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美洲》创作背景及故事细节

2022-05-11 13:54 作者:jackson骄  | 我要投稿


     《丁丁在美洲》是埃尔热作品系列《丁丁历险记》的第三部,也是丁丁首次踏上美洲的故事。虽然我们知道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而美国是北美洲国家之一,但丁丁将来也会在南美洲有另外其他的冒险。所以对比了法语版及英语版,国内将此册书名翻译成《丁丁在美洲》,在我看来是不太妥当,又或者说是一个翻译失误。感觉翻译成《丁丁在美国》或许会更合适一些。

创作背景:

     《丁丁在美洲》初版于1931年开始连载至1932年,这也是以《小二十世纪》的名义出版的最后一本历险故事。如之前提及的,这部关于美国的作品是埃尔热期待并准备已久的。他一如既往地认真对待,而这时报社社长华莱士教士又一次充分地发挥了影响,他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自动化生产是对传统比利时社会乃至老欧洲社会的一个威胁。于是他再次希望埃尔热利用本次故事来谴责美国资本主义,并且表达出对埃尔热即将计划描绘北美洲原住民(即印第安人)的境况无甚兴趣。然而埃尔热的主要愿望就是想描述印第安人族群以及他们被压迫的状况,这也是因为他小时候童子军的经历。结果最后故事安排中,丁丁与印第安人的故事就只占了故事大约的六分之一。埃尔热试图摆脱当时西方电影中普遍存在的对世界各地土著人“残忍野蛮”的刻板印象,并且在本作故事中也是表达出了对印第安人同情的态度。但他也相当局限地将他们描绘为一群天真烂漫,轻易地就听信了坏人的谗言并给丁丁造成不小麻烦的野蛮落后的部族人,一如像他前作《丁丁在刚果》中描绘的非洲刚果人。

印第安人绝不是作品中描述的憨憨。在与美国人发生的苏族战争期间,就有不少英勇战斗及抗争的战斗及事迹。图为苏族战争期间的大小角战役(Battle of the Little Bighorn),印第安人全歼当时来犯的王牌部队美国骑兵第一师第七团。南北战争的名将乔治·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亦在此役中战死,可见印第安人是有勇有谋的。

       虽然本作关于印第安人的篇幅较短,并且形象也不算十分正面。但埃尔热在他的好友加尔神甫的引导下,也是真正地去了解了北美印第安人的世界和习俗。除此之外,埃尔热也翻阅许多当时的书刊资料,并参观了位于布鲁塞尔的五十周年纪念博物馆(现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usée du Cinquantenaire)。因此无论是对印第安人的服装、部落象征,还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帐篷等等的描绘,都是相当客观真实的。

位于布鲁塞尔的五十周年纪念博物馆(现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usée du Cinquantenaire)
法国《电影周刊》(POUR VOUS)第297期封面。本作中的印第安人酋长就是据此创作而成的。头饰羽毛冠、挂在脖子上的骨饰等都完美重现了。

        除了印第安人,对于当时美国社会情况,芝加哥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等,埃尔热也悉心研读并参考了乔治·杜哈麦的著作《未来生活的景象》(Scènes de la vie future)(1930年)以及借鉴了《小臼炮》(le Crapouillot)杂志曾出的一期美国专刊。

在当时,电影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埃尔热也迷恋上了这种革命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影响了他在本作以及后续的作品。具体的表现就在:主人公丁丁会比以往前作有着更加明确的目标和短期计划,故事剧情推进紧凑有序,以及一些画面采用电影布局式的构图等,这都是非常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电影手法特征,也使得埃尔热在艺术表达上走向成熟。

丁丁在攀爬旅馆外墙。这种画面表达手段是埃尔热在《丁丁历险记》中头一回使用。在一些特别危险的场景,通过运用第三者摄影机拍摄不同效果的技术, 逐步变换每幅插图的取景的电影表现手法,能让读者产生一种巨大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在我特别有的印象中,《月球探险》也有着大量这样的画面。
在最初版黑白版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第一张图,埃尔热通过对高速行驶火车的车轮特写使读者产生像是在看电影时的紧张感。以及第二张画面中埃尔热构造出从摄影机角度中看到坏人从背后握住酒瓶的画面。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电影表现手法,很能让读者就感到身处其中。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画面在彩色重版稍作改动后就差了点意思。

