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月4日夜 记:毕论最后一个实证案例完成

2023-03-04 23:49 作者:21岁要好好学习  | 我要投稿

其实我是不喜欢在晚上进行脑力劳动的,因为会影响睡眠,而明天还要和朋友们一起去漳州骑车,但我不想放过这转瞬即逝的、特别的心情,所以不得不在此写点什么。

关于这篇论文的选题,我早在去年七月就同我的导师朝晖进行了探讨。为了想出这个论题,我花了大概一个月时间,把自己的idea组织起来,和导师商讨。有趣的是,这个idea,完全是一个拍脑袋的想法,其实是来自于我在大三下学期CPE课程上的一次提问。那次课后,我依然没有满足,课下逮着朝晖老师又问了几个相关的问题,老师耐心地回答了我。但这个问题没有就此从我脑子里烟消云散,我始终保持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有时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会打开b站,边吃边看看相关的科普视频。这个小小的,好奇的种子,就这么悄然种下。

第一次和导师提到这个想法之后,身在美国的导师告诉我“值得商量”,我很开心。随后,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阅读各种文献,同时带着问题意识思考并和导师交流新感想,最初空泛的想法就这样逐渐丰满了起来,开始有了具体的问题,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对象。由于我研究的比较政治问题并不在本科国际政治专业之下,这个陌生领域让我好几次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在十月份的时候我甚至花了一周多的时间重新想出了一个议题,和导师微信电话交流了一个多小时,被告知可行性远不如我之前的议题,他劝我坚持思考,不要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最后我选择相信导师的话,在这个新的、陌生的议题下构思自己的毕业论文,每天思考一些,记下一些new ideas,然后再和导师交流,完全是黑夜行路,还好有导师给我点着一盏灯,实在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美好回忆。

就这样,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推进,我的问题和理论框架就这样一点点清晰地浮现出来。正式的写作从十二月底开始,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都算是比较顺利的诞生了,尽管我现在在看以前写的东西会发现诸多不足。直到今天,实证部分的初稿也完成了,主体只差结论和导论了,很有成就感。

我是一个智力平平无奇的人,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品质是对学术而言有益的,我想应当是对于“增进对于事物的理解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我会偶尔在一个人骑车,跑步的时候思考一些我认为有趣的问题,并且将好奇持续下去;也会在空闲的时候去找一些感兴趣的书来读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并不能构成什么系统化的认知,但它们是十分有益的。我第一次听说“类型学”就是在导师做的“一带一路”讲座上。虽然当时一知半解,还问了现在想起来非常肤浅尴尬的问题,但它却最后成为了我毕业论文最主要的研究工具。哪怕是曾经高中学习的物理学,也会在我论述“控制变量”的时候给予我一些灵感。

对于这篇论文,我远不敢说是什么独到的创见,也不敢妄谈什么优秀论文,或许我的同学会有更加新颖独到的见解,做出了更好的研究。但对我而言,这段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或者是,它是完整的——独立思考,不断积累,逐步完善,最终构成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它使我在本科阶段体验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概脉络,锻炼了我的各方面能力——逻辑能力,问题意识,文献搜索等等,这些无疑是对今后的学业大有裨益的。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导师朝晖,没有他的帮助和严格要求,我断不可能写出这篇论文,也绝无法体会到这有趣的过程。虽然他明年九月才能从美国回来,无法在毕业典礼上和他合照,但不管多晚,我都一定要补上。


3月4日夜 记:毕论最后一个实证案例完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