界有任何互动,这样她就能避免受到新的伤害。她可以⽤内⼼的批判来为⾃⼰开脱: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我本来就⼀事⽆成。
治疗师指⽰来访者不要去做他们本⾝就⽆法做到的⾏为,这种策略被称为“悖论⼲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