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洞察力)简介

时间是物和人的存在方式,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从物的存在方式对时间进行研究;而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则从人的存在方式对时间进行研究。
津巴多等人认为,时间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大脑对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的科学,而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人类行为的心理时间:时间意识;时间知觉;时间解释;时间洞察力及未来思维的发展及其对个人行为、决策的影响;时间体验;延迟满足;跨期选择等。黄希庭则指出,时间心理学的认知研究围绕时序、时距和时点3个时间信息的基本属性进行。
时间流逝体验:
①内在节奏:也叫“时距鉴别”(时距指对时间长短的体验,即每个个体对事件的持续时间的独特感知和解释)。一个人的内在节奏通过让其估计先前任务中已经流逝的时间长度来评估,如果内部节奏快,则外部的时钟就慢(内心感到发生了很多活动,但实际上物理时间只过去一点点)。个体能够意识到的时距体验是不一致的、具有情境性的(如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和在枯燥的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体验不一致)。
②节奏;由于文化差异,西方文化(如美国),时间是财政资源,可以被花费或节省,且时间是单一且快速的,生活受控于时钟、关注任务而不是人本身,是快节奏的;而非西方文化(如第三世界)中,时间的计量方式是质性的,时间可以被分解成能够反映自然现象的较大时间单位(时间单位如挤牛奶用的时间、把水煮开的时间),时间没有经济价值,其价值取决于发生于其中的事件本身,这些多元文化时间受控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间作为可以被消费的商品,节奏较慢。
时间取向:
①关注过去或过去-现在型: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沉浸在过去,过去取向的特点为控制时间的需要、思考未来的不安,对时间流逝的焦虑,这类个体常坚持时间表和常规价值观。
②关注未来:更可能自我满足和自我控制,而乐观或愿望思维的自然清香会让人在做计划之后形成乐观偏差(对未来考虑越深入,乐观偏见越严重),计划常常会夸大对未来事件的控制感。不过,如果未来取向者无法感知到现在正朝着未来流动的状态,过于关注未来,就无法与现在保持足够的联系建立适宜、有意义的连续感。现在和未来取向者的特点为对时间的高占有欲(时间贪婪、时间流逝的懊恼,对时间浪费的不可容忍性,对思考过去的低兴趣)。
时间上的人格特质分类:
①时间洞察力(time/temporal perspective):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所持有的认知、体验和行动;
②时间定向(time orientation):个体更偏向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倾向;
③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个体对时间的计划和控制;
④准时性(punctuality):个体准时及能够容忍他人不准时的程度;
⑤多重性(polychronicity):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并依次完成的能力;
⑥时间紧迫感(time urgency):个体强加给自己的内部节奏;
⑦时间意识(time awareness):内在体验时间使用知觉;
⑧节奏感(sense of pace):任务需求为准的外部节奏;
⑩时间遵从(time submissiveness):个体遵守行程安排及最后期限的程度;
时间动机(temporal motivation):对即刻满足的需求和对延迟满足的忍耐。
摘自:《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吕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