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洞内的壁画都被切割走了,自驾游新疆102


视频在文末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的第25天,下午15点50,我们开车走在火焰山中间红色的山谷中,这条沟应该叫木头沟,
沟谷底部一条木头沟河穿流而过,与寸草不生的火焰山不同的是,木头沟河谷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
就在这样一条不起眼的沟谷中,竟然坐落着享誉全球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也叫柏孜克里克石窟。
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为代表的高昌石窟和龟兹石窟,以及以敦煌石窟 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与印度最大的阿旃陀石窟齐名,因此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为山腰之意,突厥语为装饰绘画的意思,言外之意,这里有很多的壁画。
据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吐鲁番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也是火焰山中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
从火焰山景区出发,沿着火焰山中木头沟前行约10公里,在木头沟河西岸就是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下午16点整,我们到达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区,因为天气太热,从停车场去往千佛洞还有一段距离,小朋友们实在是走不动了,最终我们并没有走近千佛洞。
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制作一期视频,简单介绍一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坎坷离奇的历史,因为这里的宗教壁画可谓是举世闻名,但在100多年前,经过几个欧亚探险队的疯狂劫掠,如今的石窟中的壁画早已面目全非,很大一部分经典的壁画都摆放在了外国的博物馆中,那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到底拥有着怎样沧桑的历史呢?这还要从吐鲁番说起。
吐鲁番古代名为高昌。自从汉武帝派卫青 霍去病逐出祈连山下的匈奴,开河西走廊四郡 通西域之后,吐鲁番便逐渐成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在回鹘高昌国时期,吐鲁番与中原 河西走廊的文化交流相当频繁。
所以,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既能看到中原佛教艺术对这里的强烈影响,也能看到回鹘本身具有的艺术特色,还能看到一些来自龟兹和波斯地区的文化因素,所以,吐鲁番绝对是
东西方文化和各民族艺术的交汇之地。
千佛洞的洞窟群散布在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凿有洞窟83个,
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
壁画内容大多描述佛教故事及佛像,在柏孜克里克最具特色的壁画,应当首推因缘故事画,这类壁画大都在洞窟的左右侧壁或甬道的侧壁上。所谓因缘,就是指形成事物 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
佛教认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遇到的各种痛苦和疑难问题也都是由于某种因缘造成的,人们需要正确地认识到现象后面的本质。
古代高昌国留下的大量壁画,主要有祆教 道教 景教 摩尼教和佛教等。其中最多者仍为佛教类壁画。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摩尼教洞窟和壁画,1980年曾出土摩尼教经卷抄本等稀世珍品。目前早已消失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教,系波斯萨珊王朝摩尼所创,融合祆教 基督教和佛教教义所成的一种新宗教,唐代时传入高昌,但并未普及。不过自从信奉摩尼教的回鹘入主高昌之后,摩尼教一跃成为国教,并盛极一时。
在后来回鹘皈依佛教后,摩尼教又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其实摩尼本人本就是位画家,所以摩尼教非常重视绘画,其仪规中明确规定寺院里设置经图室,因此在高昌摩尼教寺院中,发现了很多该教的绘画。
所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也算是世上少有的保留摩尼教文化的场所,对研究这个早已消失的世界性宗教在中国的存在和传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的麴氏高昌时期(499-640年),唐西州时期(640年-九世纪中叶),这里叫宁戎寺,回鹘高昌(九世纪中叶-十三世纪)时期,宁戎寺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历代回鹘高昌王都在这里建有洞窟。
可见经历了唐 五代 宋 元近千年的建造史,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一直都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
高昌回鹘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当时高昌回鹘王国的统治者由尊奉摩尼教皈依了佛教,便把原来的石窟扩建成王家寺院,据说洞窟中有些壁画,就是在摩尼教壁画的上面覆盖继续涂画的佛教壁画。
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民众的信仰也随即改变,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也随之衰落,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洞窟也遭到毁坏,塑像被全部推倒,很多壁画人物被铲去眼睛或嘴巴,有的被刀子削了一个坑,有的用石灰泥巴涂了一层。遭遇这般天灾人祸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便成为了无人区。
其实如果壁画能在此程度上保留至今,也还会有非常精美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因为当年壁画所用的颜料,都是从岩石和植物中提取的,不易被氧化,再加上吐鲁番干燥少雨,所以历经千年,颜色依旧鲜亮如故,从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是不是就像刚刚画上去的一样呢?
