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译】渤海行动战记(一)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一九零零年至一九零一年间,第三海军营之行动
一八九八年春,作物歉收以及干旱在山东省的部分地区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同年九月,清王朝爆发了一场宫廷革命(译注:即戊戌政变),随即,清政府对外国人的态度急转直下。政变后的新政府最初的举措之一是重组团练(译注:即1898年,清廷命各省团练仿效西方国家训练民兵之法,以乡团为民兵,轮番编练),这一举措最先在山东省实施。
在动荡时期的中国,秘密结社随处可见。在那段时间内,曾盛极一时的“大刀会”(Grossen Messer)(译注:此大刀会与民国时期之大刀会不可混为一谈)被“义和拳”(拳匪)(„Faust des Patriotismus und des Friedens“(Boxer))吞并同化,清政府将这群盗匪团伙与秘密结社融合起来,使其现今得以公开将自己组织为爱国团体,并且打出“扶清灭洋”(Fremden-Vertreibung und Erhaltung der Mandschudynastie)的旗号。动乱在山东内地迅速发展,且蔓延到了北直隶,并迅速在北直隶省内发展成为全面民变。到了四月底,天津,甚至后来北京都受到了威胁,此时暴力行为不再局限于针对华人基督徒,而是发展至针对任何外来事物。暴徒甚至占领了从天津和保定通往北京的铁路。此时清政府终于决定派遣部队进行镇暴。然而,这些举措的力度不大,没有成功抑制这一系列民变,反而使得暴力行为增长。
暴乱迅速发展,并且在首都北京周边持续着。这一系列的状况,使得列强的公使们向各自的政府请求提供50人规模的护卫,因为列强在中国水域派驻有军舰。
五月二十八日,德国公使冯·克林德男爵(Frhr. von Ketteler)自北京给德属胶澳(青岛)总督发来以下电报:“叛匪已占领距北京30公里的两条铁路线,摧毁了车站建筑,驱逐并打伤了车站工作人员。请求派遣一支由1名军官和50名士兵组成的分遣队,以保护使馆。”(Aufrührerische Banden haben beide Eisenbahnlinien 30 km.von Peking entfernt besetzt, die Stationsgebäude zerstört und die angestellten Beamten vertrieben und verwundet. Bitte zum Schutz der Gesandtschaft ein Detachement von 1 Offizier und 50 Mann abzusenden.)

作为对求援的回应,胶澳总督下令按照求援电报需求的兵力来组织一支分遣队。第二天,五月二十九日,下午4点,海军营中尉冯·佐登伯爵和50名海兵登上了“奥古斯塔皇后”(Kaiserin Augusta)号巡洋舰,并在 “鸡貂 ”(Iltis)号炮艇的陪同下,在一小时后启程前往大沽。也许他们中没有人知道之后将面对怎样的困难。
——未完待续

关于原作者:
赫伯特·赫尔曼·威迪希·格奥尔格·冯·克莱斯特(Herbert Hermann Wedig Georg von Kleist),一八七四年七月十三日生,曾经作为第二海军营的一员,在渤海行动期间踏上过中国的土地,一九零零年九月十一日负伤。根据官方文件记载,原作者是在完成本文之后才调任至第三海军营。在一战前夕,原作者领上尉军衔,在第6(西普鲁士第一)“诺伦多夫的克莱斯特伯爵”掷弹兵团(Grenadier-Regiment Graf Kleist von Nollendorf (1. Westpreußisches) Nr. 6)担任连长职务,于一九一四年阵亡。
值得一提的是,原作者出身的克莱斯特家族在德国历史上名人辈出。十八世纪的德意志著名文学家贝昂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Bernd Heinrich Wilhelm von Kleist),以及二战时期的德国元帅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Paul Ludwig Ewald von Kleist)均出自这一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