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这么活,爱咋咋地,为什么要做一些没用的事情,目的性不强的人生才充满惊喜

目的性不强的人生才充满惊喜
举例:前面的时候先采用了乔布斯学习书法的例子,还有李笑来早年前学习计算机的例子,还有作者学习C4D等例子来证明学过的东西只要认真学的将来都会派上用处,只不过用处大还是小而已。
观点1:连点成线的人生,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充满了机缘巧合,现在社会如此之快的变化速度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你不可能在此时此刻从当下的一点洞悉未来的全部面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这就是为什么要做一些没用的事情,学习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因为在做成一件事情之前学会一项技能之前,你很难知道它有什么用,这就是人生的一个悖论,那是对效率有用,过度执着的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而凭着兴趣探索行动,并做到极致的人往往取得了不小的意外收获。那些聪明人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意草率的行动,他们执着于因果关系链条,企图洞悉世界的运作规律,最终变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观点2:认识一些不太聪明的人,他们以一种不计得失的心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自己能力欠缺多少,干了再说,结果干着干着就发现了新东西,掌握了新信息,学到了新技能,甚至在行动过程中发现了新目标和新方向,这时候才发现眼前的一切越来越清晰,人们常说想清楚了再行动,但有时候不行动你是想不清楚的,这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道理很简单。较低层次的认知是不可能理解较高层次的问题,一个傻子永远不会理解聪明有什么用,有些认识哪怕是非常简单的认识,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认知是分层次的,处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很难看到上一个认知层次风景,也很难想象这种景致带来的体验,只能用自己短浅的目光和狭隘的想象力做出粗浅地猜测,这东西在他们眼里确实没什么用,因为他们没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过的事,能有什么用?这就是悖论,只有行动了才能看清楚想明白,这种战胜小聪明的大智慧和行动力,需要的人没有,有的人已经不需要了,他已经做到了。
观点3:我从我自己身上就发现了这个悖论,当我特别追求效率的时候,反而会没有效果。追求极致效率,反而让我特别怀疑我现在看的书到底有没有用,怀疑我现在学的软件到底能不能用上,怀疑我现在的体育锻炼到底有没有减肥和长肌肉?但我如此功利的去追求效率和结果的时候,所产生的对效率不是最大化的怀疑,对结果和努力无关系的猜忌,反而会让我丧失热情、动力和勇气。这会让人丧失一个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创造力,探索需要代价,创造来自浪费,要想让一件事有意外收获,你需要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样,不断尝试,不惜犯错,你需要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这是必然需要放弃对效率和有用的执着。
观点4:玩是一种基本需求。没什么可耻的,就像罗素说的,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罪过,虽然不知道玩有什么用,但这是我的兴趣,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没什么可耻的。
观点的自我理解
观点1:事情之前不要过度执着于有一个清晰的结果和一个明确的回报,这样子只会停留在想的这一步。
观点2:受限于当前的眼界和知识储备等,是没有办法事先做好一切的谋划和计划的,而是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会得到新的技能和更新信息,这样子反过来可以优化最开始的计划来更快,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对于一件事的处理会完全不同。
观点3:特别追求效率的时候,反而会没有效果,过于紧密的结构会让人丧失创造力。探索需要代价,创造来自浪费,要想有意外的收获,就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浪费,就必须放弃对效率和有用的执着。
这部分提出自己的异议:文中举例的应该是过于追求结果,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时间利用效率的提升。单单以文中体育锻炼有没有减肥和长肌肉这个例子作为讨论。如果是追求极致效率的话,应该思考的是我在这个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是否在单位时间内做到了我最好的程度?我是否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燃脂增肌这些效率达到了最高。如果没有是否还有哪些能够改进的?
但是同时必须承认,有自由浪费的时间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上面提到的追求极致效率可以有,但是不应该是全程状态,而是和28比例一样,在执行期间保证追求效率已达到一个心流状态,这样子不论对自己享受当下的过程,还是对于目标的追求,都能够有好的结果。
观点4:只要你在这个浪费时间的过程中得到乐趣,那就不是罪过。
日常生活中的调整
观点1:别过于执着结果和回报,只顾着埋头去做就好。这个和之前阅读得到的一致,作为参考之一。
观点2:以后做事时不用再准备详尽的计划,改为有个明确的目标以及模糊的实施步骤即可,剩余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来逐渐明确。
观点3:还是保证单位小时内的效率,但是不要过度苛责。
观点4:游玩中能够得到乐趣的时间,在统计的时候应该统计进合适的时间开销,而不是浪费的时间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