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朱版《三国》与演义、三国志的对比改动
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称新三国标榜是“三国历史剧”,所以我们来看看,高希希、朱苏进版《三国》究竟是不是真的是“历史剧”。
注:如果演义部分遵循历史,便不再说明。
注2:基本遵循时间顺序,但可能会有一些颠倒,无伤大雅。
注3:本文只是作一个证明看新三国是不是真正的“历史剧”。

剧情点1:董卓之乱前的剧情
新三国:仅桃园结义短暂镜头,其余皆简单用旁白带过。
演义描写:桃园结义、黄巾平乱、戚宦之争等。
正史记载:黄巾平乱、戚宦之争等。
雷点相关:“国贼董卓嘛!”
个人评价:新三国“详略不当”的典例之一。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好,第一个世界BOSS怎么说也得是张角吧。而且整个新三国都存在二人对话第三人听不到的情况,就这个曹操,能活满三集都是奇迹。

剧情点2:十八路诸侯
新三国:刘备三人白身会盟,经曹操引荐后入盟,斩华雄后成为“第十九路诸侯”。曹操在刺董前,十八路诸侯已形成(可曹操你自己也是十八路之一啊)。
演义描写:刘备系公孙瓒部下,随公孙瓒会盟。曹操在刺董失败后发矫诏,汇聚十八路诸侯。
正史记载:诸侯讨董确有其事,但规模、成员与演义等差距甚大,例如无刘备相关描写,袁绍并非盟主,马腾实为董卓一方等等。
雷点相关:“天下谁人不识君”、西凉披头士。
个人评价:这一部分等于说刘备破黄巾、鞭督邮,担任平原县令等诸事全部抹除。

剧情点3:华雄(一作“叶雄”)
新三国:华雄主动前往十八路诸侯营地挑战,连杀俞涉、潘凤,后被关羽击杀。(所以此版三国中祖茂此时并未死去)此外,部分版本中字幕有误,潘凤应为韩馥部将,结果字幕表示是刘岱部将。
演义描写:华雄抵抗并反击孙坚军队,反杀祖茂后再去的十八路诸侯营地。
正史记载:孙坚出击讨董,被徐荣击败,后收拾残军反攻董卓军队,击杀了华雄。另部分学者称华雄应为“叶雄”。
雷点相关:“叉出去”“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
个人评价:首先,你是照演义去拍的,其次你拍了个啥?好吧我们姑且认为咱们这是活跃气氛,可是您既然是历史剧,斩华雄的就是孙坚啊。

剧情点4:三英战吕布
新三国:因刘备与十八路诸侯不和,准备离去,经曹操“激将”后,触发三英战吕布桥段,且结局改为刘备放走了吕布。
演义描写:董卓杀死袁隗后主动出击,吕布在虎牢关大杀特杀时触发此桥段,吕布虚刺刘备制造了缺口逃亡成功。后因张飞等欲追杀董卓等,引发其他诸侯不满,埋下了散场祸根。
正史记载:无此桥段
雷点相关:“我堂堂吕布,为何成了三姓家奴?!”然后张飞还给他解释了一通,凤仙儿还听得津津有味。
个人评价:不是每个人都能义释xxx的。

剧情点5:吕布、董卓与貂蝉
新三国:吕布和貂蝉在董卓迁都洛阳时相识。后吕布因舍不下貂蝉错过突围机会而被杀,貂蝉在安葬吕布后,在曹操翻牌之际自杀。
演义描写:吕布和貂蝉系迁都后在王允府上相识,而董卓死后,仅有吕布取回貂蝉的描述,后续也说貂蝉“亦无出”(没有子嗣)的描写,未交代结局如何,但根据背景时代相似的《孔雀东南飞》猜想,以及当初貂蝉委身吕布的真实原因分析,其与吕布并不会有多少感情,待遇也不会多好。
正史记载:无貂蝉。但吕布确实因董卓侍女有染而对董卓有杀心。
雷点:吕布貂蝉谈恋爱占了一大部分内容。
个人评价:貂蝉,古代为数不多的“烈女”虚拟形象,就这么给糟蹋了?顺带一提我本人非常厌恶什么月下斩貂蝉这个垃圾说法。貂蝉本人是个烈女,她是为了国家大义牺牲贞洁;云长公也是熟读春秋的义士,如果您是一位义士,您对一名烈女的态度该是什么样?

