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概念解释 第14课

2022-12-05 19:26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1.阿尔萨斯-洛林问题

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是法国东部一个大的区域,与德国接壤,盛产铁矿。历史上德法两国在此争夺激烈。17世纪前,阿尔萨斯-洛林属于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将该地区割让给法国,但到路易十四时代其首府斯特拉斯堡才被法国吞并。1871年,普法战争后,该地被割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这块土地又割让给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夺回,战后又割让给法国。直到今天,该地的通行语言仍是被称为“阿尔萨斯语”的日耳曼方言,当地学校既教法语,也教德语。

2.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之一,亦称“三国同盟”。德国统一后,国力迅速发展,扩张之势强劲。在此过程中,德国与法国由于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问题积怨已久,与俄国的关系也由于长期的贸易摩擦而恶化。同时,奥匈帝国在与俄国争夺巴尔干的过程中也是冲突不断。为了防范法俄结成反德集团,1879年10月,德奥首先缔结了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德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进攻,两缔约国有义务以其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实行互助;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另一国家进攻,缔约国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中立,但是如果该进攻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直至共同议和。不久,德国又利用法国和意大利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以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5月,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攻意大利,德奥给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如果法国进攻德国,意大利负有同样义务;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攻击,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奥匈帝国是依附于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1883年,罗马尼亚与奥匈帝国签订秘密条约,成为这个军事集团的附庸。

3.协约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之一,亦称“三国协约”。为了与三国同盟对抗,法国和俄国于1891-1894年签订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协定,逐步建立起同盟关系。在1894年批准的军事协定中规定:两国中如有任何一方受到德国的单独进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进攻时,将相互提供军事援助;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了它的军队,法俄一旦得此消息,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同时动员其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这就形成了另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随着英国与德国矛盾的发展,1904年和1907年,英法、英俄分别缔结协约,协调了它们在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面的矛盾。这三个协约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至此,欧洲大陆形成了两个对峙的军事集团。

4.英日同盟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并防范德国在远东的扩张、维护各自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而结成的军事同盟。《英日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如果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威胁,两国有权干预;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在该同盟的鼓励下,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扩大了日本在东北亚的权益。该同盟条约两次续订,1921年12月13日《四国条约》签订后终止。

5.施里芬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1833-1913)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1906)提出的一套作战方案,其主要目标是如何在未来的战争中击败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该计划的构想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以6周时间击败法国,再集中力量对付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该计划得以实施,但并未成功。施里芬计划是一个速决战的计划,可以看作后来的闪电战的雏形。

6.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法、德在西线进行的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持续8天,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以法英联军取得胜利而结束。这次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以施里芬计划为代表的德军速决战的破产。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而协约国希望早日取胜的打算也已落空。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7.凡尔登战役

1916年2-12月在西线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消耗战,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法军全部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在这里参加战斗,德军投入了46个师。双方参战兵力约200万人,伤亡70多万人,因此这次战役又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在这场消耗战中,德国没有实现一举迫使法国投降的战略计划,反而因损失巨大而士气低落。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又一个转折点。

8.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法英联军于1916年6月发动了索姆河战役。新式武器坦克首次被英军用于实战。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在持续4个月的战斗中,伤亡人数大约为:英军42万,法军34万,德军53万。仅在战役打响的第一天,英军就死伤5.7万人。该战役对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有所牵制,却未能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战略目标。

9.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英、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相遇,展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即日德兰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英国出动舰只约150艘,德国出动约100艘,6月1日战斗结束。英国损失3艘巡洋舰和11艘小舰,死亡6000余人;德国损失1艘巡洋舰和10艘小舰,死亡2500余人。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握有制海权,德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的努力破产。

