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故事·谐铎(六)
21,烧录成名
石韫玉,字执如,写文章上负有盛名,实际上却是道学中人。他曾经对我说:“即使不能通过写书来助名教,也应该把所看到的那些得罪名教的书全都烧毁。”他在家中设置了一个纸库,取名为“孽诲”,意思大概是要把那些有违名教的书扔进浊流中去,让这些书不能在人们中间产生影响。
有一天,他正阅读《四朝闻见录》,突然拍案大怒,急忙把妻子臂上戴的金条脱下来,当了五百铜钱,拿着到各个书坊中去寻找,凡是有《四朝》就买下来,大约有三百四十部,正打算全投进火里,当时我正到他家去拜访他,就询问他为什么要烧这些书,他回答说:“这本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前朝的掌故,名士们把这些记载下来,本来无可非议,但其中有弹劾朱文公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荒诞不经,而且逆母欺君、窃权树党,而且也写了许多闺阁中污秽的事,这些事连小人都断断不会做的,而作者却敢将它们公然地写在书中,用来污蔑我们这些正人君子,而且编书的人又自以为后人必定不会深人追究这篇文章,所以将其载人朱文公谢罪的表文中,来证实文公的过错是真实的,唉,小人的无所忌惮居然到了这种极端的地步。”我说:“这并不值得奇怪,天下那些有很大名气的人,必然会受到人的忌妒,何况朱文公年青的时候,深入钻研儒家经传,广泛研究佛者之学,从一个普通书生渐渐深人到学问的殿堂,最后得到理学的正宗,气象森严,同时又有蔡西山、真果元诸弟子来辅助他,而以前那些依附于旁门左道的人,却被理学正宗的朱文公学派排除在外,于是他们恼羞成怒,想要毁败朱文公的名声,却又找不到借口,正好,朱文公在戒和殿呈递给皇帝的两个手札中有‘大臣失职,小人窃柄’这样的话,被掌权的人知道了,从而对朱文公十分忌恨,又加上朱文公弹劾唐仲友不守法这件事,终于触怒了掌权之人。因此一些小人就借着这件事来编织罪名,亵渎朱文公,以此来报当初被朱文门摈斥的仇恨,同时又逢迎了那些当权者,博得他们的欢心,这些小人的心思在这件事中体现得一清二楚。”石生说:“但朱文公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呢?”我回答说:“朱文公对当今朝廷忠心耿耿,三次被皇帝当廷封赏,又三次被皇帝委以重任,朱文公在朝廷中披肝沥胆,呵斥那些近臣。文公的谏言,孝家全都虚心接纳,并让他担任浙江、江西的长官,接着又把他视为亲近主臣。皇帝对朱文公越是信任,朱文公受到的妒嫉就越多。当时担任谏官的那些官员,甚至在皇帝面前说朱文公犯了罪,应该被杀掉,君子都知道明哲保身,一是在行为上好动,在口头上好辩,必然招致祸患,况且理是十分深微的,即使每一点细微善别都辨析清楚,也仍然担心并没有把理讲述完全,害怕这样会耽误学生,至于一个人的行为和做人如何,后人自有公论,那些执政的人,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能看出他们是在玩弄权术,又何必喋喋不休地去和他们辩论呢?”石生说:“您的看法,当然很正确,但只有智者才能理解您的境界,而俗人是怎么也明白不了的,所以说什么也不能让这些书在世间流传。”说罢还是把那些书烧毁了,我说:“您实在是个见义勇为、主持正义的人。”当年,石生考中了举人,庚戍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又中了进士,这大概是因为他扶助名教,从而得到上天的奖赏。