剧情点6:董卓之死
新三国:反攻长安系郭汜提议。吕布在王允一意孤行之际,听从陈宫建议逃离了长安,此时陈宫便投入吕布门下。
演义描写:反攻长安系贾诩提议。吕布抵抗李郭二将,但不敌。
正史记载:贾诩提议反攻长安。吕布被部将背叛,逃出长安。
雷点:王允怒扔天子诏。
个人评价:新三整个作品都对皇帝的态度很草率,强化其“礼崩乐坏”的情境,这么一来就显得每个人都带点B王成分。

剧情点7:救陶谦
新三国:刘备向公孙瓒借到赵云,此时赵云归顺刘备。仅刘备救援陶谦。此外曹操“为报父仇”攻打陶谦的计划基本变成了一个故意为之的策略。
演义描写:刘备、孔融等均来援救陶谦。此时赵云仍在公孙瓒治下。
正史记载:陶谦是否指使杀害曹嵩,说法不一。刘备、田楷等前来支援,但此时曹操已经大肆屠城,徐州损失惨重。
雷点:曹操盖饭的来源。
个人评价:这部分是引发曹操人生污点——屠城的导火索,反而被阴谋论化了。曹操该发疯的时候,反而不发疯了。而且连荀彧的格局也被一并拉低了。

剧情点8:吕布与徐州(包含白门楼)
新三国:曹豹成为吕布表弟。陈珪陈登形象单一化,完全成为曹操部属。高顺被删除。白门楼劝降张辽桥段简化。增加送行陈宫桥段,吕布改为射死。貂蝉相关已说明,不再赘述。刘备败投曹操改成了曹操设计,将驱虎吞狼的计策大幅简化。
演义描写:曹豹为吕布丈人。陈珪陈登与刘备关系亦不错。夏侯惇、高顺等桥段均在这里被表现。吕布被缢死,高顺死,陈宫独自下楼领死。貂蝉无结局描述。驱虎吞狼和刘备投曹是两回事。
正史记载:侯成、魏续、宋宪先将陈宫送至曹操处,后吕布欲令下属将自己带出投降,下属不忍。后有白门楼相关。驱虎吞狼和刘备投曹是两回事。
雷点:“谁,做吕布的义父,谁就不得好死!”
个人评价:这一部分把吕布、刘备、曹操的三家争斗写得极为草率。

剧情点9:衣带诏事件
新三国:汉献帝给刘备、董承均下诏。曹操将秦庆童处死,但并未斩断吉平手指。曹操杀死董承之女董贵妃,并令其女上位。王子服等其他参与人员消失。曹操将跟随刘备的朱灵(后来的一些版本改为朱金)路昭尽皆处死。刘备偷袭曹操不成,部队打散。增加了刘备派糜芳劝袁绍出兵,袁绍不从,许攸劝谏被打的桥段。后来许攸引荐刘备投靠袁绍。
演义描写:汉献帝最先给董承下诏,其余人为董承召集。并未说明曹操处死秦庆童,但说明了曹操杀尽董承全家,由于秦庆童系首告谋反,“谁敢诛之”情节存在,不确定其是否死去。吉平十指均被斩下。董妃并非皇后,且原著中系董承的妹妹(原文:贵妃乃董承之妹,帝幸之),当时的中宫皇后为伏皇后,她在关羽单刀赴会期间与父亲密谋杀曹操事泄,随后死去,那时候曹贵人才上位。王子服等在曹操前往董承府前已被拿下,后一并处死。朱灵、路昭后返回曹操治下,朱灵更是一路迁升。但后来有刘备俘虏刘岱、王忠并放回,曹操欲杀二人而被孔融劝解的相关描述。此时有孙乾去访问袁绍的桥段,但无果。
正史记载:先煮酒论英雄,后刘备加入董承联军。董承为“国舅”,“国舅”乃皇后、太后弟兄的称谓,而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系董承的姑姑,且汉灵帝至汉献帝已经经历二帝,以此称董承为“国舅”似乎不妥,故而笔者认为董贵人应当是董承的妹妹。车胄死于衣带诏事发之后。劝谏袁绍袭击许昌的是田丰。刘备投靠袁绍系青州刺史袁谭引荐。
雷点:“放肆!敢搜我的身我砍你的头!”
个人评价:关于董妃和董承关系,根据辈分论,像是董承女儿,但演义原文确系“妹妹”。何况三国故事里“差辈”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加上“国舅”原意,所以本人是持“董妃乃董承妹妹”说法的。其他方面挺混乱的,但姑且还算能看下去。

