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三节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
第三节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阶级差别
一、阶级区分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17世纪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曾对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作过经济剖析;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梯叶里、米涅、基佐等人,曾认为阶级斗争是考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钥匙。特别是19世纪上半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猛烈地抨击资产者,深切地同情无产者,他们提出过许多卓越的见解。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懂得社会划分为阶级的真正原因,不懂得阶级斗争的不可调和性,不懂得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也不可能给“什么是阶级”作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阶级作过阐述。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物质的生产条件来区分阶级。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把阶级同所有制关系联系起来,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中,详尽地分析了不同阶级的特点。从而明确揭示了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同前人的联系和区别,同时科学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随后,在《资本论》的最后一章即题为“阶级”的第52章中,马克思提出了“什么事情形成阶级”的问题,他打算详细论证并给阶级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写了不到一千字就离开了人间。
列宁1919年在《伟大的创举》中给阶级下了一个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这是一个完整的、经典性的定义。这个定义指出了阶级的四个特征:
第一,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指出了阶级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每一个具有对抗性质的生产方式内部必然会形成某一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另一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这种不同地位主要是由经济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所决定的。这是阶级区分总的出发点。
第二,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这是区分阶级的主要标志。剥削阶级由于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因而可以对劳动人民进行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被剥削阶级则因为完全丧失或只有极少数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处于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的这种占有关系,通常是统治阶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决定了阶级区分的其他特征。
第三,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一般都以统治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他们脱离劳动指挥生产,垄断了一切生产管理和社会政治权力。而失去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则不得不处于服从者和被指挥的地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第四,对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与多寡不同。这一特征是前面两个特征的必然结果。例如地主以地租的形式来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过着享乐的生活;而农民则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以获得利润的方式发财致富;而工人则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总之,剥削阶级占有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的绝大部分,而劳动者的收人极少,甚至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
列宁指出的“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一点是对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总结。指出了阶级关系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不占有生产资料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根源在于剥削阶级占有了被剥削阶级的劳动,使得两者在利益上处于根本对立的地位,这也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根本原因。所以列宁有时把阶级的定义简明地说成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这样:“通常所说的阶级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说,允许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1】总之,社会阶级划分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方面去寻找,首先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寻找。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学者一般从收入来源或分配的角度来区分和研究阶级,他们不明白,分配关系只是财产关系的结果,而财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经济社会关系的根源,是区分阶级的基本标准。只从分配关系来区分社会,看到的只能是社会的表象,而且容易为“阶级”的调和寻找“合理”的借口。只有马克思的阶级论才是唯一深刻、真实的理论,但正因为它真实,才危及了当时那个制度本身。在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一些人超越经济标准的严格界限,用政治态度和思想观点来区分阶级,把政治斗争中的阶级划分与社会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区分混同,人为地制造打击对象,扩大阶级斗争范围,是“左”的错误的表现,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二、政治划分的基础是阶级划分
如前所言,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任何一个阶级,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的存在,先于它作为政治实体的存在。在一个阶级远未产生本阶级的政治意识时,它就已经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存在和发挥作用。从经济上形成阶级到政治上形成阶级,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当一个阶级还只是一个自在阶级时,它可能自发地做出一些反抗行动,或跟随其他阶级进行翻天覆地的革命,但它并不明白这一切的政治含义,也不能在这些行动中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并有组织地去达到它。只有当它产生了政治上的觉醒,意识到了本阶级的处境和地位,提出本阶级的政治要求并自觉地去为之斗争的时候,它才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上升为自为的阶级。但是,当阶级斗争上升到政治斗争的高度时,由于种种原因,阶级区分和政治派别的划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有时剥削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反戈而成被剥削阶级革命斗争的领袖;有时落后的群众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成为自己阶级兄弟的敌手;也有的时候,纷纭复杂,政见不一的党派使得广大群众无所适从,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内部火并,使统治者坐收渔利。这时,政治划分的基础问题便提出来了。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2】在以这段话为开篇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2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中,毛泽东以阶级区分为基础,以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为标准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阶级划分和政治划分,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阶级阵线。关于政治划分问题,列宁曾指出:“阶级划分是政治派别划分的最根本的基础,它归根到底总是决定着政治派别的划分的。但是这个根本的基础,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发展的参加者和创造者的觉悟程度的高低而显露出来的。这个“归根到底',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有时通过长期的、顽强的、以数年和数十年计算的斗争——这个斗争,有时剧烈地表现为各种政治危机,有时沉寂下来,好象暂时停止了——才得以实现。”【1】他接着指出,在当时的德国,由于阶级斗争相对激烈,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高,阶级划分与政治划分的一致性就相对明显一些;而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广大人民政治上的无权和受统治阶级的蒙蔽,使得阶级的力量难以集中的形成政治的力量,人们的政治立场并不真正反映他们的阶级地位和愿望。但随着斗争的发展,阶级划分作为政治划分的基础,归根到底会显示出来。在一切决定人们的最终政治立场的因素中,只有社会经济地位是最普遍的、最根本的。因而,对于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来说,只有以阶级划分为基础来把握其基本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走向,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但阶级划分却不能代替政治划分。