的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里绚丽多姿的壁画艺术,曾经令无数外国探险家们叹为观止。在1904年至1913年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屡遭俄 德 英 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使本就面目全非的洞窟更是雪上加霜。
其中90%的壁画被4国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在分别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 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英国大英博物馆 印度国立博物馆以及韩国国立博物馆中。
由此可见,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100多年前,曾遭到过疯狂的劫掠。俄国因与新疆相邻,因此他们是最早来到高昌地区劫掠文物的人。
早在1879年9月,德裔俄国人,植物学家 彼得堡皇家植物园主任雷格尔(A.Regel)就来到吐鲁番高昌故城进行调查。
1889-1890年,格鲁木.格里施迈罗(Grum Grzemailo)兄弟,曾在吐鲁番盆地进行过发掘。
俄国院士克列门兹(D. Klements),于1897-1898年又在吐鲁番盆地进行发掘,劫掠了不少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画塑像和经文等文物。
俄国人在吐鲁番地区劫夺文物最多的,则是1909-1910年来到吐鲁番调查的印度学者 佛教学者俄国人奥登堡(Sergei Fedorovich Oldenburg)。
1909-1910年和1914-1915年,两次前往新疆调查,使奥登堡成为世界知名的探险家。他从敦煌 吐鲁番 龟兹 尼雅等都城遗址,劫走了相当多的古文书 壁画 雕像等,其中尤其是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文物,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视为极度贵重的资产,并作为千佛厅中的中亚佛教艺术展出。
从劫掠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的文物和壁画的行动上来说,英国德国和日本似乎都比俄国人更早一些,尤其是英国和德国,劫掠的文物也更多。
出身于匈牙利的英国考古学者 探险家斯坦因(Sir Mark Aurel Stein),年轻时求学于英国和德国,后服务于印度政府考古学调查局,他曾前后三次前往新疆地区探险寻宝。
第一次是1900-1901年,斯坦因前往塔里木盆地南道的和阗 尼雅地区,发掘调查该地的遗址和佛教遗迹。
第二次1906-1908年,斯坦因自和阗向东出发,走访米兰 楼兰并加以调查,接着前往敦煌莫高窟,劫掠了非常多的古文书和绘画,同时又在附近的长城遗址发现了汉代木简。
第三次是1913-1916年,斯坦因自阿富汗进入塔里木盆地南道各处遗址,并再次前往敦煌。之后,他又前往内蒙古额济纳附近的西夏古都黑水城以及吐鲁番地区发掘古墓。
1906年,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盗走的经书文卷中,有一部关于吐鲁番的《西州图经》,上面提到了吐鲁番的两处寺庙,其中一座就是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于是斯坦因于1907年冬专程从敦煌到吐鲁番盆地调查。 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记》里
曾这样赞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的壁画,就丰富和美术方面而言,吐鲁番盆地中任何同样的遗址都比不上,而同敦煌千佛洞丰富的古画可以相抗衡。
1914年11月至1915年1月,斯坦因再次前往吐鲁番盆地调查发掘,主要地点包括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阿斯塔那墓地以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地,劫取了大量壁画和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斯坦因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使用狐尾锯,切割下了100百多箱壁画,现在这些壁画主要收藏在印度德里中亚博物馆中。
其实斯坦因用狐尾锯切割壁画,并不是他的首创,这一招他还是跟德国人学的。
1902年德国汉堡东方学大会上,德国受斯坦因和克列门兹等人的影响,柏林民俗博物馆先后四次派遣新疆探险队,其重点目标就在吐鲁番盆地和库车地区。
第一次是1902年11月至1903年3月,以民俗博物馆印度部主任格林威德(A. Grunwedel)为队长,民族学家胡特(G. Huth),工程师巴尔图斯(Theodor Bartus)为助手。他们在吐鲁番 高昌故城和胜金口寺院遗址等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掘,重点是发掘高昌故城,并绘制详图。最后将46箱古文书以及大量被切割下来的壁画 绢画和塑像等文物劫往德国。
第二次是在1904年9月至1905年12月,受到第一次考察所获成果的鼓舞,同时得到德皇和军火大王克虏伯的财政援助,第一次皇家普鲁士考察队正式成立,勒柯克(Le Coq)任队长,助手是巴尔图斯。
这次主要目的地是吐鲁番盆地以及哈密地区。他们在吐鲁番盆地重点发掘了高昌故城等遗址,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处,又用狐尾锯切割下了大量的壁画,同时还有很多塑像和文书等物,这一次他们将103箱文物运往德国。
第三次是在1905年12月至1907年6月,1905年10月勒柯克和巴尔图斯前往喀什,12月6日在喀什与格林威德会和。他们共同在焉耆一带进行调查,1906年6月勒柯克健康不佳先期返国。此后考察团由格林威德为队长,名称改为 第二次皇家普鲁士考察队,后又到库车 吐鲁番 哈密一带调查,最后将138箱文物运回德国。
第四次在1913年6月至1914年2月,勒柯克任队长,此次主要在库车一带进行调查和发掘。
勒柯克以其对新疆壁画的切割而闻名,他不顾格伦威德的一再反对,第一个采用狐尾锯对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内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画进行了大规模切割,其后英国的斯坦因和日本的橘瑞超也采用类似的工具对该地区的壁画进行了切割。