剧情点10:千里走单骑
新三国:胡班、裴元绍、廖化的内容被删除。之前赵云被曹操打散,此次系回归。
演义描写:此次赵云系归顺。
个人评价:这部分还算可以。但是古城相会的剧情感染力极差。

剧情点11:官渡之战
新三国:曹操全程基本碾压,除粮草问题。出现张郃归顺时期错误的问题。第一战使诈讲和。双方的谋士剧情均被缩减,许攸与田丰不和。出现刘备救应袁绍的剧情,但设定上刘备此时已然决定投靠刘表。
演义描写:曹操前期每次均为险胜,且很长一段时间“敌强我弱”的情况并未改变。刘备欲偷袭许昌,但因曹操得胜班师作罢,后投靠刘表。
雷点:“袁绍逃了!!!袁绍败了!!!斩杀袁绍!!!他若不死,必然复来!!!斩杀袁绍!!!斩杀袁绍!!!斩杀袁绍!!!!!”
个人评价:这一集里可以看出,编剧对数量单位的定义似乎被扭曲了。而且新三对曹操和袁绍的战前能力,完全因结局而改写了。

剧情点12:三顾茅庐
新三国:徐庶真名在刘备拜访水镜时已被刘备得知。张飞真的把茅庐烧了。
演义描写:徐庶真名为程昱点破。张飞欲放火,被关羽劝阻。
雷点:“不可惊扰,先生真乃奇人也!”此外还有诸葛亮的服饰问题,左衽的意思请自行搜索。
个人评价:我已经没法评价了。

剧情点13:单骑救主
新三国:刘备烧博望坡后立即逃亡。刘琦被送到许昌,蔡夫人结局不明。
演义描写:刘备烧博望坡后还有后续的一段剧情才开始携民渡江。刘琦被封为青州刺史,蔡夫人随行,后来二人均被于禁杀死。
正史记载:刘琦及蔡夫人降曹后结局不明。
雷点:江夏?天哪!
个人评价:整体给人一种曹操啥都不怕的感觉。原著中曹操气得要对孔明也来一套对徐庶的戏码,结果新三仿佛曹操志在必得。

剧情点14:江东诸事
新三国:孙策投靠袁术,要走程普等四人后前往江东成事,相遇周瑜。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大乔被众人排挤引退,周瑜和孙权出现不和。且孙策死亡时间被延后数年。
演义描写:祖茂已在董卓之乱时死去。大乔仅在孙策临死前有出场,被嘱托后事。孙策遇刺后,杀死于吉,被诅咒缠身死去。此外周瑜不可能和孙权不和。
正史记载:孙策确系遇刺身亡,但大乔是孙策的妾,不存在夺权问题。周瑜与小乔同理。
雷点:整个江东全是雷点。
个人评价:虽然东吴大都督的确高危,孙权晚年也确实沉迷宫斗,但是,即便我是季汉粉,我也认为孙权的黑化至少是在公元215年之后。此外沙溢老师在本剧表现不佳。

