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何以物联网社会冲击超过互联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首发于B站,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1999年最早提出物联网概念、麻省理工大学Auto-ID实验室的Kevin Ashton认为,物联网改变世界的潜力甚至比互联网更大。[1]大多数论者都赞同Ashton的这个判断。欧洲经济社会委员会认为物联网将导致史无前例的社会冲击,甚至将主宰大国的兴衰。[2]即便对物联网社会影响力持保守估计立场的美国国家智力委员会也认为,目前互联网引发的社会问题将被物联网放大。[3]
根据目前对未来成熟形态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描绘[4],之所以物联网社会冲击会超过互联网,至少有如下三个原因:
1.物联网联通广度超出了互联网。从连接物上看,互联网连接的是计算机以及其后的人,而物联网则还可以连接各种物体,并且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实现个人、组织和政府的信息互联互通。从理论上说,所有有用的物和人都可以被接入物联网。从时间上看,物联网对物的接入是即时、动态和连续的。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可以通过物联网随时了解物及其环境的信息与状态。从空间上看,物联网的接入物能够广布在整个物理空间中。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空间阻隔即将彻底消失。总之,物联网联通物的数量级要远大于互联网,因而影响范围也远大于后者。
2.物联网囊括了信息活动的所有环节。人类生产生活是信息运动和物质运动的结合,在活动中输入更多的信息意味着对物质(包括能源)的节省。比如,智能建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类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从信息运动的角度看,互联网主要是信息传播和储存工具,收集、处理信息活动是外在于互联网的。互联网的巨大社会影响均根源于其对信息传播活动的改变,即使信息传播更容易、更迅捷、更公开。物联网不仅传播、储存信息,还通过感觉层收集(生产)信息,通过计算层处理信息并予以反馈,在高级状态中甚至指令物执行计算得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物联网可能囊括信息活动的所有环节,因而必将影响互联网未影响的人类信息活动环节。
3.物联网直接从信息世界延伸到物理世界。物联网不仅要改变包括信息生产、传播、处理、反馈与控制在内的整个人与人之间信息活动,还要直接改变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人可以遥控接入的任何遥在物,物和物之间可以自行沟通信息,物可以自主与环境互动。在智能家居的愿景中,在单位通过手机安排家中的空调启动、电饭煲煮饭、吸尘器清洁等将成为很普遍的物联网应用。在高级形态中,没有人的安排,接入物甚至可以在物联网的安排下自行运动,就像当代有许多科幻电影所想象的无人技术世界。在物联网中,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无缝对接,区分软件与硬件、信息与物质失去了意义。因此,物联网不仅可能直接引发信息问题,还包括物理问题。
物联网对社会的冲击很可能远大于互联网,互联网有的社会影响,物联网更严重,并且还将产生互联网没有的社会影响。像网络犯罪、信息过剩和污染、知识产权纠纷、数字鸿沟、黑客攻击和隐私安全等互联网中的问题,同样会在物联网中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物联网中可能加剧,比如互联网黑客可以让别人的电脑系统崩溃、资料失窃,物联网黑客则还可以让别人的冰箱订食品、音箱半夜大吵大闹、门打不开、空调不工作等。物联网应用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比如“芯片沉默的权利”(right to the silence of the chips)[9]问题,某些行业大规模失业问题,海量芯片污染与电磁污染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