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星野爱与超天酱看当代人的异化与抽象
透过星野爱与超天酱看当代人的异化与抽象 作者:社白 字数提醒:9500字 前言: 写在前头,本篇文章的内容均摘自笔者曾在八月上旬零星写过的一些手稿,内容蕴含着笔者本人通过考察《我推的孩子》和《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两部作品的部分剧情,结合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考察,进而得出的一些想法和结论,甚至还遗留着一些有待论述的问题(目前笔者不打算再做探讨)。 由于是手稿,某些地方论述可能不够连贯或者存在思维跳跃,用词不当等问题。(笔者对此无能为力,不打算做修缮) 由于笔者本人仅有一些十分浅薄的马哲基础,并且没有过多渠道来对相关领域的材料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收集和考察,所以笔者只能进行十分表面的个人思考,因而无法完全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或者说正确性(在此前,笔者所接触的类似异化理论几乎为0,称得上有所相关联的只有读过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手稿写完又过了一周才开始阅读《1844经哲》) 手稿的内容为多个片段,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撰写,并且撰写的内容逻辑存在“后增补前,前提出后”的情况。为了有助于流畅完整的还原整个思维路径,使结论的得出不至过于突兀,这里采用逻辑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 另外,本篇文章的某些词句存在哲学化现象,某些词句又存在通俗化现象,因而一些关键的思维节点,笔者会尽量的从多途径进行阐述,可能会有些累赘,但为了使思维得到更好的还原,笔者却是不得不如此。 同时,手稿某些地方又存在着立场、观点偏激和情绪化议论现象,但为了真实还原手稿的内容、进而真实还原当时的思维路径,这也是不得不做的。对这个已经成为历史的手稿,笔者也不打算再进行更改。(作为后来的如今,当笔者再次审视手稿时,发现有些论述确实过于激进,以致显得有些天真幼稚,对这些内容,笔者的建议是一笑了之) 本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1.针对两部作品本身的一些批判。2.对于异化理论的补充。3.对异化理论的补充的补充。 正文: 第一部分 日期:8.8 《对个人异化与抽象的揭露,21世纪的<乌托邦>》 《主播女孩重度依赖》的超天酱《我推的孩子》中的星野爱。角色的共同点:表面上的、职业上的、示给他人的形象,和,实际上的、私人生活上的、深埋内心的形象的,巨大强烈的反差,激烈对抗的矛盾。 从剧中看,作品中的这种矛盾、反差,是对现实个人状态和现实社会联系的反映,是源自人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矛盾,在这种现实联系中,人们被强制的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被迫的受着外界的制约。以实际个人为源头、中心的社会联系,独立于人之外并制约着个人。外界排斥压迫个人,却又使个人离不开外界。(正如同,超天酱明知自己会被互联网伤害,却仍然要做电子海的天使,星野爱一面明知她的爱是对自己与粉丝的欺骗,却仍然执着于播撒这种爱) 在如此的个人独立又彼此依存的社会中,便造成了个人的异化与抽象。主角在逃避、畏惧社会的同时,却又主动接触、渴求着社会,造成这种看似荒谬又矛盾的现象的原因、动力,便隐藏于人的异化、抽象中。在独立又彼此依存的社会关系内,个人异化出了一个抽象的个人,个人自己的抽象化,一种脱离了具体现实生活内容具体社会联系的,理想的抽象个人。当主角作为抽象的个人时,现实社会联系、现实的他人也被抽象了、理想化了,脱离了现实实际内容。(超天酱和星野爱爱的不是具体的、实际的、带给他们伤害的、压迫他们的现实社会、实际他人,而是理想的抽象的非具体的社会和他人。从这其中便可以看到:互联网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反映,超天降要做所有宅宅的、整个电子海的天使,把爱带给每一个人,星野爱所播撒的爱是平等的,普遍的对所有粉丝的爱)这些爱、理想的角色,是如此抽象虚浮,几乎脱离了全部现实实际内容。 一方面,当主角代入抽象化,理想化的自己时,外界在他眼中也是抽象的,理想的,她当然会追求渴望这种外界,于是就表现出幻想的空洞的爱、梦想、热情等等,主角的积极的反应。