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富有的人,越会反省自己 & 略懂业务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当遇事不顺,或者屡遭碰壁,万不可怨天尤人。 只对外抱怨,不向内自省,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 长此以往,穷人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甚至栽入“贫穷的陷阱”。这也意味着,穷人丧失了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而那些富有的人,喜欢凡事先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他们通过不断地自省、思考、重塑,一次次地完成自我的超越,从逆境中重生,财富也积累得越来越多。 01凡事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画家莫迪里阿尼曾提到,“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双眼都用来盯着别人和外边的世界,难以自检。所以,我们应该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一只眼睛用来“度人”,一只眼睛用来“度己”。 在工作中,不要总是怪老天不给运气,抱怨老板不会识人,同事不好相处。 在生活中,也不要总是抱怨爱人从不体谅自己,朋友有很多无法忍受的缺点。 如果总是一味的抓着对方的短处不放,而从不去检讨自己,一遇到事情就埋怨别人,这将非常不利于任何一段关系的发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很多问题方能迎刃而解。 有个朋友,给我讲了一段令他很后悔的经历: 有一次,他在网上买了一把吉他,收货后却发现商家承诺的各种小配件和教程都没有收到。 于是他向客服反映情况。客服说,肯定是包含了配件和教程的,让他再仔细找找。 不知道当时是出于急切想学吉他的心情,还是由于一时疏忽,他随手翻了一下,就坚定的说没有收到配件。 一方说发出去了,另一方说没有发。于是朋友便断定店家想套路他购买配件,就要投诉店家,双方言辞激烈。 最后,却在朋友打算扔快递盒的时候,从泡沫下面掉出了一包配件和教程。 这时候朋友才恍然大悟,想起之前对店家的恶劣态度,顿时深感愧疚。 这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足以体现自我反思有多重要。 遇事先反思自己,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马上开始攻击别人,总认为是对方的疏忽。 比如我这个朋友,当时能先镇定地理一下收到的包裹,不那么马马虎虎。又或者,店家那边先反思自己,是否是包装时没有放到显眼的位置。那么完全可以避免这样一场不愉快的发生。 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种自我修养,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如果我们能常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便能更快的冷静分析和及时找到问题的源头,误会也能降到最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02及时反思并改正,永远不嫌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到及时地自我反思,不在同一个“坑”跌倒两次,才是聪明之人。 连莎士比亚也说过,“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小李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他这个人性格开朗,看起来大大咧咧的。按道理来说,在公司人缘应该不会太差,但实际上他的职场人际关系并不乐观。 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遇事性格特别急躁,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容易说话得罪人。 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门分了几个小组,进行业绩PK。同组有个伙伴跟客户晚签单一周,刚好影响了整组的月度业绩。 得知这个消息后,小李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事情的缘由,就很激动地冲上前去把人家给凶了一顿。 但后来,却得知是冤枉了人家。 因为客户的资金需要周转,6-7天以后才能拍板,所以不得不晚一周签单。 事情搞清楚后,那个被冤枉的小伙伴也不愿意再和小李一个组了,还给领导申请要求调换小组和搭档。 领导找小李谈话,告诉他一定要自己好好反思一下,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同事投诉了。 小李事后和我聊起时,仍旧愤愤不平,抱怨他的同事和领导吹毛求疵。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其实我心里本质并不坏,只是有时候嘴快容易得罪人!他们根本不懂我。” 听他说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知道他并没有认真反思过自己,自然也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尽管他的个人能力很强,如果处理不好自身的问题,是很难在职场上有上升空间的。 我和他说了很多,依旧无法改变他的想法,也只能作罢,让他自己去吃些苦头。 后来他因为臭脾气吃过不少亏,还经常被同事疏远,有次还跟领导发脾气,直接丢掉了工作。 几年后再见面时,他都已经开始自己带团队了,聊起往事他总是感叹: “现在我这脾气早就改了,沉稳了不少,但是可惜啊!要是前几年早点懂这些,也不至于走那么多弯路”。 在工作中,当出现分歧和矛盾的时候,最怕彼此都认为自己没错,相互埋怨,这样彼此关系就会紧张。 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西塞罗说过,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个同事,如果他始终都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不去及时反思,改掉急躁的脾气,那他多半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职场中遇到问题时,不要总想着干脆跳槽、换个环境。这只是暂时的,问题依然存在。 相比改变环境,改变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只有多反思自己,才能避免让同样的错误重复上演,不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只要你想变得更好,及时反思,知错就改,那么就永远不嫌迟。 坚信,强者都勇于改变自己。 03经常自省的人,不一定会成为富人,但一定会远离贫穷
