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粉丝狂打榜、新歌巨难听,华语乐坛已死?

2020-03-31 12:36 作者:会火-娱乐先知  | 我要投稿

华语乐坛已死?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最近看了一些音乐榜单,感慨万千,因为榜单上的许多作品对我来说已然陌生,不知大家是否有这个感觉。

比如某音乐的巅峰人气榜,艺人名字我都知道,但歌是真的都没听过。

再比如xx云的巅峰人气榜,我数了一下,20首一共听过4首,华晨宇《神树》(还是因为《歌手》节目),《大眠》(上榜的还不是王心凌版本),周深《达尼亚》(还是因为《歌手》)以及八三夭的《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总结起来,我听过的歌主要来源于音综的出色作品、大热影视剧插曲、以及带有时代印记的王心凌等人。

真的是我老了吗?时代抛弃我没留下一句提醒?

基于上述的怀疑,我们专门找了几个年轻人,组个圆桌局,聊聊年轻人眼中的华语乐坛,探讨下“热歌不热”的现状。

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会经常看音乐软件榜单么?

先声明,我不看。

这是个扎心的问题,圆桌局里的很多人都没有看的习惯。

首先,各种榜单真的有够多,巅峰榜、人气榜、原创榜……

要我说就一个好听榜,完事。

其次,榜单上的很多歌,如我前文所言,我没听过。

比如这个榜,只听过第6和第10,而且我发现一个现象,这些榜单上的所有翻唱,都没有标明原唱是谁。

过去音乐榜单是歌曲试金石,上了的不说都好听,但基本不会踩雷。

现在的呢,还是拿xx云的举例,基本上我看到歌曲右下角的“应援”,心里的期待就打了个折扣。

圆桌会议过程中,我们也试听了前两首。

对于王一博的《无感》,大家普遍没听过,没听前觉得挺无感,听了觉得还可。

至于华晨宇的《神树》,很多人看了《歌手》,而且局里有太多他的粉丝,自然也是有好评。

只是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不是参加这个圆桌会,基本是没有可能听到榜单上的歌的。

所以可以顺势提出第二个疑问。

音乐榜单对歌曲出圈真的还有作用吗?

不怕死地说:感觉没有。

想起郑钧的名言:榜单上的都是shit。

虽然有点夸张,但的确大量粉丝的涌入和应援打榜,已经逐渐让榜单失去了公信力。

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即粉丝想让偶像出圈→打榜→榜单公信力丧失→没人看榜单→出不了圈。

这另人窒息的死循环啊。

那么歌曲该如何出圈呢?

靠歌曲本身硬出圈很难,这已经不是千禧年一首好歌千万人听的时代了。

想出圈,我只能想到一点,那就是靠音乐综艺。

比如前面说过,我之所以听过《神树》和《达尼亚》,就是因为《歌手》,跟榜单无关。

所以音乐综艺或许对歌手及作品的加持远大于榜单。

近两年真正的出圈的歌手都有共同点。

音综+原创。

毛不易、邓紫棋、华晨宇、李荣浩等人不用多提了吧。

他们之所以能出圈,归根结底是大众对歌手的审美和要求在上升。

过去我们选形象,后来我们选声音,现在我们选创作才华。

大众审美的提升,要求歌手必须有亮眼的人格魅力、才华、演唱功底、以及作品的共情力,才有希望杀出重围。

因此,歌手与歌曲的灵肉合一,成为了一个人一首歌出圈的绝对标准。

在这点上,过去的《中国好歌曲》,以及《我是唱作人》等对原创、作品有执念的节目,必须要提及。

比如《我是唱作人》,第一季节目对乐坛影响其实颇深。

王源因为这个节目向大众展现了自己的歌手身份。

会创作+能rap+敢唱敢突破,其实让人蛮改观,我们在讨论中,也提到了他,甚至有人说,这档节目成就了歌手王源。

同样为自己正名的还有白举纲。

《快男》过后,白举纲的歌手身份几乎消失湮没。

上了节目大家才发现,原来他还会创作。

然后在今年,他以歌手的身份上了《歌手》。

是《我是唱作人》让他重回歌手之路。

还有梁博和毛不易。

对于这两位已经出圈的歌手来说,《唱作人》这个节目让他们又红了很多歌。

这个最实惠毫无疑问吧。

梁博的《出现又离开》和《表态》,毛不易的《东北民谣》和《小王》,我真的听了不知道多少遍。

原创被看见,被拣选,被喜欢,这或许才是乐坛该有的样子。

前几天我看到《我是唱作人》第二季官宣了,本以为不会有惊喜,看了以后发现我错了,其实亮点大于第一季。

这一次为自己正名的顶流是张艺兴。

一向以音乐和舞台为挚爱的张艺兴不知这次是否可以用作品证明自己。

还有大佬郑钧,我可太想看了。

想想他以前骂过的排行榜的歌,就很期待他能交出什么答卷。

感觉到时候会是一番腥风血雨。

Gai和陈粒,不用多说了吧。

绝对个性的代表。

还有霍尊和隔壁老樊。

也是值得期待。

除了他们,还有马頔和刘思鉴。

不过这个刘思鉴是谁,我还真不认识。

去搜了一下,是个新人。

再仔细看,竟然是00后?

00后果然已经开始占领地球了。

我们其实也有讨论00后到底喜欢听什么歌。编辑

或许这个刘思鉴可以带来惊喜!

也可展示00后的音乐审美,期待00后音乐人与00后听众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坦白讲,相比第一季的阵容,我更喜欢第二季。

因为这一季的选人,覆盖了华语歌手的众生相。

张艺兴是音乐狂热顶流,郑钧是老一辈的实力大佬,陈粒、Gai、马頔完美cover小众个性人群,霍尊是艺术派代表,隔壁老樊则代表了更普向性的听众喜欢的歌手,刘思鉴则为00后发声。

垂直、兼具流量话题、以及歌手实力。

很妙的人员组合。

想必届时又能让乐坛颤一颤。

对《我是唱作人》的期待,其实很简单,就是期待好作品。

对那种无需任何榜单露出,无需彩虹屁,一张嘴就直击灵魂的好歌的期待。

华语乐坛需要好作品一扫阴霾。

听众需要洗耳朵。

原创需要被看见。

回归文章开头的那个话题。

华语乐坛已死?

总有人这么说,也总有人会反驳。

只是无论是暂时沉睡还是回天乏术,我们总要承认,乐坛已经不是我们熟悉的乐坛了,自媒体和短视频的崛起,让无数新力量涌入大众视线,同时不可避免地混杂着良莠不齐的血液,好坏参半,优劣难辨。

但好在,无论牛鬼蛇神有多多,人们总怀有对真诚的才华、闪光的人格的期待和认可。

人歌合一的唱作人们,依然有广阔天地。

只要足够动情、足够真挚、足够真实,总有人可以俘获你心。


粉丝狂打榜、新歌巨难听,华语乐坛已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