所以便不难看出:超天酱存在于互联网,是因为她不存在于互联网中,每位粉丝都能得到他个人的源自星野爱的爱,是因为这种爱是平等的,属于所有粉丝的,在这里,矛盾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抽象化,理想化的个人是对现实个人的抽象理想,现实的个人仍然左右决定着抽象化,理想化的个人。抽象理想化的社会,外界,联系,只是罩在现实的,实际的,压迫着个人的社会联系上,虚无的幻想的稀薄的一层面纱,现实随时都能自主撕下这脆弱的面纱,无情的打破主角的幻想。理想的个人沉浸在理想的乌托邦中,是在异化的,无情的,偶然的,压迫个人的现实社会中开出的最美好,最动人,超过以往一切现实的因而也是最空想,最虚浮的理想的果实。这是漫天火海中摇曳的一朵纸花,滔天巨浪下浅浅的一幅沙画。 作品中的这种矛盾,主角的异化与抽象是对现实情况的反映,是对社会问题的描绘。它十分鲜明的,公开的,揭露出这样一种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新型通信技术愈发使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连接在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预示的“普遍交往”的表现之一,但是,由于当前所有国家整个社会都是置于分工和私有制,阶级对立之上的,各个人的独立与彼此依赖,现实联系的对个人的压迫控制,个人对物的依赖,受物的压迫,个人的抽象等等仍然存在且制约着人们,作为这些的对立,普遍交往的存在与发展,只是进一步造成了矛盾的加剧,个人的异化抽象,自我矛盾,自我分裂,进一步影响个人与社会,激烈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人意识上,就造成了个人的恐慌,无助,病态,扭曲,癫狂。 上述的一切正在加剧,愈加明显和突出,它越是如此,于是无产阶级就愈发觉醒,革命就愈加提上日程,所以从这层角度来看,《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与《我推的孩子》无疑是21世纪的小《乌托邦》小《太阳城》,是二次元的对现实社会的又一次深刻揭露与批判。 回过头来,抛开作品的束缚,从现实生活来讲,作品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集中反映,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日本在这方面一直都是走在前列的,许多时候,二次元往往是揭露社会问题的先锋队,许多时候,日本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是很尖锐的,如今也是如此(笔者后来加注:今天的倾倒核废水一事就更是如此了,日本政府喜欢作死,这更加证明了本论点的真实性)。在这种环境下就锻炼了一批有前卫批判思想的人,他们借助二次元,借助文艺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揭露与批判。这方面二次元是一个自由广阔的平台,是革命意识发芽的一个阵地。甚至可以推断,在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前夜,二次元必将是翻江倒海,将作为革命斗争最前沿的阵地之一。 不难看出,二次元的圈子在扩大,泛二次元正在形成并不断扩大其受众,从原神以来这已经是不言而喻了,随着互联网加剧渗透日常生活,以青少年为主的二次元受众成为社会主要力量之一,像日本那般的二次元国家极有可能增多。舞台在扩大。(笔者后来加注:这个舞台当然应该争取,在我看来,《碧蓝档案》的实里这个角色就出的挺好。我想某些同志也不必想着非要一口气就灌输那么多那么深,回想教员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就着重提到了“喊口号”这一点。我们得慢慢来,对这种活动,我们应该支持并尽可能的把宣传主动权争取过来,化改良为革命。总之,应当争取和扩大宣传阵地而不是一味否定和捣毁宣传阵地) 日期:8.11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作品本身而言,尽管它确实对上述这些现实社会矛盾加以揭露,批判,却由于政治限制,制作组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的不足,以及这些作品的娱乐为主的性质,在实际的展现中,问题的表露反而没有本论文中剖析的如此鲜明,具体,直接,我甚至对一些关键问题不仅只残留极小的表现空间,并且很快又会以其他娱乐画面加以目光转移,或者干脆为问题披上一些人为设定上的改良的遮羞布,把问题的原因导向归结于个人因素(就例如超天酱的地雷系设定,但是从辩证的角度而言,通过自我的病态与外界形成对比,也能起到一些揭露问题的效果)但总而言之,作品的批判性,揭示力由此被削弱了。 