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物和旧物
心理学上有个有名的“鸟笼效应”,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并不养鸟,但是偶然获得了一个漂亮的鸟笼,那么他为了鸟笼不被闲置,就会开始养鸟,并且为此附加一堆配件。甚至可以惊悚描述为被鸟笼俘虏了。
但是我最近发现了一个与之相反的效应,暂且称之为“反鸟笼效应”。起因是一把在阳台上的躺椅,它长这个样子。放置了一些杂物。

曾今的它并不属于这个房子,是我们从另一个房子带来的。是那个房子里的合理配置,得到我们一致的喜欢。于是在去年5月中旬初被迫搬走时,房东为表歉意,不仅支付了我们一部分违约金,且答应屋子里的东西想要的都可以带走时,我们一致决定带着它还有两个长着花小花盆。
倒不是我们高风亮节、知足常乐,实在是对于一直租房、换房的我们来说,深刻的意识到东西越少越好,能扔则扔。除了生活必需品外,爱好和喜欢是奢侈且沉重的负担。比如我的书......
但是当我们不辞辛劳的把它搬到新房子,没多久之后它就划归了待扔的杂物。因为新房子的阳台北向,难以见到阳光,且前楼很近无景可赏。楼下又是小区里的主路,人来车往,嘈杂的很。经常会发生争执,于是这阳台不多的作用就是用来吃瓜,听楼下国粹对骂。


如上图所示,之前的房子视野要开阔且景色也怡人。尤其是在封控期间,堪称世界之窗。可以感受四季风雨。毕竟当时除了做核酸,下楼晃悠会被大白带着喇叭追着劝谏。
然后就是所谓“鸟笼效应”,说到底那些被额外购买的配件,其单项价格其实很低,而大多数人防微杜渐的能力并不高,才会被其乘虚而入。
如果像这把椅子一样,需要一个大大的房子。而我连租金都掏不起,所以我选择扔掉椅子。
于是我想起了我古老的卖房时期的回忆,有一个“樱桃树”的故事,我当时嗤之以鼻,现在依旧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