政治划分比阶级划分更加复杂。一方面,它要考虑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情势的特定的目标要求。一个阶级的属性是普遍的,但它在不同性质的国家、在不同性质的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因而在具体进行政治划分时就不能对某一阶级抱有先见,而不加区分地把特定情况下可能的朋友当成敌人,把潜在的敌人当成联合的依靠力量。正像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所以虽然处在帝国主义时代,他们也还是在一定时期中和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反对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性,可以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他们所愿意反对的敌人。而在旧俄帝国,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是侵略别人的,所以俄国的资产阶级没有什么革命性。在那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而中国无产阶级的任务,则在于不忽视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性,而和他们建立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统一战线。但是,即使如此,阶级划分仍是基本的,在政治阵营内部,有基本力量和联合力量的区别。不囿于阶级划分的政治联合有利于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对敌斗争中更机动自如;而阶级的
【1】《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1页
划分则使斗争的主体明确斗争的方向和最终的依靠力量,对联合者的可能的软弱、妥协有所防范,对在特定情况下联合者变成敌手的情况有足够的估计,从而更加稳妥地推动事业走向胜利。
另一方面,政治划分在强调经济地位的同时,还注重其对革命的态度,因而,在针对每一个个人时,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分析社会的宏观方法——阶级区分来僵硬地往每个人身上套。在现实政治斗争中,有大量的背弃其剥削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像马克思、恩格斯等),也有更多的奴性十足、甘于现状、卖身投靠、糊涂无知的被利用的走狗或下层民众。在中国革命史和国际共运史上,例子不少。阶级的背景可能是单一的,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却总是复杂的,在具体政治斗争中,不能简单地凭阶级出身去相信一个人,也不能因经济背景而轻易地对一个人抱有成见。阶级区分只是一个因素,要同时结合其他因素和表现,才能对个人进行政治上的定位。
三、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
这个命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其一,在阶级社会,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无论他自觉与否。“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1】只要整个社会还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个人,无论他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总归属于一定的阶级。在他无意识时是如此,在他自觉地参与争取本阶级利益的斗争时更是如此。阶级是由个人构成的,它相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它又是独立的,因而阶级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都受到自身阶级状况的制约,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在社会中的所作所为,与他的阶级属性紧密相关。
其二,属于阶级的个人,总带有本阶级的特征和本性。特定的经济地位,会折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而。同属一个阶级的人,由于其共同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他们也有着共同的利益、要求、心理、意识,共同的观念、习惯、价值、态度以及对其他集团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系等,这就形成一种共同的阶级本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阶级本性是同阶级的生存共在的东西,它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只要这个阶级存在,总体而言的阶级本性就不会消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阶级本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譬如,地主阶级兼并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对农民进行超经济的剥削为生,并要求承认这种经济的合理性,因而就形成他们的封建割据性、互相兼并性,以及奢侈性、残暴性等。资产阶级以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满足无限制的利润欲望,他们利用种种卑鄙的手段来发财致富,并“要求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就必然养成他们的竞争性、垄断性、奢侈性、虚伪性、贪欲性等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无产阶级在最先进的大工业中劳动为生,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他们与一切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他们的坚决对抗一切剥削阶级的彻底革命性,以及阶级内部的团结性、互助性、组织性、纪律性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任何阶级的本性都通过本阶级的大多数成员体现出来,因而处于一定阶级中的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其所属阶级的本质属性。
所以说,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在没有明显的阶级冲突时,对抗暂时处于潜藏的阶段,为习惯所蒙蔽的人们可能不愿撕掉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人们表现着自己阶级的性格却毫不自觉。然而,当阶级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开的、剧烈的、你死我活的斗争逼得每个人都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时,“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懂得了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悲伤,能够不对于敌视这个阶级的人、对于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其发展以及其它等等的人表示愤怒。”【2】这时,个人对阶级的归属达到一种空前的自觉,个人命运与阶级命运的一致关系也得到高度的体现。人们根据本阶级在斗争中的表现,也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阶级的本性在历史的一瞬集中闪现。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正是通过对特定时期阶级斗争情况的集中透视,形象地勾勒了当时法国各主要阶级的本质和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这决不意味着人只能从属于既定的阶级而不能改变。一方面,就一个社会而言,客观上的阶级结构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但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地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3页
位与经济状况都是可变的,横向的社会流动,可能改变一些家庭的阶级地位,从而客观上改变他们原来的阶级属性;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出身于或从属于某一个阶级,未必就产生与本阶级认同的观念和意识,他们有可能站到反面的营垒,服务于与自己的经济地位相对立的阶级。就这种情况,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一文中指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从属的阶级为转移,这是很“可能的';但是这个事实不足以影响阶级斗争,正如少数贵族转到第三等级方面去不足以影响法国革命一样。而且就在这时,这些贵族至少也加入了一定的阶级,即革命阶级——资产阶级。”【1】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地位的流动变迁,还是站到对立阶级的营垒,都不能使一个人摆脱“阶级属性”,他可以摆脱某一种属性,有意识地选择或不自觉地接受另一种属性,却逃脱不了阶级属性的限制本身。
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只是说入客观上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并体现出该阶级的特性,而决不是说一个阶级内部就铁板一块,不同阶级之间毫无共性,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上升到阶级的高度来定性。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2】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核心,但决不是说它就代表了人的所有社会属性。从数量上讲,人的绝大多数属性,如心理上的母爱、正义感、审美感、同情心,伦理道德上的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不同的阶级既可能同享,同一阶级内亦存在差别。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关系复杂多样,阶级关系只是其中的一种。以阶级关系产生的阶级属性只能反映人性的一面,反映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可能立场。而在大多数社会生活中,要把握人的本质,还必须考察他在其他各个方面的属性,以免犯以阶级性取代社会性,以偏概全的错误,制造人为的紧张气氛。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强调的是“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还没有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4】这一事实本身,强调阶级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带上阶级的印记,在社会政治中按着有利于某一阶级利益的方向去行动。“阶级社会中人都有阶级性”这一命题,反映了马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84页
克思主义透视政治社会中人性的基本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