铎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千年以后人们还痛恨他,因为他把儒家的经典全烧毁了,但当今有些写书人品德低下,谁给钱就在书中粉饰谁,没钱的人即使堪为楷模也得不到赞赏,这样的作者写出的书应该毫不犹豫地烧掉才大快人心,跟秦始皇的烧书不可同日而语。
22,读书贻笑
徐本徒,字直夫,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刚开始读四书,就没有钱上学了,于是到月声庵中借读。
庵中有一个僧人叫印源,是个奇人。他每天读完经之后就盘腿坐在蒲团上,听徐直夫读书,每回听到得意之处,就合掌赞叹,让侍者拿茶果子和饼来给徐吃,徐如果向他致谢,他必定肃然起敬地说:“您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却只能用这些来招待您,实在太简慢了,请您千万不要见怪。”后来徐直夫被补为博士弟子员,还是和以前一样读书到深夜,但每当他读书,印源就闭着眼,垂着眉毛,仿佛不堪忍受的样子,徐看到印源的样子,就捧着书放大声读,印源干脆快步走到禅床上去躺着,用被子蒙住头,白天即使两个人见了面,印源也不理他。戍子年的年末,徐考中了举人,到阉中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而印源对待他的态度依然很冷淡,徐快要参加礼部的考试了,努力作出苦学苦思的样子,每天苦读到深夜,甚至读书到天亮,一天晚上,印源实在受不了,厉声说:“读书如驴叫犬吠一般,还一个劲儿聒噪不休,请您走远一点吧!”徐生愕然地对印源说:“我虽然不怎么样,但曾经受到过您的赞扬,为什么您的现在变成了这样?”印源说:“您初来的时候所读的书,都是古代圣贤的至理名言,所以我听的时候十分钦佩,您当秀才以后,所读的书就变得肤浅了,毫无意味,我已经十分讨厌,如念您中了举人,读书更加格调低下,与村歌牧笛一般粗鲁无文,不堪入耳。因此我之所以前恭而后倨,这是你咎由自取,并不是我的原因。”徐说:“大师您是方外之人,不知道我们读书的诀窍,我们读书一直按着前代读书人的惯例去读的,小时候以读四书五经开始,长大一点就开始汉史、楚骚及韩柳欧苏诸大家的文章,当开始为参加举士考试作准备时,就得读书成宏,隆万,天崇,读本朝人的应试文章,如果考中了秀才,就应该取来上一年春秋两试时考生文章,揣摩成熟,这样才可以考中举人进士,每一个读书人都是这样的,您又何必花费口舌来指责我呢?”印源说:“原来儒家与佛家不同。佛家的修炼,境界一步比一步提高,而儒家读的书却一步比一步水平低。”徐生听了,默然半响,印源低着头想了一阵,忽然大笑着说:“您还是用您的方式,我还是读我的书,秀才们自有秀才的制度,不要受我们佛门的思想的影响。”徐连声答应着退下去。
铎说:佛家修炼,追求的是从有到无,儒家的学习,却是从上到下,本质是一样的,又何必分什么彼比,秀才骂和尚,和尚也骂秀才,其实骂和尚的人自己用的就是和尚的方法,骂秀才的人自己用的也是秀才的途径。
23,镜戏
芜湖人冯野鹤,和别人结交时真诚豪气,但是在家十分惧内。他中年了还没有儿子,买了一个小妾,也不准在一起睡。偶然在四下无人的地方说悄悄话,被妻子看到了,就呼天拍地,万般辱骂。冯心里恐惧,不敢有半点微词。