10.美国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继续与交战双方做生意,但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1917年2月,美国因德国开展无限制潜艇战并击沉美国船只“豪桑图尼克号”,断绝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后来发生的“齐默尔曼密电事件”,对美国最终参战有重要影响。该事件的大致情况是:1917年1月,德国外交大臣阿图尔·齐默尔曼用密码致电德国驻墨西哥公使说,如果德、美发生战争,公使应向墨西哥政府提议墨西哥与德国结盟,对美作战,作为报酬,德国将帮助墨西哥收复“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失地”。英国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了这份电文,随即交给美国。3月1日,美国将该电报公诸报端,舆论哗然,反德浪潮席卷全国。在德国潜艇又击沉了一些美国船只后,美国于4月6日正式向德国宣战,次日向奥匈帝国宣战。美国参战后,美国海军在打击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使德奥集团在战略上进一步处于劣势。

11.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由一系列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和约组成。

(1)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包括440条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主要内容包括:

①关于战争责任。和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

②重划德国疆界。

西部: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行政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35年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决定归属德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在协约国规定的疆界内独立,将古尔琴地区划归该国。

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东普鲁士的一部分和中西里西亚的小块领土,以及穿过西普鲁士的以波兰居民为主的波莫热,即所谓“波兰走廊”的狭窄出海口,但泽市(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为国联保护下的自由市,进入波兰的关税体系并由波兰管理其对外关系。默麦尔地区暂由协约国占领(后合并于立陶宛)。

北部:在德国和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归属(1920年投票结果,其北部重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疆界的划定,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丧失了13.5%的领土和10%的人口。

③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剥夺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英国(包括其自治领)、法国、比利时和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公然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并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高潮的推动下,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④限制德国军备。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解散总参谋部;禁止生产和输入重型武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限定为小型战列舰和轻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和鱼雷艇各12艘,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海军兵员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销毁德国港口以外的德国军舰。德国不得拥有陆海军航空兵力。

⑤赔款和经济条款。规定由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1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此之前德国应偿付与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并承担占领军的一切费用。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出货物不受限制;德国境内几条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基尔运河对外国军舰与商船开放。

(2)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此条约确认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与奥地利分立;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1929年以前称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独立;禁止德奥合并;将一些土地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加里西亚暂由协约国管理(后合并于波兰);阜姆为自由港;废除强迫普及征兵制,陆军不得超过3万人;海军只保留3艘巡逻舰,禁止拥有潜艇和空军。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财政由协约国加以监督。

第吉(3)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条约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一些土地划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希腊;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限额为2万人,不得拥有海、空军;赔款22.5亿金法郎。

(4)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条约重申对奥条约的主要条款,并将一些领土划归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废除强迫普及兵役制;限制保留陆军3.5万人、巡逻艇3艘;赔款22亿金法郎。匈牙利的国土只剩下原来的28.6%,人口为原来的36.3%。

(5)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苏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的欧洲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地区,亚洲领土仅保留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割让给希腊;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土耳其的阿拉伯地区由英、法委任统治;海峡地区为非军事区,由国际共管,无论平时或战时均对一切国家的军舰、商船及军用、民用飞机开放。条约恢复了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监督其财政与关税权,并限制其军事力量。该条约使土耳其丧失了独立地位。该条约从未生效。

(6)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与凯末尔政府签订《洛桑条约》。条约规定将小亚细亚全部领土和东色雷斯归还土耳其;承认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赔款,财政不受外国监督和关税自主;维持海峡地区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保留对其他地区的委任统治安排;会后协约国军队撤出伊斯坦布尔。《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基本获得了民族独立。

(7)国际联盟是凡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尔赛体系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经过近5年的时间,终于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秩序。

12.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体系由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一系列条约组成。

(1)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彼此协商解决四国在该地区的争端,废止英日同盟。

(2)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对航空母舰的总吨位也进行了限制;美国和英国不得在菲律宾、关岛、中国香港及太平洋东经110°以东的岛屿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日本则主要承诺不在台湾设防。

(3)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本同意将德国旧租借地归还中国,但保留了日本在山东的诸多特殊权益。

(4)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它的中心内容是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坚持中国的门户开放与各国的商业机会均等,其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对中国提出的收回关税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要求并未应允。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战胜国之间的暂时协调,在远东和亚太地区形成了列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概念解释 第14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