剧情点15:赤壁之战
新三国:黄盖被打后,东吴派使者劝降,曹操将东吴使者斩杀。群英会时小乔舞剑,会后,曹操处斩蒋干。铁索连环为于禁提出。借东风时是小乔救走诸葛亮。
演义描写:阚泽去曹操处下书并巧妙化解危机全身而退,后来还引荐了陆逊对抗刘备。蒋干在坑死蔡瑁张允后还为曹军引荐了一位大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后又救走徐庶。借东风时是赵云接应了诸葛亮。
正史记载:草船借箭系孙权所为。借东风事件应系杜撰。黄盖只是献计诈降,而无苦肉计相关。蒋干的确前往东吴游说,但无果,也无下文。
雷点:我不能走啊,云长!!!
个人评价:前面说了,整个江东在这部剧里全都是雷点。另外我渴慕的小乔绝不是一个营妓一般的存在,而且周瑜作为极少数本人敬重的东吴角色,虽然演义丑化了他,但新三却进一步丑化了他,我不能接受。最后,整个赤壁之战的逻辑都有很大问题。下书信使被杀、蔡中蔡和没了下文,这怎么看,江东这边都得改变战术了……哦对还有对关羽的态度,最后饶了关羽的成了鲁肃,还说这是演出来的……什么鬼剧情……

剧情点16:夺四郡
新三国:孙权打合肥成了牵制周瑜的策略。打零陵,邢道荣名场面。打武陵被跳过。打桂阳抓阄事件,后赵云义释陈应,赵范使计困住赵云,但被陈应放走赵云。打长沙,魏延造反杀韩玄,刘备请黄忠出山。
演义描写:孙权打合肥是他自己想打。打零陵,邢道荣是个跑龙套的。打桂阳,赵范欲投降,陈应等欲刺杀赵云,失败被杀。打武陵,张飞打败太守金旋,金旋部将巩志杀金旋,后巩志成为武陵太守。打长沙,与新三差距不大(除了人设)。
正史记载:四郡皆望风而降(包括在演义中死去的韩玄等,实际上并没有被杀,而是一起投降了)。打合肥亦有记载。
雷点:说出吾名,吓汝一跳!
个人评价:为什么要拿大声势去塑造一个邢道荣?此外我早就说过整个江东全是雷点。

剧情点17:甘露寺
新三国:此事件引发了关张二人与诸葛亮不和的桥段。周瑜用计是为引发荆州内乱。刀斧手是吕蒙派人做下。赵云劝阻刘备,被刘备赶回荆州,后又被诸葛亮打一顿,回到江东。张飞救刘备心切掀桌子。接应刘备回荆州的是黄忠魏延。张飞关羽欲起事,气走诸葛亮,后诸葛亮被刘备接回。此外孙夫人存在感骤减。此外马谡成了诸葛亮的学生,且在此时跟随诸葛亮多年。
演义描写:周瑜此计是为以刘备为质要回荆州。刀斧手是吕范派贾华设下。开第二个锦囊前,赵云只是欲见刘备,而不被接待。此期间无荆州部分的描写,想必荆州这边,关于将计就计的问题已经商议好了。接应刘备的是诸葛亮等人。马谡在刘备攻下荆州后随哥哥马良担任从事,并非与诸葛亮早早相识。
正史记载:全文均为杜撰,虽确有刘备娶孙权之妹的联姻,但与周瑜无关。周瑜的确提出过软禁刘备的策略,但并非此事。
雷点:接着奏乐接着舞。
个人评价:这一段可以说是完全为了勾心斗角而勾心斗角。如果周瑜设计是为了荆州内乱,荆州都乱成这样了还在看热闹吗?另外孔明全程受气,完全不懂得安抚人心,包括前面华容道后的剧情也一样。

剧情点18:凤雏归队
新三国:庞统在周瑜葬礼出言不逊被赶走,后前往荆州,化名龙广担任耒阳县县令。另外本剧中铁索连环是于禁提出,庞统却说是自己设的连环计(这一部分已被删改)。
演义描写:庞统回到东吴后因相貌丑陋被疏远,后来经介绍来到刘备治下,但并未化名。
正史记载:庞统和东吴部将关系不错,并一同为周瑜送丧。庞统前往耒阳县后,系诸葛亮与鲁肃劝刘备重用庞统的。
雷点:庞统在这部剧里也是个雷,可惜了孟庆和了。
个人评价:我不想评价了。