另一方面就其受众而言,从玩家观众的方面看,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网友自身的抽象性,就使得这些对问题的揭露的关注度,引人深思的启发性,使人醒悟的批判性,在接收方面,在对象方面受到了削弱。同时,互联网对许多人而言有一种麻痹性,这体现在一些网友的判断力,分析力,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的浅薄性,庸俗性,警惕性的降低,易受情感情绪的左右支配,对问题看待的主观臆断片面僵死等等。这一方面也是由于互联网的自身特性,当今信息的碎片化,抽象化,蓄意个人的煽风点火,当今社交平台圈子主义泛滥等等引起的。 同时,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受众群体多为学生,宅家群体等,本身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认识度,分析力有待提升,且个人信息来源鱼龙混杂,造成对社会认识的模糊不真实性,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待普及。 这就使得,实际效果上,两部作品的结实力批判度,差强人意有待提升。但其中蕴含的对社会问题的天才般形式的尖锐刻画与揭露,仍然具有意义。(关于个人异化的异化抽象方面,笔者在本文撰文后进行了更加详细深入的探讨,详见《理论补充》) 第二部分 《理论补充》 ⅰ 日期:8.10 《个人抽象的来源,动机,条件,加剧因素,凭借手段等等》 1.社会根因,来源,根本动机:分工,私有制,阶级对立与剥削,个人的独立而又彼此依赖,社会联系对个人的压迫制约,劳动的异化,因而物对人的压迫制约,生产生活的条件的偶然性,劳动与自主活动的分离与对立,等等,这些社会普遍存在的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一系列矛盾,问题是个人的抽象的缘由。 2.个人抽象的关键因素:个人抽象是一种在人的意识内发源的,进而影响个人及其活动的自我的异化,脱离现实内容的抽象,自我理想化美化,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自我暗示,自我麻醉。而这首先在于人的思维自身的能动性,意识的选择性,创造性,以及认识对实践的引领指导作用(这是自我抽象,明明从人的意识发源,却能影响个人行动,因而具有现实力量的关键所在)。 3.个人抽象的基础:抽象是对现实个人的抽象,因而是在现实的实际的主要是物质的个人及其现实的生产生活条件之上的抽象,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这可以分为: ①个人动因: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科学理论武装情况,智力认知水平,受教育情况,个人性格,心理韧性(有无心理疾病等) ②外界影响:家庭情况,劳动生活环境,与他人的交往关系等 4.时代活跃因素,加剧手段:互联网。个人的抽象在互联网出现,或是在他如此发达的近年之前的时间里是否有出现,这里不做探究,只是我们确实能够看到,在互联网高度与个人生产生活接轨的今天,如今的个人的抽象与它有着绝对脱离不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互联网起着极大作用,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互联网,它本身就具有能够使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化,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内容,使人暂离现实生活遨游电子信息之海的作用,属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它或者说它作为一个极快捷庞大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提供许多改造个人意识的观念,思想,情绪传染,对个人抽象有极为积极的作用。(关于互联网,笔者后来进行了更多考察,详见《有关互联网的理论补充》) 5.活跃的辅助性因素:他人的态度,同好,支持者,反对者。不言而喻,他人作为与个人联系着的一部分,当然在个人抽象方面有作用(有时甚至是个人抽象的进一步发展与否,外界抽象的诞生,维系与否的关键,这放在后文阐述) 注意:上述因素除社会根因与互联网外,都是灵活的,运动的,辩证地起作用的,根据其不同的情况,状态会对个人的抽象起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ⅱ 日期:8.8 <个人的抽象与理想化,和,外界的抽象与理想化的关系> 抽象是对现实的抽象,理想是对实际的升华,美化,外界的抽象与理想化不是实际上的,真实的,客观的抽象化与理想化,而是对于作为主体,作为联系的中心的个人而言,在他眼中的抽象与理想化。