一天,有个书生前来拜访他,冯请他入座,询问他登门拜访的原因。书生说:“我是秦台人,善于辨识人的胆魄。在社会上阅历得久了,我看到世间的读书人,没有写文的胆魄,从军弄武的人,没有击破贼军的胆魄;批戴朝服的大官,没有直言敢谏的胆魄;结拜为兄弟的人,没有托妻寄子的胆魄。如今听说您有崇高的品德,因此来见识一下您的胆略。”冯某很高兴,想要竭诚地展示自己的胆魄。书生说:“您确实有一副义胆,我能透彻了解到。但必须要以智慧来坚定,以气量来鼓舞,就不会有丧胆的忧虑了!”冯慨然说道:“我虽然比不上常山赵子龙浑身是力,但我卧薪尝胆已经有些年头了。还不至于像襁褓中啼哭的婴儿那样丧失胆色。”高谈阔论,神色十分自负。书生对他啧啧称羡。
不久,忽然听到闺房中狮吼大作,冯某毫不过问,依然谈笑自若。随后又听到厨房中摔烂锅子的声音,就像“铜山西倾,洛钟东应”一般【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汉武帝召问王朔,王朔说可能有兵争。武帝不信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三天后,南郡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冯勉强还能自制。又继续听到堂前传来杖打的声音,伴随哭号声,婢女仆人的劝解嘈杂声,冯某逐渐变了脸色。紧接着来了一个老妇人说:“夫人撸起袖子,拿着木杵悄悄站在屏风后面。”冯野鹤开始离开座位。忽然屏风后面传来木杵舞动的声音,厉声高喝说:“这是谁家的狂荡小子,来挑动我家男子胆大妄为?”冯某的脸色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书生瞋目而视说:“怪了:开始还有鸡蛋那么大,现在变得像小米粒;再一喝叫,恐怕就吓破了!”起身就要走,冯某强行挽留。书生说:“我以为你颇有胆力,因此来一看究竟。不想你是空有其表,就是一个无胆懦夫罢了!”
话还没说完,屏风后面飞出一根木杵,打中书生的左臂,铿然一声,书生变成一块古镜,掉在地上。捡起来一看,背后用篆书刻着“照胆”两字,因此知道是秦朝时候的古物。妇人夺过来照自己,胆子像瓮一般大,还冒着蒸蒸的怒气。等拿来照冯某,就细小的只有半个米粒大小,还往下滴着青水。继续检验的时候,就自己碎裂了。
铎说:别人是男子,自己也是男子,男人不用怕男子。而如果别人是妇人,自己是男子,男子怕妇人似乎理所当然的,这实在太荒谬了,我写下这个故事,是为了让那些身为男子却无男子气的人引以为戒,庸懦的人,一旦怕老婆,想起来不过是自认为自己无能,所以才使妻子养成悍妒的性格,而有头脑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害怕家丑外扬,往往忍气吞声,以保持家庭的名誉,这样就使得那些厉害妻子们的威风,遍行天下,即使是元直和太保这样的大臣,遇到这种情况,也一样束手无策,像王茂岩坐牛车,房元龄的酗酒一样,都是因为对自己的妻子没办法,才只好这样,这实在该引以为戒,但延平五虎由于凶恶,连鬼都怕他们,但他们如果没有杜兰香的治疮药,也不能善度众生,帮助众人。我还记得庚寅年我在红芍山房养病的时候,因为好玩写了一出戏,叫《泥金带传奇》,戏中的内容体现了对天下妒妇的谴责。当时是在宋观察堂中上演的。戏刚一开始演,当观众们明白了戏的含义后,席上的男子们没有不惊慌失色的,纷纷站起来走掉了,看来是妒妇还没有受到惩罚而那些怯懦的男子们反而先被吓破了胆
24,帖嘲