丁丁的旅程:

       在开篇第一幅画就告诉了我们1931年的美国芝加哥,盗贼活动猖獗,黑帮匪徒横行无忌。埃尔热描述的正是处于大萧条兼禁酒令(1919-1933)末期时的芝加哥。丁丁刚下火车,一搭上的出租车就是被匪徒收买的。经历了一番后,便终于遇上了当时禁酒时期芝加哥犯罪集团老大——艾尔·卡彭,此前丁丁就是在刚果挫败了他的钻石生产计划。

艾尔·卡彭(Al Capone) 芝加哥犯罪集团联合创始人和老大,他在芝加哥黑帮生涯中为非作歹七年,直到1932年被逮捕入狱。这是埃尔热在丁丁历险记中唯一使用真实名字的人物并本色出演。最初在黑白版中还蒙上脸有意回避,但随后彩色重版中也就不在有顾忌了。

随后丁丁将艾尔·卡彭和他的手下逮住并准备呼叫警察时,被警察误会成疯子打晕。逃跑后在一个冷饮铺前和白雪汇合。丁丁回到酒店后,把艾尔卡彭的威胁信撕碎,并在第二天爬出外墙绕后抓住艾尔卡彭派来刺杀的杀手后,和他的故事也就暂时结束了。历史上一年后他就被逮捕入狱了,这里埃尔热也就没有再安排丁丁和艾尔卡彭的剧情,这样也某种程度上算是还原历史了。

       接下来丁丁跟随着两个假冒警察的坏人,并且来到了一间密室。在这里遇上了本篇另外一个boss——芝加哥匪徒联合会老大鲍比司迈尔。丁丁果断地拒绝了坏人递上来的橄榄枝,结果中了机关并且吸入瓦斯晕倒后,被坏人抛入密执安湖(现通常称密歇根湖)。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中的城市(并非首府,有个二战德国间谍梗就来源于此),东临密歇根湖,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为美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7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仅次于纽约、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

丁丁把前来准备补刀的两名坏人制服并移交警察,随后又在酒店房间机智地用假人躲避了杀手的刺杀。下一步,丁丁就利用匪徒头子大意放松的心理,以酒为诱饵(当时在禁酒令时期,贩酒是黑帮的暴利生意)和警察合计乔装成贩酒的帮派成员并藏在酒桶内,在郊外的路上将以鲍比·司迈尔为首的匪徒们一网打尽。然而司迈尔却趁乱逃跑了,丁丁于是根据情报,前往印第安人的保留地红肤镇。

        在红肤镇,丁丁遇见了第一位印第安人并好奇地拿出相机拍照。由于红肤镇在美国西部,所以丁丁也是入乡随俗,换上牛仔装并买来一匹马,继续追捕坏人。

在最初黑板版中,埃尔热将首位印第安人画成乞丐,这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将某个民族或种族的首次形象以乞丐展示,就会给读者造成很不好的印象。于是1945年casterman重版时就进行了修改。
白雪在门外等待丁丁的时候也是相当不屑的拒绝和那边的小狗说话,可见当时埃尔热也免不了白人至上的高傲态度。这里还有个细节:根据印第安人的习俗,决斗杀死一个对手,他们会把一根羽毛绑在头上。上图中裹毯子的印第安人就说明他曾杀死过一个对手;而这两只小狗也是各杀死过一只。

鲍比·司迈尔逃避着丁丁的追捕,却误闯入一个印第安人的部落。这里的印第安人酋长称自己为黑脚人。然而他没有辨明事实真相就听信了匪徒头子的谗言,将丁丁视为掠夺他们生存地方的坏人。丁丁来到时,还误以为是绑着他是印第安人的一个特别的习俗,于是就没有反抗,被糊里糊涂地带到了印第安人地营地准备处刑。

图为印第安人居住的帐篷。美洲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也会有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黑脚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分支。信仰的神灵也是类似于史前时代的各种图腾式信仰:如包括挖战斧祈求的玛尼图神灵的庇护等待。至于他们的名字如:“冷静的野牛”,“明亮的鼹鼠”等等,也是英语直译当地印第安人语翻译出来的。他们起名字的方式就是如此。