因而,个人当然应当先把自己异化抽象出一个理想化的个人,理想化的虚浮的联系的中心——理想化的自己。 于是,外界也伴随着地,与此同时地,在个人的思维中抽象为理想化的作为愿景的外界,一种纯粹对现实外界的扭曲,理想化的表现,有差别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又或者说作为抽象的理想化的外界,是个人对现实外界中存在着的抽象的一面、理想的现实基础、萌芽进行的扩张、以偏概全、发展阐发(因为抽象与理想化的外界不是无根浮萍,是有现实依据、现实基础的,也就是说,现实本身就有被抽象理想化的可能,这种可能是由现实存在着的部分理想的或近似理想、蒙着理想的外衣的(应援口号)、抽象的(支持者本身就作为支持者存在,粉丝等,是脱离了部分实际内容,因而对主角而言是作为抽象的,泛泛的支持者而非具体的个人)与他人的联系) 日期:8.10 异化抽象化的个人与抽象化,理想化的外界(作为理想的个人愿景)(因而此处都是对于个人而言)二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并存着的,而是相互作用联系,对立统一的。抽象化个人是抽象化外界的前提,抽象化外界作为抽象化个人的补充、发展、阐发、扩充。抽象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我的抽象化加剧外界的抽象化,另一方面外界的抽象化也加剧个人的抽象化。同时,如果自我的抽象化进程由于自我或外界原因被干预、减缓、衰退、还原,相应的,抽象的外界在个人眼中也愈发真实,外界愈加在个人面前私下虚幻的面纱,露出它先前被回避隐藏的、真实的、社会的、压迫人的一面;也不难看出,当抽象的外界,理想愿景的荒诞性、不稳定性被个人认识到且愈加认识到,当外界的抽象性在现实,外界的强迫力下被迫层层剥离自己的虚幻理想的体肤,也就是说,当外界的抽象性、理想性开始衰退、被还原时,个人也就会愈加认识到,个人的抽象的脆弱与荒诞,个人的抽象性也会随之衰退被还原。 <抽象的个人性与群体性> 当然,仅有主角一人的一厢情愿是无法在现实的社会联系中诞生并维系着抽象的、理想化的外界愿景。这需要有一呼百应,因为至少两个人才能诞生维系着一个联系,而这种理想的愿景是如此真实,具有实际的魅力、作用,吸引着许多支持者。也就是说,实际上,当联系的中心发生异化与抽象时,势必会影响其他联系着的个人,当这些个人受到某种感召,有所认识到并决定成为支持者,主动与联系的中心建立联系、互动时,支持者也把自己抽象化、理想化、异化,于是他的眼中,外界也开始抽象理想化,他开始参与到这一抽象的理想的联系、愿景的搭建中,开始呼应主角的愿望——建立并维系抽象的、理想的外界、联系。随着支持者增多,抽象化的人也就增多,愿景也就愈发稳固,愈发真实,愈发能在压迫人的现实外界中立足,愈发拥有现实的力量,愈发向世人展示这种力量。 愿景的外界,是支持者与联系的中心、愿景的发起者、主角共同编织的幻梦,在这个幻梦中,主角异化,支持者们也抽象化理想化。 ⅲ 日期:8.8 <作为动态的愿景,双方的对立统一> 这个愿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发展的、因为生产它的主角与支持者是在不断变化运动的,他们作为抽象的个人时,抽象化、理想化的程度是不断改变的、动态的。 而这一方面在于,他们自己(现实的自己)对自己(抽象的自己)的作用。当现实外界加深对个人的压迫,刺激到个人时,个人便会加剧自己的抽象化,理想化。同时,他生产愿景时,他自身也加剧异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在理想的联系中,主角与支持者是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的。主角的各种生产这种美好愿景的活动:直播,演唱会,社交平台的社交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生产理想愿景加剧自己异化的同时,这些活动本身也对支持者有作用,它也加剧着支持者的异化。同理,支持者的各种生产美好愿景的活动:直播打赏,演唱会打call,参加握手会,社交平台与主角互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加剧自己的异化,生产、维护美好愿景的同时,也加剧了主角的异化。 支持者与中心者,支持者之间,他们是统一的(如前文所说)又是对立的。他们彼此消费这种美好愿景的生产,以此为食。双方若是谁破坏了这个理想的愿景或停止愿景的生产,便会遭到对方的反对、排斥、对抗。(星野爱怀孕后被粉丝刺杀,超天酱被开盒后的剧情)由于这层关系,双方又是对立的,他们互相监督、督促彼此的愿景的生产。 <关键> 异化、抽象化、理想化,它们的关键在于:对现实的自我的否定,对现实外界联系的否定、否认,对现实实际的逃避而愈发肯定抽象的自己,追求、依赖抽象的理想化的联系。 <抽象的发展与现实的对抗> 由于异化的发展、加剧,理想愿景的生产、稳固,这些抽象的个人就越来有了真实的面纱,越是占据人们的生活,同现实的自我对抗,而理想的愿景也就愈发真实有力量,能同现实的外界联系相对抗。当力量足够时,当个人足够理想、抽象时, 个人便开始向真实的自我对抗、发起冲锋,他们便开始向压迫他们的现实外界现实联系相对抗。他们主动发起斗争,挑衅现实外界,甚至尝到了某些胜利的甜头。越是如此,他们越是自信、越是嚣张,就越是依赖于这种愿景,满足于抽象、理想化的自己,沉浸于抽象、理想化的愿景、联系。 (笔者后来加注:考察这一点时要注意看到,现实的个人、外界从来都是压迫个人的,个人在现实面前总是十分的被动、消极。因而,当个人把目光投向抽象的个人和理想的愿景时,他自然会投身于此,他对此热爱,因为在这种活动中他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生而为人、感受到生命的愉悦。他也当然会毫不客气的凭借这种抽象的力量反击现实,他企图把自己能够感到生命的愉悦的领地扩张到现实生活中去,因为他对这种麻醉人的、美好的抽象的力量并不满足。现实力量仍然刺激着他的神经使他惶恐不安,生怕自己再次失去这美好的一亩三分地,他必须采取扩张、主动出击,他不想再卑言屈膝,他想夺回那本应属于他的美好。由下文可知,可惜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只是引向毁灭) 如果他们坚持如此,不及时醒悟、正确的对待异化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抽象的联系和现实的联系的关系,仍然放任异化的继续仍然不断沉迷于理想的愿景,结果将是毁灭性的。但具体的结果阐发放在后文,在这里,我们要再回顾一个前文所提到的重要的论点。 <回顾> 这里要先提醒一下:不要忘记了,个人,首先是作为现实的、社会的个人存在,存在于压迫他的现实联系之中,这是异化的基础,是决定异化的力量,现实的外界联系,由于分工私有制,始终是强制性,压迫着、制约着个人,是理想愿景的基础,对理想愿景有着决定的力量。因而,现实的自己,现实的外界始终有着决定一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现实的、物质的力量,异化的个人、理想的愿景作为意识的力量、物质力量基础之上的建筑,在它面前如窗户纸一般弱小可笑。尽管有时意识的力量取得小胜利,但这丝毫不妨碍现实的力量可以随时随地把它冲垮)远在异化、抽象、理想的力量之上。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异化的个人、理想的愿景,实质上自始至终是对现实的逃避,一种暂时的解脱,因而他们没有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没有向前迈出改善情况一步,矛盾仍然是矛盾,甚至是由此而加剧的矛盾。 <结果> 重温了上述之后,回过头来看执迷不悟者的结果只有两个: ①要么由于他有别人进行现实物质支援,现实的力量朝他扑来被别人挡去(例如学生党、啃老族)于是就完全沉迷于愿景,成为现实的废人、精神的病人,被异化完全征服,完全异化,完全抽象。 ②要么,他在一次现实力量的反击中被彻底打垮,理想信念崩塌,唯一的精神的食粮、动力(在他们看来这是活着的意义)崩毁,于是变得失魂落魄、浑浑噩噩、失去生机,成为现实无求、精神无欲者,更有甚者结束生命。 对支持者而言,是如此。对于中心者,又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被迫异化,被迫生产美好的愿景,这种是被迫的工作谋生,他本人则对这种异化没有太大兴趣,所以这种情况下的问题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发过的,由于分工与私有制引起的普遍问题。 另一种情况,中心者自愿或者追求异化,逐渐变得向往、依赖异化,这种情况下,坚持的恶果,他只会受到更大的、更严重的物质和精神的伤害。因为他处于理想联系的中心,因而是问题的漩涡中心,是风暴眼。 (笔者后来加注:现在更辩证的看来,上述的所谓结果,它更应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折返的过程。也就是说,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一下子就被彻底打垮,但这毕竟是少例。它应该是一个运动的,经历着从沉浸、加剧异化——被现实刺激、还原异化——再沉浸、加剧异化,这样的一个过程。