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的时候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不过3件事:赚钱,养育,修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真要是感受到“老”的滋味,就不能不引起人的警醒。 附近有个老人要搬家,他自己行动不便,但还是把自己屋内的东西一件一件搬到了门口,等上午10点他儿子和雇来的车到了后,儿子看满地的零零碎碎,一句话没说,扭头就走。 我不清楚他是怕干活还是嫌弃,或者是在生气,怪老父亲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舍不得扔掉。 反正老人当时的情况让人看着就心酸,那种手足无措的样子,那种无奈的表情,实在让人受不了。 如果老了就是这样的境遇,谁还敢老去? 人到老的时候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不过3件事!
我看过很多老人的生活现实,慢慢我发现,人要想在晚年有个体面的生活状况,离不开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就是赚钱,老了最怕是没钱,因为这时候你的体力和心力都衰退了,对别人而言是负担,对社会而言是成本,如果你兜里没钱,没有什么好处,一点用都没有,谁管你? 有些人说自己管自己,但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身体养护,都离不开钱。 老了怕孤单,老人都渴望亲情和陪伴,可你如果连给小孩买礼物和零食的钱都没有,亲人如何喜欢你、陪着你? 而如果你有很多财产,子女和亲友对你的态度都又好很多,这不能说功利,而是人性和现实。
养育子女可以视为一个不断充值“恩情账户”的过程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你如果没有承担过为人父母的责任,那你凭什么要求子女为你的养老负责? 有个老人年轻时候生活荒唐,为了一个女人抛家舍业,撂下狠话以后不需要儿女给自己养老。后来妻子另嫁他人,孩子也跟了过去。几十年后,这个人已经身无分文,生活落魄,托人问儿子自己能不能回来,这时候再想着回归家庭,其情其景可想而知。 血浓于水不假,血缘关系确实重要,但要说它能超越数十年的照顾和抚养恩情,也说不过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前面做了什么,后面就会收获什么,如果你跟子女没有恩情可言,又何必奢谈什么亲情。 当你老了,哪怕你住进了养老院,这时候你也需要外面有个人为你负责(哪怕亲情淡薄),否则无依无靠,无人问津,那你能指望收你钱的陌生人可以好好对待你吗?反过来想,如果一个孤儿在福利院或幼儿园,没有人关心和牵挂,没有人负责,那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健身不是养生,养生不是修行!
我经常劝身边的中年人,不要过于运动,不要跟年轻人比,不要太折腾自己的身体。要知道40岁后人的身体就是盛极而衰,走下坡路了。 中年以后应该是以“养”为主,吝于消耗,坚决避免透支。你看那些经常剧烈运动的运动员,他们在营养和养护方面都有很好的照料,可到了老年仍然难免一身伤痛,我们对此不可不慎重考虑。 很多人还喜欢养生,整天琢磨吃什么好,练习什么动作,其实最高级、真正重要的养生是养心,而养心的过程就是修行。 所谓养心,就是指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修炼,是把自己调整为天人合一的境界,思想纯粹,精神通透,心胸豁达,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心平气和,从容不迫。 随着修行境界的提升,人到了老年的时候,就容易健康长寿,不拖累任何人,可以做到无疾而终。善始善终才是修行。
修行者不畏死
生死都是自然,死亡是人一生的终结,是生的升华。 我有时候会想到,人在死了几十年后,可能连记得这个人名字的人都没有了,等到百年之后,一堆黄土都不复存在了,世间再也没有此人的痕迹。 甚至是青史留名都没有意义,反正一切与你彻底无关了。不管有没有人知道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都无所谓。 从这点去想,多活几年和少活几年,多赚点钱和少赚点钱,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钱财终究会消散,身体终究会腐朽,哪怕刻骨铭心的爱和恨都不复存在了,那人活一场,又为何而来,为何而去?想明白了,也就修行有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