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湿地的形成 (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湿地的形成 视频长度:5min
知识点来源:年级:高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问题探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知识点描述:湿地的定义、类型、成因,重难点是湿地的成因。
预备知识:水体的相互转换
教学类型:讲授型+练习型
适用对象:高中
设计思路:本微课设计为三个部分:一、揭示微课授课内容;二、正文讲解;三、总结结尾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本节微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湿地的形成 。
首先,让我们跟着《航拍中国》的镜头,飞往黑龙江欣赏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风光。
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地区。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红树林等,属于天然湿地。而水库、稻田、池塘等属于人工湿地。
不难看出,湿地的特点就是“湿”,地表常年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湿地的水量收支情况是“收入大于支出”的。
在必修一水循环一节中,我们学习了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补给的关系。请同学们按下暂停,观察图片,思考那些水体可以补给湿地的水量,湿地可以以那些方式支出水量呢?
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水等都可以对湿地的水量进行补给,湿地支出其水量的方式有河流、蒸发、下渗等。
接下来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微课开头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东北地区沼泽广布,那么请结合以下所给的图文材料,从自然角度分析写出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在纸上写下答案。
首先从三江平原的位置入手分析,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部,45°N-48°N,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因此降水多而集中,河流广布,湿地的补给水源很多;由于纬度高,气温低,所以蒸发弱,水分留存。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在冷湿环境下,当地的土壤冻结、黏重,水分不易下渗。因此三江平原沼泽广布。
这是一个10分的综合分析题,我们需要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三江平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条件,找出其水量收入大于支出的原因。分点列答。接下来,对照参考答案,给自己写的答案评个分吧。写的得分点不足,或者表达不严谨的,试着对比修改自己的答案。
好了,在微课末尾,让我们用一个“湿”字总结湿地的成因:三点水分别可以代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这三个途径可以补给湿地的水量;日字代表蒸发,会使湿地的水量减少;“业”字分别代表植被、地形、土壤条件,植被茂密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地势低洼,会造成排水不畅;而冻土、黏土层则会阻碍水分下渗。
本节微课到此结束,你学会了吗?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