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
经文中写道:“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既知因为被物化的欲望牵引而失去了清静,那么首要一点就是绝除外欲的诱惑,进而澄澈自己的内心。一内一外,这同样是从阴阳两个方面入手。单纯地强调外欲,就会导致人们对尘俗的脱离。偏安一隅并不能换来心性上的安宁,若是心中无杂念,他物又何能伤我分毫?正如东坡居士那句名言;“八风吹不动,现出紫金莲。”幡动还是风动其实都没有关系,唯有看客的心动了,才使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涟漪。
其次,主动去澄心涤虑是属于有为法,与此同时,也应该认知到去欲的念想也是一种欲求。
《清静经》中还要求人们要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通过对这三者的透析,可以证悟有无相生的道理。唯有从有中才能去证无,从五色世界中才能够体会到真空的境界。因此而言,想要求清净,并不是对红尘的舍弃,而是于尘中炼心,于万物中复观万物之道。立足于此,才能够明白所求的清静本来也是一场空。求空、求不空,相互辨证之间或可以悟出“空无所空”的道理。
经中要求对心、形、物三者的观照,其实是从一切有相之中洞察心中的湛然常寂。真正的大清静,在于不因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内心的真常。经中又曰“真常应物”,是指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能守住心中的本然一性。事来,则淡然处之;事了,则去留无意。此即是曰“常应常静”。唯有以恒常不变之心去应对万物,才能彻底证悟自身的恒常不变之清静,于此即可曰得道矣。
然而虽名得道,却也不可以因此而生出高低等级之分。老君虽然提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但并没有把上士与下士、上德与下德放在相互不容的对立面。正相反,每个人在修真悟道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悟,执着于任何一种道果亦都是中了欲求的毒。
综上所述,《清静经》不仅为大众讲述了清静的妙处,更着重阐发了得清静的步骤,以及如何实现“常应常静”的道果。这三个层次的递进,正是从有为向无为的参化。回照修行本身,不着万物、不生贪求、不出妄想、不念有无,守住了恒常的心,便可守住了恒常的清静大道。再退一步言,虽然我们仍在生死爱河中流浪翻沉,可不历经这一场有无、空色、执放的辨证,又哪里能悟得出大道虚无的要义呢!


读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即可,保持自我的判断💞


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