陈小梧,家住江苏专诸的故乡,依仗着才气轻视别人,做了许多欺凌折辱他人之事。一天有一个人投名帖到他家,陈小梧打开一看,“同年同学小弟某某拜上”。陈小梧惊讶自己与这个人素不相识,他为什么要来这里拜见自己!而客人已经戴着饰金的帽子,穿着华丽的的衣服,毫无顾忌地进入屋里了。他抬手一拱,竟然登上上座。陈小梧询问他的籍贯家世,客人说:“我是浙江归安人。到处寻访高雅之士,只是从未看见过。现在听闻你高才,因此前来拜访。”说完话,拍着手掌捋着胡须,谈笑自得,态度傲慢。陈小梧斜着眼睛看看客人笑着说:“嘻!太奇怪了!世上一字不通之人,却知道我才高,真可谓咄咄怪事。”客人一脸震惊地说:“我虽然没有才华,与你不期而遇,你怎么知道我一字不通。竟公然谩骂?”陈小梧说:“一个人不通学识,难道只是表现在谈论文学与历史典故上?就拿你的名帖来说,哪里说对过一个字?”客人请陈小梧阐明,陈小梧说:“虽然你是显贵者的后代,而我家数代是普通农民,从未有人考上科举,‘同年’这一说法,在意义上归属何处?至于名帖中的‘眷’,我与贵族实在没有一点关系,那么这个字也可以剔除,你游学浙江,我隶属吴地县学,‘同学’二字,全然牵强附会。我年仅三十二,而你胡须和鬓发却花白了,却自称‘弟’,岂非太过谦虚。刚刚你进来,举手随意一拱,就登上尊位,长揖尚且没有,又谈什么‘拜’呢?想想看这一名帖中,有一个字能解释通吗?说你不通学识,确有明证。何曾谩骂?”客人说:“你真是年轻而不懂世事,这是名帖的惯例罢了。”陈小梧说:“你用寻常惯例对待我,却还想要在我这里寻访高雅之士?”他一甩农袖走入内室,客人徘徊很久,收起名帖,跌跌撞撞离开了。
铎说:一切制度法规贵在适应今天的现实情况,礼仪应服从当地的风俗,更何况是写名帖这样简单的小事呢?竟然因此而耻笑别人,这才知道东汉祢衡,名帖上的字迹都磨光了,还是不愿意轻易给人,真是太有远见了。
25,一钱落职
南昌有一个人,他的父亲担任国子学助教,他因此随其父住在京城。一天,他偶然路过延寿寺街,看见一家书铺里,有一位少年正在数钱买《吕氏春秋》,正巧有一枚钱落在地上。他立刻过去,悄悄将这枚钱踩在脚下。等到少年拿着书走后,他才弯腰把钱拾起。不料,旁边正坐着一位老人,一直在注视着这一切。老人忽然站起,向他询问姓氏名号。随后便冷笑着走开。
此后,这个人以太学上舍生人誉录馆习事,待吏部选试后,授官江苏常熟县尉。他打点行装,离京赴任,并投递名帖请求拜见上司。当时汤潜庵正为江办巡抚,这人先后十次帖,却始终不得允许拜见。不久,巡捕传下汤公的命令,令他不必去常熟赴任,其名字已随弹劾的奏章上奏朝廷了。他连忙打听弹劾是因何事?巡捕回答说:“贪。”这人自认为还没有上任,又怎么会指责自己侵吞赃款?其中必定有误,所以着急想与巡抚当面陈述。巡捕只得又入内禀告,随即又传达汤公的命令:“你不记得当年书铺中发生的事情吗?还是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枚钱如同性命。现在侥幸作了地方官,能不中饱私囊,作戴着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离任回去,不要再让地方上的百姓因为有你而感到悲伤了。”此人这才觉察到当年问自己姓氏的就是汤巡抚,于是感到十分惭愧,罢官而去。未上任就先遭弹劾,这完全出之于意外。记述这件事正是为了告诚那些不拘小节,不注意日常行为的人。
铎说:钱神有千百万个化身,每一种化身都是为了引诱人失足。一个铜钱虽然是十分微小的,但涓涓小溪可以汇成江海,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我希望那些打算修身洁行的人,从一个钱这样的小事开始做起。