丁丁利用木桩上的树脂球使计制造混乱,好不容易摆脱了印第安人的控制,却被司迈尔射击追杀。他和白雪先后掉落下峡谷,却鬼使神差地被一个小树弹到中间的一个平台没有受伤。丁丁沿着小道经过了一个洞穴再往上爬出地面,把正在吃饭的匪徒头子吓跑。司迈尔慌忙将此事告知酋长,原来刚才丁丁误打误撞地发现了印地安人避难地洞穴,这样就使得酋长又多了个理由而决意除掉丁丁。酋长再次召集众人前去洞穴捉拿丁丁。

        可能由于洞穴比较黑暗,印第安人抓错了一位部落成员。酋长又施一计,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堵住洞口,以此想困死丁丁。丁丁设法利用手枪子弹的火药集中起来炸开石头,无奈剂量太小,无法炸开巨石。丁丁在一筹莫展之际,之前火药的爆炸却无意导致了这片地下石油的喷发。闻风而至的美国商人马上就把这里的印第安人赶走,并且夸张地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发展出一座新的城市。

这一段也是相当经典了,首先是各个闻讯驱车赶来的资本家。其中一个叼着雪茄的商人手握合同想向丁丁收购油井,而丁丁面对后续其他更高金额合同的诱惑也不为所动,表示油井属于印第安人的。这时,这些在场的美国资本家们也就再也不顾吃相了,他们马上召集军队把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地的印第安人赶走后,一天的时间就快速发展出一座城市。埃尔热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赤裸裸地讽刺了美国资本家的唯利是图与残暴无道,也反映出他和华莱士教士对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的消极态度。

丁丁在新发展出的城市迷失了方向,也失去了匪徒头子的线索。他倚在栏杆上一筹莫展之际,又从旁边行驶的火车上发现了司迈尔。他迅速地从火车站“借”来一辆机车车头就立刻开始了追捕。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在红框处。在我国包括大多数欧洲国家及地区,火车是靠左行驶的。而美国实际情况是靠右行驶的。埃尔热是比利时人,可能也是先入为主,搞了个小小的失误。

之后丁丁的机车车头被铁路人员扳到另一条岔路,跟丢了匪首。在接下来一通花哨的火车爆炸等剧情后,又被误认为是打劫银行的匪徒并被警察押送到了一处西部小镇中。结果愤怒的小镇民众却不打算经过正常法律审判的渠道,而是动用私刑准备将丁丁绞死。

私刑在当时美国西部相当广泛,这其实是美国西部大开发时遗留下来的历史毒瘤。在西部大开发时期,由于土地的快速拓展加上美国特殊的政治文化,导致随着开发的城镇越来越多而州政府乃至联邦政府并没有及时进行土地区域划分,亦极少直接派遣相关的行政及治安部门维持秩序,从而在西部地区形成“一镇;一镇长;一警长”的简单行政治安管理模式。这导致了人民若有争执甚至犯罪等行为而无从解决或申冤,反而形成了通过自己动手使用私刑解决的情况。在许多有关美国西部的书籍或影视(如西部世界)就是这种真实状况的反映。直到现在美国西部地区尚存在这种恐怖的情况。

丁丁再一次大难不死,他趁乱逃出并来到一处火车铁轨处。结果被原本在此埋伏等待劫火车的司迈尔逮住并绑在火车轨道上,想计划着制造丁丁卧轨自杀的假象。结果又一次鬼使神差的被救活下来了。原来是火车上的一位乘客因一个可笑的原因拉下了紧急制动机关,火车就在他面前一点点停了下来。被火车人员解救后,丁丁随后继续追踪并在山区的一间小木屋中发现了司迈尔。这次他也不再失手,终于把他擒住,将他装入木箱并很花哨地邮寄到了芝加哥警察局长处。

       回到芝加哥的丁丁一出门就被收到消息的各行业人包围起来,想与丁丁合作拓展业务,正如上面石油资本家那样的“迅速高效”,可见此时他因协助捉拿匪徒而已在美国小有名气。丁丁回到家中时发现白雪被绑架了,随后打电话求助时也是被一个笨蛋侦探浪费了不少时间,于是他决定自己想办法解救白雪。

