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的演变史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东15公里,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所在地,因隋炀帝在汉魏洛阳城西重新建隋唐洛阳城,因此又被称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先秦时代到西汉时期)
汉魏洛阳城最早是在战国后期吕不韦改建的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王政初年,相国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采邑洛阳十万户。他对洛阳城进行大规模营建,修筑了南宫,使之成为秦灭六国的东方战略基地,尔后秦国以此为跳板,成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秦王朝。
后来秦朝在各路起义军的打击下灭亡,再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初都雒阳,雒阳成为汉初全国第一大城市,当时刘邦在南宫宴请群臣,讨论项羽失败而自己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的人才观。刘邦接受娄敬和张良的劝说迁都长安,不过他仍有时居洛阳处理政务。西汉时期在洛阳建设了武库和敖仓,并派重臣管理,不过洛阳并不是陪都,刘邦之后的皇帝也很少前往。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夺帝位,建立新朝,效法周朝古制推行改革来挽救社会危机,在洛阳设均司市、钱府官,平定物价、实行盐铁酒专营。12年,王莽效法周朝实行东西两都制,洛阳为新室东都。13年,王莽又策划迁都洛阳,作为唯一的正式国都。这一决定引起了民心浮动,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而推迟。由于农民起义的迅速爆发和蔓延,迁都洛阳的计划没能真正落实。
第二阶段:光武中兴,进一步发展(东汉时期)
23年10月,绿林起义军拥立的玄汉定都雒阳。24年,王莽败死,玄汉迁都长安,不久失败,全国陷入混战。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因为长安历经农民起义的战火,大多数宫殿已破败,所以他决定迁都洛阳。

东汉洛阳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建。汉光武帝广建宫殿和台、观、馆、阁,于城外东南侧建宗庙,城外西南侧设社稷。又在城内北侧和城外以东、以南开金市、马市、南市等集市。宫城最初只有南宫,汉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于南宫以北新筑北宫,从而形成了南北二宫城相互对应居于城中的格局,南北两宫之间建有复道相连。
南宫位于洛阳城南部中央,即中东门大街之南,南北长约1 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宫中代表性建筑为章德前殿。

北宫位于南宫以北,平面为正方形,面积大于南宫,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宫中德阳殿是东汉时期最雄伟的建筑。


两宫之间设有复道相连。
洛阳城有城门 12 座,城内的主要街道都与城门各自相通,大街相互交叉。
一次被毁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进京,他为了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派人纵火烧毁了洛阳城。所有建筑顿时化为灰烬。
第三阶段:魏晋雄风,出现新格局(曹魏到西晋时期)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改元黄初,建立曹魏,东汉从此灭亡。黄初元年十二月,重建洛阳宫殿。十二月戊午,曹丕至洛阳。
曹魏时,洛阳为五都。当时曹丕主要集中力量修复北宫,将南宫废弃不用,之后通过复建,基本恢复东汉时期雒阳城之旧貌。
229年,洛阳宗庙建成。235年,大修洛阳宫,起昭阳殿、太极殿,筑总章观。

后来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继续沿用了曹魏时期的洛阳城,当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国家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魏晋时期,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宫城和皇家园林建设。南宫已废弃不用,新的宫城是以北宫为基础改造而成的单一宫城。不过城池总体结构还是以东汉时期为蓝本,魏明帝以太极殿(太极殿也是宫城的代表性建筑)和尚书台为外朝,外朝以北为内廷,内廷以北为御苑“芳林园”,宫城正门前铜驼街直达南门阊阖门,衙署府邸分布于街的两侧。御街与宫苑构成城市中轴线,开创了中国首都规划的新格局,被以后所有王朝所继承。在宫城西北角增筑金墉城,增强军事防御功能。芳林园始建于曹魏,后为避魏帝曹芳之讳而更名华林园,西晋沿用。224年,在园中凿天渊池,池中起九华台,周围布置宫殿观阁。235年,引榖水(涧河)绕过主要殿堂之前形成完整的水系,并广植松竹草木,捕禽兽充于其中,已有人为缩移大自然山水景观的意图。




二次被毁
公元313年6月,呼延晏和刘曜等人会合,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纵容部下抢掠,并大肆发掘陵墓,后来因为刘曜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但实际条件不允许,为断了自己的念想,下令烧毁洛阳城。洛阳第一次被外族攻破而遭毁灭性破坏,史称“永嘉之乱”。
第三阶段:北魏迁洛,征服和渗透(北魏时期)
在西晋灭亡后百年间,洛阳城及附近经历百余次战斗,已满目疮痍。
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中原的社会秩序暂时得到恢复。471年,年仅5岁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祖母冯太后摄政。冯太后是汉人,拓跋宏深受汉文化影响。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他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493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以汉服、汉语代替鲜卑服、鲜卑语,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世族联姻。严厉镇压守旧贵族,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北魏放弃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全面汉化。孝文帝在洛阳铸造“太和五铢”钱,北方商业重新繁荣;在洛阳修建孔庙,举行祭孔,修复石经,儒家文化再次复兴。


北魏洛阳城主要仿照魏晋时期的洛阳城进行重建,形制大体一样,只不过增加了外城,扩大了城市的规模。
它的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 是世界古代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极盛时人口约60余万。它利用汉魏以来的洛阳城作为内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外围新筑郭城,郭城内布置有320个方块形的“里坊”。阊阖门是宫城正门,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和魏晋时期一样,是宫城的代表性建筑),与阊阖门正对。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有一条东西向大街,从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
北魏帝后崇信佛法,在洛阳兴修了大量佛教寺院,最盛时多达1367所,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北魏最著名的建筑物永宁寺塔,隶属于皇家寺院永宁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

永宁寺塔在516年由胡太后主持修建。据《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塔为九层木结构,各层每面都有三门六窗。塔刹上有相轮30重,周围垂金铃,再上为金宝瓶。宝瓶下有铁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悬挂金铃。晚上和风吹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塔高49丈,合今136.71米左右,当时百里外可见,是世界上最高的木构建筑。534年塔被大火焚毁,遗址中央尚存高大的塔基土台。




三次被毁
534年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立孝静帝元善见,并迁都于邺,北魏就此分裂。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拆毁洛阳所有宫殿建筑,建筑材料运往邺城。
537年,东魏高欢败于沙苑之战,西魏宇文泰乘势派军出击,元季海与独孤信率步骑二万东进占领洛阳。538年7月,东魏高欢派遣侯景、高敖曹等包围洛阳的独孤信,西魏宇文泰率军救援。8月,两军在河桥展开激战(今洛阳孟津县东北黄河上)。东魏高敖曹、李猛、宋显等人战死,一万五千人被俘,被赶下黄河溺死的数以万计。西魏军渐渐不支,宇文泰烧营返回关中,焚烧洛阳城内所有建筑。东魏高欢亲自领军来援,到孟津还未过河,在河桥已大破西魏军。高欢把金墉城彻底铲平后撤军,洛阳城被战火彻底铲平。

至此盖世繁华的汉魏洛阳城,自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1300年的建设和使用,故址被永久废弃(因为隋炀帝在洛阳城的城西重新建造新的洛阳城),逐渐化为农田。又过了1400年后,汉魏雒阳城(今洛阳白马寺东金村)在考古发掘下重新被世人了解,城垣、门阙、街道、护城河、金墉城、宫城区、永宁寺、灵台、太学遗址和刑徒墓地均保存完好,1961年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