剧情点19:马腾之乱
新三国:赤壁战败后,曹操整训军马时发现了化名“马横”的司马懿。班师时马腾已经开始执行刺杀曹操的计划。马腾欲与黄奎里应外合刺杀曹操,但被黄奎妻弟苗泽告密,事泄被杀。黄奎被拷打,临死反咬曹丕一口,引发曹操测试曹丕的桥段。后来马超来报仇,抹书间韩遂的事件的主谋成了曹操。
演义描写:司马懿是在赤壁战败后被曹操强行征召的,而非早已成为曹仁幕宾。何况此时司马懿基本没有任何戏份。黄奎反咬曹丕的事件不存在。抹书策略的提供者为贾诩。
正史记载:马腾是因马超造反而被牵连杀害。司马懿是在赤壁战败后被曹操强行征召的,而非早已成为曹仁幕宾。
雷点:马超四连。
个人评价:我搞不懂的是,编剧知道马腾搞事的时候有个黄奎内应,怎么连一些很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明白?
另注:“司马懿”三字读音全程错误。“懿”应为四声,而非二声,虽然很多人都犯这个错误。

剧情点20:立嗣之争(曹操篇)
新三国:曹丕毒杀曹冲,而曹丕真正的敌人曹植反而戏份不多。
演义描写:演义对曹冲描写极少。杨修与曹植交好,为其出谋划策而被曹操厌恶,引来杀身之祸。
正史记载:曹冲确系病死,但与曹丕无关。
雷点:曹操的反应。
个人评价:曹操这个人的确心狠手毒,但是我不相信他教育后代的时候也传授这样的价值观,难道他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一个死不认账的赖皮?

剧情点21:张松献图
新三国:曹操赶走张松成了曹操本身的战略。后来投靠刘备,献图不成,后因庞统欲让刘备“出师有名”而被出卖杀死。
演义描写:曹操见张松丑陋,故不待见,与战略无关。虽然刘备打刘璋的确碍于名誉,但张松此时是误解了刘备假意回荆州的用意,主动劝刘备出兵,事泄被杀的。
雷点:我跟你开玩笑呐!
个人评价:完全站在上帝视角去刻画曹操了属于是。

剧情点22:凤雏落坡
新三国:落凤坡地理位置错误。庞统自知落凤坡有埋伏,故率先前往,中计被杀,临死交代真相。
演义描写:落凤坡地理位置错误。庞统事先并不知晓落凤坡有伏兵。
正史记载:庞统打雒城中流矢身亡(流矢≠伏兵),后来庞统被安葬之处被称为“落凤坡”。
雷点:前面说了,庞统就是个雷。
个人评价:编剧是不是以为庞统这样献身能够拔高其身份?

剧情点23:取西川
新三国:劝降马超的成了诸葛亮。册封五虎上将的时间被提前,关羽不服马超。此外,删减了许多攻城戏份。
演义描写:五虎上将系打下汉中后册封,此时关羽依然不服马超。劝降马超的是刚刚投降的李恢。
正史记载:五虎上将系虚构,关羽不服的是黄忠。
雷点:把军师的信抄上五十遍!
个人评价:我算知道关羽为什么被叫做B王了。

剧情点24:攻打汉中
新三国:同样删减了很多攻城戏份。夏侯渊成了曹操识破刘备围点打援后故意牺牲的棋子。此外增加了很多曹操和司马懿之间的心计。
演义描写:夏侯渊是被偷袭死的,司马懿此时戏份依然不多。
雷点:曹操!!!
个人评价:我是这么以为的,众所周知很多人的《三国》在诸葛亮、刘备甚至关羽死后就结束了,但是司马懿的高光时刻是在后期,所以编剧想把司马懿的高光时刻提前?然而还是那句话,人物成长性,成长性!

剧情点25:耿纪纵火叛乱
新三国:耿纪纵火叛乱是在曹操称王,逼死荀彧后,耿纪等人策划的叛乱。此外,还上演了曹丕曹植救驾与否的心计。另外,金祎之名被程昱错读作“金伟”。
演义描写:此事件发生时,荀彧已经死去很久。救火的主要是曹休和夏侯惇,和曹丕等无关。
正史记载:叛乱参与者有差异。
雷点:这一个桥段是老三国没有拍的内容,按理说它去描述这一部分的话可以创新得很好,但是还是过分阴谋论化了。
个人评价:一个十分可惜的补充桥段。