红色下划线的派拉慕公司就很明显指的是现在的派拉蒙影业。想必看过电影的小伙伴是相当熟悉了,它是一家位于加州好莱坞的相当老牌的电影制片公司。从1912年成立并发展至至今,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业界的巨头。

丁丁通过卖报纸锁定并跟踪到一名可疑人物,在大街拐角准备伏击时却误伤了一名警察,当即就被投入监狱。被局长询问时报出自己的姓名后,也是非常儿戏地就这么放走了。

       丁丁随后根据一名警察提供的信息,按照他指引的方向前往匪徒巢穴。在途中路边也有着许多废弃的车辆与一些广告牌。

红框处有两个品牌:箭牌和可口可乐。前一个是箭牌糖类有限公司(Wm. Wrigley Jr.Company)是糖果业界公认的领导者之一,产销口香糖、薄荷糖、硬糖、软糖以及棒棒糖等多样化产品,绿箭牌口香糖就是他的明星产品,其总部就设在芝加哥。后面一个可口可乐公司就更不用说了,是全世界人类都知道的饮料。

丁丁在匪徒巢穴的城堡内成功救出了白雪,并将一伙从事诱拐绑架的危险匪徒送入警察局。当然匪徒头头也是不出意料地逃跑了并密谋着反击。于是在第二天丁丁收到了一封邀请他参观肉类加工厂的信。这就是一个陷阱。

在法文版本中的SLIFT公司被翻译成中文的斯里富特公司,看着是不是很眼熟?没错,他就是埃尔热neta的世味福肉类食品公司(Swift & Company)。这家肉类加工公司创立于1855年,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公司。它在1920年代起因高度自动化与机械化加工处理肉类而闻名,其形式就类似漫画中所描述的:活生生的动物被赶过架空坡道到屠宰场,屠宰后加上辅料并从流水带另一端输出香肠或罐头。后来于2007年被巴西JBS公司收购。

丁丁随后出发去参观工厂,中途在参观一处搅拌机时从一处被经理做了手脚的栏杆处摔落进肉加工的机械锅炉中。幸好遇上工厂工人罢工,机器被关停而侥幸逃过一劫。随后丁丁杀了个回马枪,用电话把幕后绑匪头目诱骗出来。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终于抓住了两人。

        丁丁这种各个击破的方式,使得匪徒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开会联合起来准备作最后的挣扎(匪徒中竟然有俄国人,可能是俄国黑手党),他们马上就找到了机会。在丁丁参加的一个宴会上,他们切断了电源并趁乱抓走了丁丁。

在这里,丁丁的宿敌,丁丁系列头号大反派拉斯泰波波罗斯(Roberto Rastapopoulos)首次登场,尽管他在这里并没有被指名道姓。而坐在他旁边的则是历史上美国著名影星玛丽·皮克福德。
玛丽·皮克福特(Mary Pickford),1892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是最早在好莱坞奋斗的加拿大女演员之一,也是最伟大的电影先行者之一。她对电影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她是联艺制片公司4位创始人之一(其他3位分别为当时她的夫婿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以及大卫·格里菲斯、查理·卓别林),也是美国影艺学院36位创始人之一。1929年以《弄情女子》荣获第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75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随后匪徒将丁丁绑在一根举重哑铃上并将他丢入湖里,结果却是一条假的木制哑铃。之后丁丁在湖中被一艘船救起来,马上又发现是一群假扮成警察的匪徒。一番大战后,丁丁让船员开船去警察局,并将剩余的匪徒一网打尽。最后,丁丁享受英雄般盛大的游行,而后返回欧洲。

结语:

       与前两作相比,《丁丁在美洲》在故事情节方面更加曲折丰富,推进节奏更加紧凑,讽刺意味明显增强,内容也更加地有深度。好几个段落方面都可以证明这一点,特别是为了开发石油而驱逐印第安人的场面。埃尔热把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状况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狂热、动荡、腐败、危险、高度工业化和以美元称王称霸的国家,即便是放到现在的美国也是基本如此。毋庸置疑,正是由这部开始,埃尔热找到了《丁丁历险记》制胜的公式。丁丁将来也会越来越受欢迎,正如他自己说道的那样:“真遗憾……我才刚刚开始习惯这一切……”

纽约曼哈顿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美洲》创作背景及故事细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