26,两指题旌
赵蓉江还没有及第时,在东城陆家设私塾教书。当时陆家的女主人才成为寡妇,有个七岁的儿子,跟着赵蓉江读书。一天晚上,赵蓉江在屋里秉烛读书,听到有人敲门拜访的声音。打开门请进屋里,原来是女主人。赵蓉江询问她为什么来,只是面带微笑不说话。赵坚持诘问。女主人说:“先生你离家这么久了,一个人不免孤独寂寞。今晚如此有气氛,因此我不自量上门自荐,想和你消遣良宵。”蓉江正色道:“妇女珍重名节,士人注重品性。稍有不自爱,各自都会失去。请您快快回去,人言实在可畏!”女主人坚决不肯走。蓉江将她推出门,她又要反身进屋。蓉江急忙关上房门,女主人的两根手指被门夹住,大声喊痛。蓉江将门稍稍打开,女主人脱手逃离。女人回到房中,后悔自己的行为,转辗反侧在床上,羞悔不已,拿起佩刀截断自己的两指,血流如注,晕死半响才复苏过来。拿这两根断指用石灰拌上保存下来。而赵蓉江不知道这件事,第二天就离开了陆家。后来,赵蓉江官居显要,而陆家主妇的儿子考中进士,成为其部下,想为母亲申请表彰建牌坊,总是被上级屡申屡驳。儿子很困惑,回家问母亲,母亲笑道:“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拿出一个小檀木盒,封好后交给儿子说:“送给你的老师,他会明白的”。儿子将檀木盒带给老师,赵蓉江打开一看,里面有石灰保存的断指两根,上面隐然还有血斑。明白了一切,赵蓉江即日就上书申请表彰。
铎说:处贫贱易,处高贵难。当赵蓉江还没有中进士的时候,关上房门拒绝前来投奔他的妇人,表现出一种凛然难犯的样子,难道不也是十分注重自己声誉的吗?从而促使陆家妇人保全了自己的名节。至于后来蓉江本人却成为奸党的一员,是因为对权势的热衷使他走上了歧路,这大概正是所谓的因小失大吧。所以我们读书人论世,必须要放开眼光,看人要全面,不能因为某人是贤者就讳言其短,是不肖者就埋没其长。比如说,李光弼曾经违抗圣旨,这就是不遵守为臣之道;温太真割断自己的衣裾,就是违背了为子之道;谢道韫曾有“天壤王郎”之恨【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由于她的才学比王凝之高,十分不称心。叔父谢安经常安慰她,希望她不要轻视他,夫妻要和睦相处。可谢道韫还是忍不住叹息:“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毕竞是违背了妇道;许武虽然把肥田让给自己的兄长,但他这样做为的是获得“孝廉”的名声,因此本质上仍然违背了为弟之道;王仲回为了不让儿子参加同门的丧礼,将儿子痛打一顿关在家中,这毕竟是违背了为友之道。自古以来,奸臣当中最突出的是曹操,而弥衡骂了曹操后,曹操却并未强迫他自杀,不能说曹操不爱才,而且曹操不远千里将蔡文姬从匈奴人手中赎回,不能说他不仗义;秦桧曾有一首《题伯夷颂》的诗,诗中居然有许身故国的愿望;严分宜在钤山堂读了十年的书,清操洁行,与志士毫无区别。话虽这么说,但贤者终归是贤者,不肖之人毕竟是不肖之人,这是因为一个人如果是好人,那么即使有一些缺点,也掩盖不住他的大德;如果一个人是坏人,那么即使他曾做过好事,也抹杀不了他的罪恶。因为记录赵蓉江的故事使我带着写下了上面这些话。
谐铎(乾隆五十六年刻本)·卷四
27,酒戒

有个邓翁,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邯郸的集市上从事卖酒水的生意。一天黄昏,有个蓬头垢面的家伙拿着个葫芦来找邓翁打酒。