至于抽象和现实的所占比例,这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不言而喻的是,抽象的比例所占越多,被现实刺激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刺激的后果伤害也越大,这个结论可以联系前文有关理想与现实对抗的论述) ★仍有有一点有待考察、阐发和验证: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自我异化、抽象、理想化与现实联系的抽象、理想化。问题在于,每个人的异化程度不同,对待异化的态度不同…… ⅳ 日期:8.10 待论: <个人抽象化,联系抽象化的几个阶段> 这主要在于现实的、实际的个人,现实的社会的联系,现实的他人的作用,现实的物质的生产、生活条件等等,组成的现实的力量(物质的力量) 与 异化的抽象的个人,个人的理想化程度,抽象理想的诱惑力吸引力,抽象化的联系、理想的愿景的抽象程度,抽象联系内部的紧密程度(个人与个人的彼此加剧影响力度,联系的团结性)等等,组成的抽象的力量(理想、意识的力量) 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二者双方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谁更能在正面对抗上占上风、压制对方,谁能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导当前个人、主导当前联系的力量,个人的、联系的主要方面。 但力量的对比,双方力量本身是运动的变化的,并且可能向对立方转化,即现实力量的部分、影响因素转化为抽象力量的部分、影响因素,反之也存在。 第三部分 《有关互联网的理论补充》 日期:8.11 ① 互联网,从现实物质世界中产生,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延伸,但是他在发展中逐步与现实世界分离、甚至对立,成为一个虚拟世界,发展成如此,就使得它的特性在于:一方面,它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一方面他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甚至对于个人来说,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现实个人的反应,尤其鉴于如今的个性化思潮,信息茧房等等) 问题就在于它的反应属性,这就决定了,在网络世界、虚拟空间,个人一定抽象化,联系一定要抽象化。也就是说,从互联网它自己的属性中就可以天然的、十分自然的阐发出个人抽象、联系抽象的必然性(这里不难看出,尽管没有其他条件,单有互联网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个人和联系的抽象) ② 互联网,现实的个人作为用户,现实信息、身份的部分剥离,这是第一层抽象。人们的交往、各种信息采取电子形式,个人的认知获取只能采取“读屏”,这是第二层抽象。 ③ 互联网,抽象自我乃至抽象联系的主要活跃平台、场景,在当今时代是个人抽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抽象联系展现它理想性、吸引力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抽象与联系抽象也与互联网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普及渗入有紧密联系、直接原因) 再注:①与②中的抽象与前两篇文章中的个人的理想化和联系的理想化有相同,但也有不同,不能混在一起看待(笔者后来加注:当然③中的抽象同前文的主要论述的抽象含义相同) 结尾:以上便是对手稿全部内容的整理。以上文字均由本人撰写,如果对你有所启发,再好不过,感谢你的阅读。 彩蛋:本来对这篇手稿的内容笔者打算重新整合成为论文,无奈看到字数的时候心生绝望。再加上笔者是在校学生党,课余时间少之又少。 有趣的是,本专栏的封面是由笔者亲自绘制上色(菜菜,还请原谅)。因为本手稿的内容是由超天降和星野爱两位角色引入,所以当笔者准备将其发布在网络上时,希望能找到同时出现这两个角色的插画作为配图,十分可惜,找了许久一无所获。(那就自己来!凭借网图和手办,一张a4纸,一支铅笔,手机相册自带的48色上色工具和滤镜功能,就有了这张潦草的图片) 然而,本手稿的写作缘由其实十分偶然,只是某日上数学课时听的枯燥,就和同桌聊起二次元,聊到这两个角色时,很自然的,我就想到了二人抽象化的这一共同点(应该也和笔者当时在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关) 总之,再次感谢你的阅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