剧情点26:单刀赴会
新三国:关羽轻视吕蒙(这是为了吕蒙追杀关羽作铺垫),鲁肃在会后得病,后来去世。
演义描写:关羽和吕蒙关系不明,鲁肃的病逝剧情比较突然,和单刀赴会无关。
正史记载:单刀赴会的是鲁肃。
雷点:B王,懂的都懂。
个人评价:B王名不虚传。

剧情点27:水淹七军
新三国:于禁庞德不和的情节反而不展示了。关羽的狂傲高到极点。放毒箭的成了庞德。
演义描写:于禁庞德不和,下寨问题出现差错,导致水淹七军。另外庞德虽然确实放冷箭攻击了关羽,但导致关羽中毒的那把箭不是庞德放的。另外关羽对庞德是很敬重的,庞德死后,关羽还厚葬了他。
雷点:那好啊,他过江我也过江!
个人评价:B王巅峰。
另注:关于庞德之子庞会杀关羽一说,存在以下疑点:①这一说法仅见于王隐《蜀记》,但本书全书尊曹贬刘。那么我写一部个人倾向很重的史书,举个例子,我是不是可以写“曹操救徐州军民于水火,摆脱陶谦迂腐统治”?②邓艾下令破蜀后安抚官民,庞会此举属于违抗军令。③庞会在蜀汉灭亡时年龄至少为46岁,而关羽后人在蜀汉灭亡时活着的哪怕是关羽的孙子,估计也已经五十多了。④季汉朝野对关羽及其后人可谓敬重至极(关羽后人关彝在蜀汉灭亡时仍是汉寿亭侯,三国演义有说,可作为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庞会杀关羽满门可谓诸多不利。⑤庞会随军南征,仅在钟会传中有描述,其地位应该并不高,也不太可能会会被允许这么做。综上我本人对此事持质疑态度,我更觉得这是一个突出强调魏国野蛮粗暴,蜀汉关羽满门忠烈的一个演绎。而此事本身在业界也是一个争议话题。

剧情点28:走麦城
新三国:吕蒙追击关羽、关羽败逃的方位完全错误。孙权等已下令禁止杀死关羽,但吕蒙与关羽私仇严重,故抗命围攻关羽。关羽坐看关平、周仓等战死(是真的坐看),然后自刎,头颅被吕蒙斩下,吕蒙回城邀功,后被毒死。后来陆逊也因此辞职。此外,曹操也令曹彰等不要杀死关羽。
演义描写:走麦城后,周仓留守麦城,后关羽逃亡失败被擒,因孙权主簿左咸建议,而被斩首。关平一同死去,周仓得知关羽死讯,自杀。吕蒙在庆功宴上被关羽附体夺魂。
正史记载:吕蒙在关羽死后确实染病,病发时孙权对吕蒙照顾甚贴心。
雷点:两分钟读条自尽。
个人评价:关羽之死是许多人心中的意难平,新三拍成了什么,我不需要多说。

剧情点29:张飞之死
新三国:范疆张达投降东吴后,被孙权监禁。
演义描写:范疆张达投降后被重赏,虽然后来还是被送到刘备那儿去被凌迟了。
正史记载:范疆张达投降后被重赏,无下文。
雷点:尿裤子了。
个人评价:不否认张飞本人性格确有缺陷,但是新三无限放大了张飞的鲁莽。此外张飞您说要的白旗白甲,在开局的全景镜头里……好像挺全的啊……

剧情点30:曹丕篡位
新三国:众臣劝进近乎逼宫。刘协退位后,在前往封地的路上和曹节一起沉船自杀。
演义描写:杀玉玺官确有其事,而且当时情况更加剑拔弩张。确实有死讯讹传称刘协已遇害,但毕竟是讹传,刘协在公元232年去世,比曹丕还晚死。
正史记载:刘协死于公元232年。
雷点:小学生读课文。
个人评价:不知道在这里突然拔高刘协的形象和“悲壮感”是为什么。有人说刘协读诏书的语气是故意的,但问题是,你再怎么故意,断句总得断对吧?而且,你这么故意,到底是在故意个什么劲?刘协好赖也是个皇帝,是个山阳公,就这点气节?您连自杀的勇气都有,何不高贵乡公一次呢?