邓翁好一阵端详。那人说:“我是住附近的好邻居,你不认识了吗?”邓翁因此没有再问。之后过了一个多月,没有再来。后来在卢生祠外再遇到【为纪念抗清名将卢象升始建,清代为避朝廷嫌疑,假称是黄粱梦的主角卢生】,邓翁便强行邀请他进酒馆,聊起久别的情怀,又拿刚酿成的梨花春款待。那人连忙起身,拉住邓翁的手臂,笑着说:“请您不要再耽误我了。我实话告诉您:我是纯阳子座下的柳仙【即《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度化的柳树精】。跟着主人到岳阳楼时,见他醉了三次,我的喉咙也隐隐作痒。但是主人吝啬,一滴也不分给我,因此那天过来买点酒,解一解酒渴,刚巧主人赴芙蓉城洗花宴,命令我看守药炉。我耐不住岑寂孤苦,把葫芦中买来的佳酿一饮而尽,于是醉倒在药炉旁睡熟了。主人归来一看,就责备我失职。我以喝醉为藉口,主人发怒了。我说:‘主人您日日在醉乡徜徉,为何单独下禁酒令于我?’主人说:‘我喝的是酒;你买来所饮的不是酒,是祸水!’我问:‘有差别吗?’主人说:‘我的酒,酿造的粟米,是取自颜回靠近城郭的田地,租赁梁鸿、孟光夫妻俩的石臼来舂打去掉秕糠;再以“才能”之斗来掂量,用“智慧”的囊袋来盛装,经年累月贮藏于“曹氏书库”,而后再浸泡于“廉洁”之泉和“礼让”之水中,再装入范家洁净的大锅釜底,运用三昧真火去蒸煮,以“良药”为发酵之曲,用“直木”作为酒槽。等到酿制完成,看情况再酌量加入些“尧舜”之钟音、“孔圣”之觚瓢、“仲尼弟子”之榼器【盛酒或贮水的器具】,所以那酿成的清酒喝起来,心性可达圣人的境界,那浊酒品尝之后,心性可以成为贤者。你买的酒,只不过是盗跖【春秋时代鲁国的大盗】从树底下偷采来的米粟,用贪婪之夫所喝的“贪泉”泉水来浸泡【见《晋书·吴隐之传》】,再用那不学无术的王孙炀的灶灶,以及痴呆小儿的尿器盛装来酿造。误饮之下,那么会导致清廉者贪婪,谨慎者狂妄,堕落入井者丧命亡身,开口骂人者牵连遭祸,然后理智全失:自家炉灶旁疑有奸细,酒瓮面前认贼作父,这是小节、小事吗?你不以此为戒,还借主人也常喝醉为口实来搪塞!’我听了之后因而大悔大悟。主人接着又说:‘你的浊根不拔除,恐怕往后还会故态复萌。’于是抽出宝剑、剖开我的肚子,挖出肠胃,掬水把它洗涤干净,然后依旧纳入腹中,我也没感觉啥痛苦。接着再以他自己所酿的“金盘露”赐给我喝,我跪下敬饮,就这样大醉了七日。此后经过酒肆、饭庄,瞅见盈缸累瓮的美酒飘香,可我却触鼻不知为何物,因此不再来您这儿了。”翁一听大惊失色,伏地而拜,说:“你的主人既然有酿酒妙方,何不赐送于我呢?”柳仙取出一个锦囊给了他,然后摇头长笑而去。翁拆开一看,锦囊里大大的书写了一个“水”字。赶紧起身看看自己酒肆中所列之酒,尽数化为水了。翁从此舍弃卖酒这个行业,投入卢生祠,当香火道人去了。
铎说:像刘伶那样,醉得捞水中的月亮,得到的只有对身体的损害。对酒流诞又降低了自己的人品,即使具有随死随埋的豁达又有什么用呢?怎么才能做到像用西江水洗净金琉璃、玉蟾蜍那样洗净自己的本性呢?这只是一篇点醒众生的文章,卖酒的人应从此塞住酒瓮打翻酒坛。
桓温每天要喝二升酒,景伯赴筵,只是礼节性地喝三杯就再也不喝。一个人即使不是酒徒,路过酒肆,也会被酒吸引,迷住心窍,淳于棼一旦喝多了酒,发起酒疯,用车轮压人的脖子;高季式依仗势力留住客人,借着酒劲肆意凌辱。喝醉酒后狎妓的老羌活该被扔在池畔渴死,然后被扔入池中;毕卓被桎梏缚在酒瓮之旁,实在应该请他钻入酒瓮。受业许元凯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