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发展历程上的故事 (接近目标)

接近目标
早期的挫折,并没有阻止全球范围内对于成功解决最棘手的难题,也就是寻找到可行性水下推进方式的探索。另一个美国实验性项目,涉及一艘名为智鲸号(Intelligent Whale)的潜艇,其通过人力手摇曲柄驱动可将下潜时间达到10小时。智鲸号是依据斯克威尔·S.梅亚姆(Scovel S.Meriam)的设计,由奥古斯都·皮尔斯(AugustusPice)和科尼利厄斯·S.布什内尔(Cornelius S.Busine)于1863年一同合作建造,并交予美国潜艇公司接管生产。可这个备受关注的项目,却因实际所有权诉讼而被搁置数年。当最终归属权得到裁定后,该智鲸号被美国海军买下。但伴随着数次失败的试验,智鲸号随后也被弃置,最终被运送到了华盛顿特区的海军博物馆。

这些难题最终能被攻克还要得益于儒勒·凡尔纳于1870年所创作的最新小说《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利用潜艇畅游海底的故事。这给予了一位虽然从小跟随父亲接受宗教洗礼并成为牧师,却坚定笃信科学的年轻学者乔治·加勒特( George Garrett)以灵感。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业完成之后,乔治对于机械学越发着迷。26岁时,他就已经为外形酷似子弹,被他命名为复活号( Resurgam)的潜艇构思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同年他筹集到了一千五百多英镑,在梅西河畔着手建造潜艇。

加勒特决定于1879年12月10日出发,由两名船员配合,自己在快艇上指挥操作,拖运复活号,让潜艇沿海岸线航行至朴茨茅斯,准备接受正式的斯皮特海德海上阅兵(Spithead Review)复活号潜艇在水面行驶时,由燃煤型单缸蒸汽机驱动作业,而下潜时必须暂时关闭发动机。按照理论,发动机余热能够保持潜艇行进约1小时直到需要再次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危险而动力十足的新奇装置,设备在运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氧化碳烟雾。船员们依靠穿着加勒特自己发明的呼吸装置来避免中毒身亡,但并不能完全奏效。由于设备匮乏,艇内实际上只能用蜡烛照明。
1880年2月25日,完成了在里尔(Rhyl)的休整后,复活号由蒸汽快艇拖曳着再度起航。可天气情况急转直下,海面涌起大浪,连接快艇和潜艇的锚链突然断裂。复活号被大海吞噬,人们极尽所能地寻找却以失败告终。这艘潜艇在沉睡了一个多世纪后才再度被人发现。即便加勒特设计的第二艘潜艇,更为流畅且更具革命性,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他再也没能向英国海军进行展示。
名为诺登非厄特(Nordenfelt)的潜艇,总共被建造了两艘,一艘在斯德哥尔摩完成,另外一艘则在英国的巴洛造船厂完成。土耳其政府购买了第一艘,并授予加勒特巴夏(旧指土耳其古代对大官的尊称)称号。第二艘潜艇的长度达到了当时不可思议的程度:36.75米,排水量为230吨,但这艘潜艇在交送俄国的过程中沉没。鲜有成功令加勒特心灰意冷,他移居美国当起了农夫,可生意的失败导致他破产。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加入了美国军队,并终老一生。1995年一位名为丹尼斯·亨特(Dennis Hunt)的拖网渔船工人在里尔水域捕鱼作业时,发现他的渔网被水下杂物勾住,于是一位叫凯斯·赫利(KeithHurley)的潜水员朋友就下水帮忙解开渔网,而他也就成为了自1880年2月以来,再次目睹到复活号潜艇的第一人。
回溯19世纪末的美国,一个与美国现代潜艇发展息息相关的名字,同时手捧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他叫西蒙·莱克。莱克1866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欢乐谷镇,他的父亲是克里斯托弗·J.莱克(Christopher J.Iake),爷爷也叫西蒙·莱克,是备受尊崇的大西洋城的奠基人之一。西蒙起初在父亲的造币厂和机械工厂里建造了他的潜艇原型——小阿戈尔号(Argonaut Junior),其艇身由木材构成,并且能够成功地运行。这一成功促成了新泽西莱克潜艇公司在1895年的成立,该公司完成了阿戈尔号( Argonaut)的设计与建造,并使这艘潜艇在1898年成为了第一艘成功进行远洋航行的潜艇。得知这一消息,儒勒·凡尔纳也发来了贺电。



即便如此也是俄国而非美国,给予了西蒙·莱克人生中的第一份潜艇建造合同。同时美国海军也开始了一场对于革命性新型潜艇设计的军备竞赛。竞赛中,被沙皇皇家海军抢到手的西蒙·莱克位列第二,他暂时搬到了圣彼得堡开始生产工作。而另一方面,美国人和随后的英国人,决定把他们的合同给予莱克最大的竞争对手,曾于早前指明了下一个潜艇发展方向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发明家约翰·菲利普·霍兰(1841-19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