剧情点31:夷陵之战、刘备之死
新三国:八阵图是陆逊自己破的,后因诸葛亮的暗示,陆逊退军。诸葛瑾来劝说刘备修好东吴,被骂走,临走前提醒诸葛亮“功高震主”要小心。刘备临终前劝李严不要与孔明作对。
演义记载:八阵图是黄承彦帮陆逊破的。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此时无二人争斗相关的描写。
正史记载:实际上陆逊为防曹丕进兵,主动放弃了大军追杀。
雷点:刘备飞剑斩将。“莫非朕不知兵吗”。
个人评价:感情抒发全靠吼,这个乱象是从谁开始的?

剧情点32:曹丕伐吴
新三国:曹丕伐吴的真实原因变成了曹丕自知自己病重,想要建功立业。
演义记载:曹丕伐吴没那么多心计。而且曹丕是死于肺结核,以当时那个医疗条件,肺结核撑三十年看不出问题的话,全许昌都快被感染透了。
雷点:朕!年近四旬!岂能坐等十年!!!
个人评价:草率,十分草率。而且平五路、打孟获的桥段也全没了。

剧情点33:孔明北伐打曹真
新三国:诸葛亮全程吊打曹真,且曹真形象像极了八百年脑血栓。后来诸葛亮攻破陈仓,曹真被追杀坠马,后来司马懿来援救,结果曹真被司马懿拍死了。此外收姜维的桥段被删减了。
演义记载:曹真的确败绩不少,但并不是那么不堪。而且曹真和司马懿关系并不差。后来曹真是被诸葛亮写信气死的。
正史记载:曹真顺利抵御了诸葛亮北伐,后来因病回到都城,并在都城去世。
雷点:化骨绵掌司马懿,八年血栓曹子丹。
个人评价:曹真的演员名为赵晋,还是本人老乡,我看了他的其他作品,表现不算差,但是这个曹真实在是……所以说好演员也救不了烂编导。

剧情点34:空城计
新三国:司马懿退军是因为听出了诸葛亮要自己小心“功高震主”一事。
演义记载:司马懿的确是被诸葛亮吓到了。
正史记载:诸葛亮没干过这事。
雷点:阴谋论。
个人评价:我不想再说阴谋论的事情了。

剧情点35:孔明北伐打司马
新三国:张郃称张苞的父亲张飞为“手下败将”。司马懿女装和火熄上方谷事件顺序颠倒。此外李严和诸葛亮的不和被体现。
演义记载:张郃在瓦口关被张飞吊打。另外李严的确因督粮不力被贬,但和诸葛亮的不和无关。
雷点:阴谋论。
个人评价:我不评价。

剧情点36:秋风五丈原
新三国:孔明临终试探魏延。并设计杀死魏延。魏延在孔明灵堂被杀。李福问话的桥段也被删去。
演义记载:孔明对魏延早有杀意。魏延造反后中计,被马岱杀死于汉中。
正史记载:魏延因与杨仪不和,被谗言杀害。魏延与孔明、刘备关系都不差。
雷点:司马懿撒泼。
个人评价:同样,秋风五丈原的悲凉感不亚于关羽走麦城,但是这又拍了个啥。

剧情点37:高平陵事变
新三国:曹爽在之前的戏份中表现都不差,突然被剧情杀。出现了一个名为“静姝”的,曹丕派去监视司马懿的间谍。
演义记载:静姝事件系杜撰。曹爽一直就不行。
雷点:曹爽突然智商下线。
个人评价:和魏延一样,曹爽算是新三国里极少数脑子正常的角色,但是剧情摆在那儿他必须在这时候死,那就在这时候变成弱智——我这么揣测的,是这样吗?

剧情点38:九伐中原及其后
新三国:没了
演义记载:九伐中原、司马昭弑君等桥段依然相当出名。只是或许对许多人来说,秋风五丈原之后,三国演义也就彻彻底底结束了。
雷点:没了,就是最大的雷点。
个人评价:详略不当的典范,掐头去尾让新三国单薄了许多。

结论:这三十八个剧情点可以说是贯穿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始终,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编剧,导演,您又是怎么改编,并标榜这是“历史剧”的呢?何况还有更为人诟病的服化道和滤镜了。

看在up这么闲得慌整理了这些的份上,给个三连不过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