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北上中原的吴王阖闾为什么被有些人列入“春秋五霸”?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站在春秋历史舞台中心的主要人物就是“春秋五霸”。但出于各种原因,“春秋五霸”的具体人选至今没有定论,常见说法共有七种:
第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
第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
第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第四,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
第五,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第六,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第七,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在以上七种说法中,全部入选的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无可争议的霸主。入选了五次的楚庄王和秦穆公是得到多数认可的霸主。入选两次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宋襄公算是有霸主之名。而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春秋五霸”指的就是以上七位,导致网上有个梗叫“春秋五霸有七个人”。 中原是春秋的舞台中心,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都是称霸中原。秦穆公和宋襄公虽然中原争霸失败,但一直积极参加。奇怪的是,吴王阖闾终生都是在江淮流域活动,没有北上中原。既然如此,吴王阖闾为什么被有些人列入“春秋五霸”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诸侯召开“弭兵之会”,晋楚平分霸权。诸侯之间的争霸大战随之按下了暂停键,天下迎来了长达几十年的相对和平。然而在楚灵王继位后,楚国重启争霸。周景王十一年(前534年)和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楚国吞并了陈蔡,“弭兵”结束。
虽然楚灵王被推翻,陈蔡也相继复国,但楚国开启争霸并没有结束。由于卿大夫专权问题愈演愈烈,晋国不愿与楚国相争。结果就是楚国逐渐占了上风,一度称霸。就在这时,吴王阖闾差一点灭了楚国,让楚国元气大伤。吴王阖闾以此威震天下,自然被有些人视为“霸主”。
另外,吴王阖闾之子吴王夫差积极北上中原,在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的“黄池之会”上逼迫晋国让步,勉强算得上是“霸主”。但吴王夫差又是吴国的亡国之君,实在算不上霸主。再加上吴王夫差争霸的基础是吴王阖闾奠定的,后世有些人就把夫差的霸业算给了阖闾。
综上所述,吴王阖闾将眼看就要二次称霸的楚国打进了谷地,从而威震天下。他的儿子吴王夫差争霸,但又是亡国之君,导致后世将夫差的霸业算给了阖闾。于是没有北上中原的吴王阖闾被有些人列入了“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