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红网报道:除了大规模围剿,对于福寿螺我们真的无计可施了吗?专家点评
近日,笔者读到湖南红网时刻新闻于6月23日发布的一篇题为《组图直击丨一只福寿螺可藏6000条寄生虫 清剿方式有这三种!》的报道,尽管文章提及了“当前灭螺的技术手段有三种:人工灭螺、生物灭螺和药剂灭螺”,但通篇都是诸如“清剿”、“围剿”、“加入围剿队伍”、“清剿行动拉开帷幕”、“打响战役”之类的字眼,直接将福寿螺这种外来生物推到人类的对立面,仿佛我们面临的是一群敌军,笔者不禁质疑,此种态度和做法是否有悖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倡导?



可以看出,在此次大规模“清剿福寿螺行动”中,主要采取的是人工灭螺和药剂灭螺的方式;同时该报道指出“最有效广泛灭螺的方式则属药剂灭螺。”,但药剂灭螺这种化学防控方式在有效灭螺的同时,也会对田间的鱼类、蛙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且会污染水体、土壤等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也造成了损害。而实际上,除了杀伤力过强的化学防控手段,我们更应合力探索更加有效的福寿螺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手段。
笔者也注意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2012年发布的一篇《关于外来物种应急管理有关情况的汇报》中指出,湖南省已经开展了福寿螺等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时隔十年,今天的技术应该早已经成熟。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的结果显示,通过稻鸭共生、养殖青鱼等生态技术控制福寿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为什么如今却不用?对此,笔者建议:


1.尽可能减少化学防治,鼓励探索、并运用生物防治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田间养鸭养鱼),而不是仅指导农民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福寿螺(如杀螺胺对鱼类、蛙、贝类有强毒);这种工业文明利益的驱使下可能带来的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方式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破坏不得不防;
2.从宣传倡导上,建议摈弃“福寿螺不能吃”的宣传,代之以发布“安全食用注意事项”的指南;任何肉类都不宜生吃,很多淡水鱼类也天生体内带有寄生虫,难道一味不吃?福寿螺的问题不在于有毒,而是在于不能未经充分煮熟可能带来疾病。一味禁止,岂不是因噎废食?更何况,食用福寿螺能为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保护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建议湖南省推出福寿螺安全食用指南(如必须煮沸多少分钟才能确保食用安全)。相关标准制定部门可以推出《福寿螺安全食用标准》,为美食服务于生态文明,为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作出来自标准界的引领和贡献;
3.建议大力开展资源化利用,如用于宠物饲料;福寿螺的外壳是否可制成精美的手工艺品;我们看到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今年一篇《湖南省福寿螺危害总体可控》中已经提到,“澧县、汉寿县、南县等县市区探索福寿螺螺肉生产与饲料加工利用,走出了福寿螺资源化利用之路”,建议贵厅大力推行;
4.建议湖南省开展“福寿螺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项目,鼓励科学机构和私营部门投入到研发行列中来,探索对于该外来入侵物种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在此大力呼吁:湖南省乃至全国,在开展福寿螺科学防治时应该大力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愿景下有效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争鸣。)
作者:田文杰
编辑:Samantha
来稿日期:2022年7月5日
#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