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阅读】最后一更:梳理!
时光飞逝,已经是本栏目最后一期了。做这个栏目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不断看书、整理,起到一个反哺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在一定程度给朋辈一些启发帮助。最后一期,就梳理一下各个素材如何”为我所用“吧!祝看到的同学都能发挥顺利!
1.《刘擎现代西方思想讲义》主要涉及“理性主义”以及“反思理性”,附带群己界限、人生意义等母题的思考。在引用的时候不建议出现“刘擎”二字,毕竟刘老师现在名气有点太大,专门@人家有趋炎附势之嫌。不妨花点功夫背背谁说了啥,往往更加分。
2.《倦怠社会》主要涉及“倦怠”、“时代的功绩化取向”。别人只会说“内卷”,你说“功绩社会”,一下子拉开差距。
3.《自由在高处》杂文。作者是个自由主义者,但自己不承认。我主要节选的都是比较正能量且理性化的观点,适合促进思考而不是直接引用。
4.《他者的消失》主要涉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群己界限写来写去就这么点;这个补充层次十分好用。
5.《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主打一个正统,我们现在听到“正”的东西估计都免疫了,但没办法高考还是主打主旋律,这种“吾辈青年”不可不看。
6.《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万一真的考群体心理学,大家都在《乌合之众》,某种程度也是一种乌合之众的表现。而这个时候这本书则和当下社交媒体背景有机融合,”揆诸当下“层次非常好用。
7.《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杂文。大家没看过或者自己觉得写作功力不够还是不要引用,容易不知不觉流露出阴阳怪气的味道,而且和当下主旋律也不甚契合。
8.《常识》时评。现象类是上海很喜欢考的材料,这本书的观点基本用不太到,但能启发如何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成因、症结、未来趋势、应对方法。可以看,不用背。
9.《爱欲之死》+《美的救赎》+《精神政治学》第一本书教你如何谈恋爱,基本写不到。第二本涉及美学和艺术,是有可能考察的;用到当下的时代追求平滑和讨喜也不是不可以。第三本书讲大数据和互联网如何侵犯我们的个人主体性,补充层次。
10.《慈悲与玫瑰》又是自由主义观点集。还是比较正能量和能写的我都截选出来了,主要是养成他这种思考方式。如果你不是为了高考,单纯准备上海市作文竞赛,这本书也很值得看。
11.《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讲如何用心理学知识追求快乐,主打一个去除干扰、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儿。十分有用,建议背背重要方法论。
12.《妥协社会:今日之痛》主要讲的是当下社会和痛苦的关系。比较深刻,大概意思就是我们不可能抹去痛苦,应该正视。
13.《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很多很多理性思辨的观点,扣中很多母题,如果没时间看前面的,这本优先看,优先引用。
14.《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用来分析现象类作文的心里成因。
15.《谈修养》十分正,讲到青年应该在各个领域怎么做,不只是修养。
还有几本我没放到b站以及没有收入这份梳理,要么是内容比较艰深不适合考前再记背,要么就是和高考主题关联不大,自己看个乐呵。
总之,这应该也是本栏目高考前最后一期了。最后再次祝福读者和我自己均能发挥出理想的水平、得到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