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交新风 | 意味深长的自嘲

2022-11-15 17:30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徐默凡

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多是描述各种人物的名词,其间有一个规律,贬义的要比褒义的多得多。以《咬文嚼字》2008—2021年评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来看,明显贬义的有柠檬精、巨婴、杠精、土豪,略带贬义的有神兽、打工人、剁手党、网红、女汉子、吃瓜群众、高富帅、大V,而褒义的只有逆行者、创客、达人寥寥数个。究其原因,假恶丑比真善美更容易引发轰动效应,刻薄的发泄比真诚的赞美更容易传播。

负面词语充斥网络,然而有一股清流始终在与之对抗,那就是对贬义词语的自嘲用法。被贴上标签的小人物们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自嘲,善于自嘲,用戏谑的态度来面对别人的嘲讽。比如“打工人”本来含有对社会底层的蔑视,但是打工人创造了一系列打工语录来调侃自己:“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是押韵合辙的顺口溜,“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早安!打工人!”是笑中带泪的清醒问候。再如“小镇做题家”指出身村镇,只会读书应试的贫寒子弟,但当舆论在为“小镇做题家”们鸣不平时,他们自己已经在豆瓣网上成立了万人小组,甚至自贬为“985废物”,把清华大学称为“五道口技校”,北京大学称为“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嬉皮笑脸的流行梗极大消解了语词背后的恶意。

还有一些自嘲是“自投罗网”,本来不是针对自己的说法,非要往里套,然后再自我解嘲。比如“打工人”本来是指学历低、没技术、从事体力劳动的外来务工人员,但是现在很多技术员、工程师甚至大学老师都自认为是“打工人”,用这种自嘲来对抗工作压力,与此同时也使“打工人”带上了“自强不息”的褒义色彩。再比如“网红”本来是指网上走红的名人,在使用中带有“哗众取宠”“轻浮浅薄”“不择手段博取流量”的贬义特征。但在疫情期间,不少教师需要网上授课,他们就给自己戴上了“网红”的帽子,还自称“十八线网红”,这种自嘲让大家体会到了网课教师的不易。

自嘲者还往往把一个贬义称呼用到极致,因为把自己放到最低,别人就再也没有办法贬低了。还是以“打工人”为例,这个词语中隐含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自嘲者就变本加厉,将它放大到“工作996、生病ICU”,甚至进一步自称为“社畜”,用这种低端表述来呼吁社会关注,同时也自我解压。再如“剁手党”,本身的构词法就有夸张的因素,因过度购物到了需要“剁手”的地步,可谓匪夷所思了。“剁手党们”还经常用“网购穷三代”“这个月只好吃土了”等说法来自嘲,话说到这个地步,别人也没法继续指责,只好一笑了之了。

对于个人来说,自嘲其实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在面对别人责难时,缺乏自信的人总是百般辩解,唯恐别人看低自己;而自信的人却会自我嘲讽,放低姿态把攻击消弭于无形。自嘲者能客观认识自己的缺陷,不惜自暴其短之后,往往能奋而改变窘况,从而改变现状重新赢得别人的尊重。

对于流行语来说,自嘲的用法多了,词语的含义就愈加丰满起来,有些甚至经由自嘲用法而在新词新语里占据了一席之地。“打工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指称对象从苦情的“外来工”变成了平凡的“劳动者”,联想意义从没有前途、得过且过转而带上了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意味。如果缺少自嘲用法的“添油加醋”,“打工人”这个简单的词形无法长期留存。看看近年来更多的流行语,可以发现“吃瓜群众”“搞笑女”等也在经历这个因自嘲而复杂化的过程。

自嘲,使人生的不堪得到消解,也使词语变得意味深长。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11期《社交新风》栏目。)


社交新风 | 意味深长的自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