德国四次到新疆各地掠夺的文物,都收藏在了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中,勒柯克将柏孜克里克壁画作为丝路秘宝展出,在柏林大受欢迎。
其实除了欧洲列强,因俄国建造西伯利亚铁路,早在1889年,日本人就已经开始关心中亚新疆地区。当时日本京都西本愿寺掌门人,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正在英国伦敦留学,他深切感受到当时国际的实况,因此顺势踏出了对新疆地区的探查劫掠之路。
日本在吐鲁番盆地调查发掘也有三次,主要为大谷探险队。第一次是1902年8月至1904年2月,他们从伦敦出发,经过俄国,到达了帕米尔高原附近的塔什库尔干,后分别在印度以及新疆的和阗 龟兹和吐鲁番劫掠,据说此次收获颇为丰厚。
第二次是1908年6月至1909年9月,由新人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二人为主,分别劫掠了吐鲁番 楼兰 尼雅 和阗,以及龟兹 喀什和叶城等地。
第三次是1910年8月至1914年11月,此次踏查范围极广,几近新疆全境。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09年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和野村荣三郎来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时,看到大量壁画遭到破坏,他们之前来发掘的欧洲人割取了最好的壁画,而故意将剩下的加以损坏。
日本人义愤填膺地说如果这是真的的话,以文明国家学者自命的欧洲人要独霸世界珍宝的意图,可以说比盗贼还卑鄙。后来他们在另一个洞窟中,又发现了完整的色彩丰富的壁画,一边骂着欧洲人比盗贼还卑鄙,这两位日本人随即也用特制的狐尾锯切割了7块壁画,同时还盗走了泥塑佛像7身。
这些文物后经北京运到日本,就被收藏在大谷光瑞在兵库县六甲山麓的大谷别墅二乐庄,之后一部分文物捐赠给朝鲜总督府博物馆。据说,当年的大谷光瑞藏品,现在分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中国旅顺博物馆及东京国立博物馆。
所有收藏于国外博物馆中的柏孜克里克壁画,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只有在德国博物馆中的壁画有40%毁于二战战火。
1945年,二战欧洲战场上,盟军反击德国,苏联的轰炸机群飞抵柏林上空。当是在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中的新疆文物,有一部分曾转移到外地保存,但德国探险队曾在柏孜柯里克千佛洞割取的13幅旷世珍品誓愿图壁画,却因来不及转移均毁于战火之中。
1945年德国战败,几乎所有柏林附近的馆藏都被苏联红军带回了苏联,存放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博物馆中。
而藏于德国西部的馆藏在二战后都被送进了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二战后曾被运走的一些藏品,又被运回到民俗博物馆,由印度艺术部管理,1971年民俗博物馆印度艺术部门改为独立的印度艺术博物馆。
2006年,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与德国印度艺术博物馆合并为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欧洲收藏中国丝绸之路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2017年,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闭馆,其藏品将纳入德国综合文化机构洪堡论坛。
如今在100多年前被劫掠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仍旧静静在贴在国外的多个博物馆中,但也有一些千年前珍贵的精美壁画,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消失了,勒柯克在1913年出版了大型画册《高昌》(Chotscho, Berlin, 1913)一书,曾经在战争中失去的壁画,目前只能在这本书里才能看到了。
劫后余生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二战之后也并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尤其是曾经的运动期间,一批狂热的人打着破除封建迷信的口号,再次打破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宁静。
直到1982年2月,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才正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国家投入400多万建设了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木头沟河防洪工程彻底解决了洪水对千佛洞所在崖壁的冲刷所带来的危害,基本上使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
如今,去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区的道路,为旅游专线标准二级公路,从胜金口转入木头沟前行,经过金色火焰山即可到达。
据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设有专人看管,据说现存的57个洞窟全部安装铁门,平时只对游客开放其中5个洞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中心,独特的地域性 民族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使它在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回鹘高昌时期创造的佛教文化,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对研究回鹘佛教艺术的产生 形成和特点都有着重要意义。
吐鲁番可谓是历史遗迹密集,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走出火焰山,往西行就是火焰山景区,南行不远还有阿斯塔纳古墓和高昌故城,上一期咱们已经聊过了火焰山景区,那关于阿斯塔纳古墓和高昌故城,又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咱们下期继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