法国著名牧师纳德·兰塞姆,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墓碑上工整地刻着他的手迹——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兰塞姆的手迹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时光倒流,有的人就真能成为“伟人”吗? 有位智者是这样解读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至少有一半人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 确实,在人生道路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都是常事,每个在世间的行者都避免不了。 但是,由于大家的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长期下来,甚至人生轨迹也大相径庭。 有的人会抱怨命运不公,或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进而自暴自弃。但却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主动从自身找原因。于是错失了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 自我反思,其实更像是一场复盘,我们的每一次自我审视,都会带来新的成长机会。 那些怨天尤人,从不愿意自我反思的人,有时候并不是你运气不好,而是你自己先放弃了自己。 海涅曾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在自省中,能总结过去,也能规划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经常反省的人,不一定会变得富有,但一定可以带你远离贫穷。
数据分析:略懂业务等于不懂
我一直觉得数据分析师要有点对业务有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要对业务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了解呢。
最近我想了一下,我觉得如果只是对业务知识有点了解的话,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只有对业务知识非常熟悉,才能达到可用的程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举几个例子。
案例1
假设你在分析一个商品不同SKU(不同规格)的转化情况时。
如果你完全不理解业务,那么你可能就会简单地报告三个不同规格的转化率和最终转化结果数字。
虽然这种分析没有深入探讨,但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
如果你对业务有一些初级的理解,你会知道太多的选项对用户来说会造成困扰,同时也会增加管理成本。
因此,当你发现某个SKU的购买用户比例不到总体的5%时,你会建议精简SKU,去掉这个比例非常低的SKU。
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还能让用户更容易做决策。
然而,这种初步的业务理解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有一个营销心理学现象叫做诱饵效应,意思是当人们在比较两个相似的选项时,如果引入了第三个选项,会使其中一个选项变得更有吸引力。
举个例子,帽子售价59元,帽子+大衣的组合售价是299元。
这时,如果我增加一个单独购买大衣也是299元的选项,购买帽子+大衣的人就会增加。虽然几乎没有人会单独购买大衣,但是这个选项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售价为299元的帽子+大衣组合,从而提高了销售收入。
因此,如果精简了SKU,虽然用户的决策变得更简单了,但也会损失销售收入。
案例2
再举一个例子。
学数据分析的人一定都听说过啤酒尿布的案例。虽然这个案例是虚构的,但对于商品的组合分析是有效的。
如果你略懂啤酒尿布的原理,那么你可以通过购物篮分析找出商品之间的关联。将相关的产品放在更靠近的位置,提高它们的捆绑销售概率,从而提高销售金额。
但这样的做法一定对吗?
两种商品关联购买的概率更高,那么就一定要放在一起吗?
你肯定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案例里面就是放在一起的,你只需要照搬案例就行了。但实际上不一定如此,因为这个案例发生在超市里面。
超市是快消场景,用户停留的时间很短。其他行业未必是这样。
如果是在宜家这样的家居商场,当他发现商品A和商品B之间的关联性很高时,最佳的策略不一定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而是尽量把它们放得远一些。
因为在逛宜家这个场景下,用户停留的时间很长。
你把商品A和商品B放得足够远之后,用户就需要经过更多的展位,从而让更多的商品得到曝光,提高转化率。
所以在这个案例中,如果你只是知道啤酒尿布的案例,那么你可能会生搬硬套。这未必能够帮助业务达到真正高效的经营结果。
怎么办
那怎么办呢?
虽然略懂业务没什么用,但是还是得懂业务。学习业务是一个方向,不会改变。没有量化就没有质变。
最重要的是不要套用模型,而是要思考你这次分析的目标是什么?
案例中的错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分析时缺乏目标性。
经常有人学了购物篮分析后,就去做购物篮分析。
这种分析不一定是错的,但可能与当时业务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吻合。所以最好的情况是等待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时再进行分析。
举个例子,比如宜家的业务想要分析如何提高用户在店内的停留时间或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商品。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明显的假设,就是把相关商品摆放得足够远。
然后购物篮分析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出现了。
通过购物篮分析来分析关联性的商品,然后采取与啤酒尿布完全相反的行为。
但在这个分析过程中,你不会觉得有什么突兀的地方,因为你的逻辑像下面这样是一脉相承的。
要让顾客经过更多地方
找出相关商品
把商品摆放得更远
原来的啤酒尿布案例实际上是为了说明数据能找出很多隐藏信息,具体的使用还是要看分析的目的。
小结
数据分析所谓的懂业务,有点像是汽车的智能驾驶。
他没有好和不好的差别,只有能用和不能用的差别。
只有当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你才能够说你真的懂业务。否则,在这之前你所谓的一星半点的业务知识,可能反而会带来负效果。否则就好像你开着辅助驾驶反而时刻要人盯着,结果人更累了一样。
一些思考,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